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打开国学的正确姿势?

打开国学的正确姿势

“国学最优秀的内容乃是政治智慧”

北京国子监,五场讲座吸引了近千名国学爱好者前来聆听,有年轻人结伴而来,有父母带孩子一早赶来,有外地国学爱好者专程前来,还有许多外国留学生慕名而来。

国子监大讲堂是第六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的重头戏。国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周桂钿、陈来、楼宇烈、张立文、陈祖武,相继在此设坛授课。

与市场上大部分中小型国学培训机构将国学的范畴进行压缩和窄化甚至输出“伪国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大师讲坛上听国学,更可以正本清源。

“在古代,‘国学’指的是‘国家设立的学堂’,比如太学、国子监等。”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而现在所说的“国学”概念,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当时,受西学的冲击,很多中国本土的文化,都加个‘国’字来加以区分。比如说语文,我们叫‘国文’,或者是‘国语’;我们的武术叫‘国术’;我们的绘画叫‘国画’;我们的医学叫‘国医’。”

“笼统来说,‘国学’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楼宇烈看来,国术、国医、国画、国语,都可以包含在国学的大概念里面。

持此一观点的,还包括近代著名学者胡适。

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不过,对于何谓国学,一直以来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有学者认为,国学特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范围要小于中国传统文化。

比如章太炎把国学称为“中国独有之学”,这里的“学”是学术的意思。

马一浮则把国学更精准地定义为“六艺之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艺之学”。他说:“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鲜鲜的,不可目为骨董。”

周桂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国学是约定俗成的概念,也可以说是‘中国学’的简称,外国人也称之为‘汉学’,因为多数是汉字典籍。”“《四库全书》囊括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国学的主体部分。”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这样定义“国学”:“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这也是比较通用的一种解释。

无论是广义的中国传统文化说还是狭义的中国传统学术说,毋庸置疑的是,国学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沉淀而成的宝贵财富,博大精深、充满智慧。

2017年夏,一则“父亲醉心国学,幼童骑牛上学”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

成都一位名叫李里的父亲,平时醉心国学,为了让三岁的儿子学好国学,特意让孩子骑牛去幼儿园,一路上背诵“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古诗词。这位父亲表示,传统文化应该贯穿到衣食住行当中,自己此举是在践行国学,而非炒作。

“骑牛读诗”就是践行国学?如此理解国学未免失之偏颇。但不可否认,像这位父亲一般的做法,并不鲜见。

热爱国学,正确的“姿势”应该是什么?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认为,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会的过程。如果从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来看,“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懂得人生价值,培养人格操守,如何安身立命。”

“国学的精髓,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概括。”周桂钿对本刊记者说,“国学是非常庞大的文献资料与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文以载道,这些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道’。”“我们读这些典籍,能从中体会出‘道’来。”

在周桂钿看来,“国学精神的精华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实事求是、仁义之道、为政以德、和而不同、是非之辨、浩然正气、尊师重教、自强不息,等等。”

周桂钿特别推崇“国学最优秀的内容乃是政治智慧”这一观点。

周桂钿解释,国学中的政治智慧所蕴含的大一统思想、爱国思想等,让中国有着数千年来连续不断的大一统历史。这种历史功绩,让国学足以成为世界罕见的文化瑰宝,弥足珍贵。

从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开始,这一观点便熔铸在民族精神之中。南宋诗人陆游80多岁时,仍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故土,临终之际写下绝笔名篇《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周桂钿向本刊记者回忆,在他读小学时,一次读到“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顿时深感震撼,“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对国家有所贡献,就应该让国家强大起来。”

“可以说,从汉代之后,中国历代思想家都非常重视统一。国家只有统一,人民才可以安居乐业。像陆游这样的诗人,唐宋明清都可以找出一大批来。”周桂钿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当代国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理念来面对这些传统文化?

在国子监大讲堂10周年大师讲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祖武提出,“对待传统文化得有三种基本精神:继往开来的精神、科学扬弃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哲学家张岱年认为,“一个民族应该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如何才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呢?那就必须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所认识。研究国学,意在增强民族的自我认识。”

国学博大精深、卷秩浩瀚,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国学书目,亦是摆在国学爱好者面前的难题。

也许量不在多,只要读的人多了,国学普及教育自然就能够润物细无声。

梁启超曾经拟了一份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包括《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梁启超说。

史学泰斗钱穆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精选了9本国学书推荐给国人。他说:“我们当知中国文化,本不是一个人一家派所建立的。至少我是得了这几部书的好处。”

钱穆推荐的这9本书,分别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和《传习录》。

楼宇烈推荐给中学生的国学经典书目,是《古文观止》《大学》《中庸》,“这些东西不一定要背,有兴趣的,感到有意思的、对自己胃口的,那就去背。不需要千篇一律。不要有标准答案。”

小学生可以读《千家诗》《三字经》和《弟子规》,楼宇烈说:“《千家诗》的诗里有情有景,一些诗还有曲子,唱一唱,有情趣。”

在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中,周桂钿首推《孝经》。作为十三部经书之一,《孝经》篇幅不足两千字,却对两汉以来古代中国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曾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教’字的左边就是‘孝’,说明教育是从孝道开始的,少儿教育应自孝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善孝为先’是对的。教育应以孝为首。”周桂钿强调。

作者:高雪梅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