【1971年4月29日】48年前的今天,帮中国造出原子弹,找到石油的科学家李四光逝世
李四光,蒙古族人,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黄冈市团风县。他自幼就读于父亲执教的私塾。
1903年(14岁),他独自一人到武汉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报名单时,他误把姓名栏当成了年龄栏,写下“十四”两个字。随后他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光”字,从此便叫“李四光”。
1904年(15岁),李四光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日本留学。不久,他就加入了同盟会,孙中山曾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1年,李四光毕业回国。同年9月,他到北京参加“海归”考试,以优异成绩获赏“工科进士”。1913年,李四光飘洋过海,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读书,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1919年(30岁),毕业回国。
1920年(31岁),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8年,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1929年(40岁),李四光担任国立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和蔡元培一起举办了武汉大学新校舍落成及开学典礼,实现了“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办一所现代化大学”的愿望。
1932年(43岁),他被任命为中央大学代理校长。抗日战争时期,李四光率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西迁重庆。他在重庆大学任教授,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1947年(57岁),李四光对于冰川多年研究的成果《冰期之庐山》出版,彻底颠覆了以往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定论。这个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8年(58岁),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前夕,李四光正在英国参加国际会议。准备回国时,他接到国民党驻英国大使密令:必须要开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的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立刻启程秘密回国。
1951年(62岁),东北地质学院成立,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
1952年(63岁),李四光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并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5年(66岁),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等人参加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弹的问题。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到铀矿持乐观态度,明确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中国主要在几个东西带上。”
实践证明了李四光的判断,后来发现了一系列铀矿床,满足了我国核工业发展的需要。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李四光功不可没。
1956年(67岁),新中国初期,石油严重短缺,80%以上的石油都要进口。李四光通过研究,创建了“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存有石油。
这个理论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在他的建议下,对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在很短时间内,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1958年(69岁),李四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1年4月29日,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319篇作品,营员“一声雷”的第4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