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的电梯礼仪“左行右立”,文明还是隐患?

“左行右立”,文明还是隐患

前不久,南京地铁发布官方微博称“不再提倡‘左行右立’,站稳扶好更重要!”

长久以来,“左行右立”都被视为一种“电梯礼仪”深入人心。但亦有媒体指出,这一行为其实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2011年,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A出口上行自动扶梯出现倒转,造成一人死亡、29人受伤的惨剧。当时就有专家指出此次电梯事故与“左行右立”的乘梯行为有关。

“左行右立”,科学吗?如果“文明举止”真的是“安全隐患”,如果为了“安全”摒弃“左行右立”,那高峰期的电梯通行秩序到底该如何维持?

我不敢贸然站在“国民素质”对立面

岳晓丹(图书编辑,地铁通勤族)

习惯很难被改变,尤其是习惯披上“文明”的外衣,成为“国民素质”的一种表现。

左行右立是上海市迎接2010年世界博览会宣传倡导的城市文明行为之一。几年下来,当地铁通勤族接受了“靠右站立、左侧通行”的电梯礼仪并且内化于心时,这种做法的安全性却遭到质疑。

于是,另一种舆论在发酵:“左行右立”是一种“道德绑架”,在扶梯上走动才是更不文明的行为。然而,当我在扶梯靠左站立的时候,便遭遇了行色匆匆赶地铁的人跟我“擦肩而过”,还留下一句“什么素质”!

其实,早在2011年,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A出口上行自动扶梯事故发生后,就有专家和媒体指出“左行右立”亟待纠正。但问题是,纠正这一文明误区,不能指望通勤族“埋单”。先行先试,挑战“左行右立”的“勇士”们大抵会被架上“没素质”的道德火架上烤。

在北京,即便广播用语以“请注意安全、站好扶稳”为主,但在扶梯口,“靠右站立,左侧通行”的提醒标志还随处可见。

到底“左行右立”会否带来巨大安全隐患?权威机构能否给出明确答案?

如果“文明”习惯的养成确实是以安全为代价的,那么这么多年来付出的安全成本、浪费的社会资源,该由谁埋单?

而当原本的文明行为成为争议话题,安全和秩序到底哪个重要?二者能否并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在有关部门给我答案之前,我不敢贸然站在“国民素质”的对立面。

“左行”不安全,“右立”易磨损

刘硕(电梯维保从业者)

在很多城市的地铁站,无论是站内换乘扶梯还是闸口外的进出站扶梯,每一个梯级上都从中间画上一条黄线,将梯级平均分为两半。这好像是一种心理暗示,“左行”还是“右立”你必须作出个选择。

可惜,“左行右立”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

普通的楼梯高度在16到17厘米左右,不超过20厘米,而自动扶梯的台阶高度一般在24厘米左右,远高于正常行走的楼梯台阶高度,这种不符合人体功能学设计的自动扶梯不适合行走,如果在电梯上行走或跑动,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从保障运行的角度来说,人流大量、长期右侧站立,少量、低频左侧通行,会导致扶梯受力不均匀,右侧磨损严重。电梯量少且规划不科学,又加重了载重不平衡的问题。

一方面,与一些国家地铁入口常有多部电梯可以调换升降模式不同,中国的电梯入口常常只有一部上行电梯。而且,还有部分地铁运营商为了节省成本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缩小出入口。这意味着站内换乘或者进出站扶梯更陡、更窄,因此也更危险。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地铁扶梯倾斜标准常常超过西方国家普遍标准(30度)。

手扶梯的转动方向、速率等都是可以调节的,也有同行表示如果上行扶梯因为乘客左行右立而磨损,那么维保人员在每半月一次的维保中可以及时发现,从而将该电梯调整为下行,使整部电梯的零部件受力均衡。

但目前行业内就“电梯每15天就要维保一次”的规定是否科学合理还存在很大争议,更不要说不够专业的维保能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管控安全风险。因此,通过不定期改变扶梯方向来保持受力一致,目前不具有现实意义。

若能倒逼行业技术变革,讨论不妨久一些

刘文琦(北京地铁引导员)

“左行右立”可能影响公共安全,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这是电梯行业、地铁运营方、政府管理部门需要联合向公众解答的问题。

公开报道显示,2007年韩国的四条轨道交通线路取消了“左行右立”的规定。这是因为2002年这四条轨交线上发生了16起电梯事故,而到了2006年这一数据猛增到87起,其中约有四分之三是因为人们在扶梯上走动导致。

可见,“左行右立”的规定取消与否,要以广泛调研和规范制定公共政策为前提,是所谓让数据说话。

某电梯生产企业的报告显示,实行“左行右立”,右侧轮子的受力是左侧轮子的3倍,长此以往,这些轮子会先行疲劳、磨损直至报废。此外,当搭乘35°倾角的自动扶梯时,站立比行走要安全十多倍,尤其是往下行走,更易造成自动扶梯的冲击或晃动。

如果权威部门联合出具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调研报告,那么不仅可以推动政策制定,调整通勤人群乘坐扶梯方式,也会“倒逼”电梯生产和维护厂家在技术层面更注重安全性,从生产和设计关口事先规避可能的风险。

比如加强右侧梯滚轮的承载能力,维保企业定期检查时,可以考虑将右侧梯滚轮等零部件作为重点维护对象之一,确保整梯的运行性能。其次,对于重要场所和人流较大区域,地铁规划和运营方可以适量增加自动扶梯设置数量。

我认为,如果地铁站内扶梯分布科学,扶梯本身的设计和制造能过硬,关于“左行右立”是文明还是隐患的争论也就少了“一较高下”的必要性。

分时段操作,兼顾安全秩序和效率

夏明(杭州高校教师)

是否要“左行右立”,需要人性化处理,不能一刀切。

非高峰时段,不急着通行的人站到右边让着急通行的人,这也是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与人为善的表现。

当然,如果上述“文明习惯”被科学证明为有安全隐患,那就必须调整。只是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打破“左行右立”的路径依赖后,如何确保有序和高效?

中国公共扶梯的客流量巨大,尤其是在节假日,数亿人涌向客运站和机场之时。有媒体报道称,在春节假期的高峰时段,北京西站的14部扶梯客流量每天超过25万人次。

而在高峰时段,大部分城市的地铁都是双向两三分钟一班。所以,在如北京国贸或上海人民广场等人流较大站点,1~2分钟内将有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人需要在下一班车来之前从站台运走。所以现实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会为了抢几秒钟在扶梯上大步行走甚至奔跑。可是,电梯从来就不是设计给人用来走、跑的。权衡走动获得的几秒钟快捷,以及安全隐患和给其他人带来的低效,我更倾向的兼顾安全、秩序和效率的解决方案是“分时段”:非上下班高峰时段,电梯搭乘人员较少时,可以维持“左行右立”,让个别特别着急的人能快速通过;高峰时段或节假日,全体搭乘人员都禁止在电梯上走动,严格做到“扶稳站好”。

中国快速进入电梯化时代,国人的电梯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都需要培养。当务之急,是舆论环境不要再把“左行右立”跟道德和素质粗鲁捆绑。同时,应将“站稳扶好”作为宣传引导的重中之重。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