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精心打造下,甲午战争中的清政府,被打造成朝鲜半岛奔向文明世界的障碍,日本则作为“解放者”从中国的宗主国“魔掌”中解救出来。
(1)我方从上到下对舆论战毫无感觉:“高升”号事件,我方竟让没能借此塑造“舆论”攻势
但反观我国则自认为有理,秉持着“公道自在人心”的理念,懒得与日本搞这些花样。例如击沉“高升号”事件,中国驻英国公使龚朝媛告知李鸿章,应该利用此事扭转舆论不利的状况。
但李鸿章、清廷对此并不理睬,只是坐等英国因为“高升”号事件中英国船只被击沉而肯定会对日本兴师问罪,那时中国就可以“不战而胜”。李鸿章空谈自己懂西方、懂国际法,与敌舌战似乎西方门清,但在关键问题上却对此毫无知觉。
结果,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莱克在8月3日的《泰晤士报》上公开为日本辩护,从“国际法”角度说日本并非违法者。结果,我方舆论越来越被动。
日军的伪善:向我国贫民施粥1894年11月10日
日本要向西方世界展示“日本已经成为文明国家,已经脱离落后的亚洲而成为欧洲的一员”。所以,这部分战俘是比较幸运的。
(2)日方舆论战武器:相片与文告——谎言与挑拨,目的就是促使内部矛盾,己身渔翁得利
这场舆论战争,日本首先聘请美国记者帮助公关,例如《东京时报》(英文版)编辑美国人豪斯。
在甲午战争中,美国和日本关系紧密,毕竟首先入侵日本的就是美国。因此,日本首先把舆论打造的目光放在美国人身上。经过努力,美国媒体对日本赞扬性论调更多些。
例如,1894年7月24日,美国的《旧金山考察家报》就说“文明世界的同情心将与日本同在。他是远东地区最为积极进取的国家,而中国则是一个腐朽落后的野蛮过度,把更多的美好祝愿送给日本是情理之中的,因为日本广受喜爱,而中国则备受憎恶。”
同时,日本通过驻英法的大使买通了西方大报并对17名外国随军记者(英国8人、美国5人、法国4人)进行公关。
日军随军记者在1894 年11 月21日上午10点15分摄于旅顺
同时,日本派出大量“从军记者”,从鼓舞己方士气、宣传己方人道等角度拍摄照片、写新闻报道。
同时,日本间谍化装成中国各行各业的人,以中国人的身份、少数民族身份,挑拨中国国内各民族的民族关系。比如在西北有的人就专门去少数民族地方以汉人的身份去挑事;或者以汉人的身份发放写文章或散发传单,说是我们来帮助你们推翻鞑靼人地统治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3)不要小看照片的作用
作为一种史料,“照片”以其形象性比较让人可以更快地了解历史。但“照片”的不足也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技术原因可以增减人物,甚至编造历史。相比较来说:档案、文件、回忆录比它更有权威性。
综合地说,就是造假和摆拍。
日军救护伤员:1895年1月6日
比如摆拍。让战俘去笑,到时候就可以作为用各种注解。人们光看照片似乎没什么,但一看注解,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注解去考虑。例如我编的这句话,你再配一副战俘的笑容:在我们的精心照料下,清国士兵复原,带着对我们日本的“感恩”的笑容在感谢着。
再比如,或者举着刺刀在相机之外,或者花钱雇佣一大批难民,当然也可能穿得好点儿。前者围在粥锅之前,或者举着鲜花迎接日军。然后再配以各种煽情的文字。不在现场的人谁知道呀。
再比如,给孩子吃糖,让孩子笑。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照片造假非常容易。而这一点,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运用就比较得当。
至于文字宣传更是容易了,其最有代表性的传单、布告就是由宗方小太郎的“告十八省之豪杰”。非常明白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事儿,关你屁事儿。
毫不夸张地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已经穷尽了在当时能够运用的所有舆论宣传手段。
正因为日本对这些手段都比较懂行,为了防止不利于自己的消息,特别是战争中日本的屠杀行为、战俘营内的虐杀行为,自己本身的问题等等。总之,那个时期的中国和日本,虽然都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之路,但无论程度上还是广度上我们都差得很远。在“舆论战”上,我们似乎总是很被动!
1894年9月14日,日本大本营制定了《外国新闻记者从军心得》条例。对采访地点和发文进行严格规定,这样可以控制对日本不利的信息发布出去。
我方阵亡将士,1894 年11月6 日午后3 时
日本军方派遣媒体、日本红十字会等对难民、俘虏、军人尸体、伤员等进行掩埋获救助。更是大张旗鼓地展示自己多么礼遇丁汝昌的尸体。以及播放大量明治皇后看望战俘、清军伤员的视相等。
结束语:
面对日方的积极布局,其间谍组织早在十几年前就深入我国建立谍报组织。可见是谋局破早、布局很深。
反观我方呢?有限的民间媒体鲜有报道,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大部分中国人仍然不知道有这场战争存在。即使知道,那又与我们的日子有什么关系呢?总之,对于这场战争,人们并没有将其视作是一场战争,只是权力斗争场上的工具使用而已。
国内只知权斗,国外早已磨刀霍霍。
这就是甲午战争前、甲午战争时的现状,我们焉能不败!
历史绝不会重演!
战争不仅仅是武器和智慧谋略,更是一种思想的全面竞争!
舆论战,内内外外皆不能忽视!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近现代史与文物研究》,罗永明先生的《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摄影报道活动——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日清战争写真贴》为中心的考察》一文,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