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外国人都是怎么渡过的?

中年危机,外国人都是什么样

中年危机最早由加拿大心理学者埃利奥特·杰奎斯提出。中年危机,远不是中国的专属现象。

日本:压力让你根本不需要闹铃

“早上不会再赖床,不像年轻时怎么睡都睡不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你根本不需要闹铃。”43岁的中型企业白领斋藤健这样描述他眼中的“典型的日本中年男性”。在日本,中年危机一般指40岁至60岁出现的烦躁期,也常被称为“中年青春期”。日本中年男性留下的刻板印象是,白天一本正经,形象威严;晚上则完全变了个样,下班后在居酒屋里喝酒、大声聊天。“下班喝一杯”是日本企业的特殊文化,供职于东京一家知名商社的森田,今年48岁,他表示,年轻时不管喝多少、喝多晚,第二天都能照常上班,“这几年明显不行了,酒后一天眼睛、肩膀和腰都酸疼不已”。有时候只要借口家里有事就可以不去喝酒了,“但这样有可能慢慢就和大家疏远了,容易在职场上被孤立”。“家里有事”不总是借口。森田的大女儿和小女儿今年都面临着升学问题,在这方面,日本与中国一样,对学生和家长都是巨大的考验,拼财力拼耐力。但森田说,他不太认同中年危机这种说法,“这些都是人生当中的必经之路”,他会“坦然面对,勇敢地走下去”。

德国:啤酒肚、秃顶和拖鞋

德国中年人有四个比较典型的形象特征。首先是啤酒肚。第二是秃顶,据称德国中年男性秃顶的比例在四成以上。第三是拖鞋,在国外旅行时,记者很容易认出哪些中年旅游客来自德国,他们爱穿袜子,外加一双拖鞋。今年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德国中年一代对未来缺乏信心。40岁至55岁之间的人群中,1/3认为年老后经济条件会比较糟糕;44%的中年人会担心变老。德国社会学者马塞尔·哈森对记者表示,其实在现实中,德国中年人的生活往往比想象得好,但他们对社会和未来存在太多的“忧患意识”,“这也不难理解,德国与欧洲正充满不确定性,这也是导致中年危机感增加的一个原因”。

美国:每天像陀螺习惯性地转着

年仅50岁的克里斯汀娜是美国一所大专院校的教师,同时也是3个孩子的母亲。克里斯汀娜的丈夫工作很忙,现在他回家后的话越来越少;儿子今年上大学,学费压力大;上高中的女儿正值青春期,总与父母意见不合。家人之间交流很少,她说:“看到学校里那些六七十岁的同事都不愿退休,以及正在上升阶段的年轻人,有种进退不得的感觉。不管怎么说,我不能失去这份工作,而且每天像陀螺一般习惯性地转着,已经麻木了。”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家布兰奇弗劳尔认为,人生的满足感在40多岁或50岁出头时跌至最低点。他与英国华威大学经济学者奥斯瓦德研究中年危机十多年,调查发现,55个国家的人在46岁时心态陷入最低谷。而布鲁金斯学会的发展经济学家近来也发现,大部分人在39岁至57岁之间最有危机感。但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大学心理学者苏珊·克劳斯认为不存在中年危机。她表示,从来没发现年龄与心理状态有关。有文章曾说,中年危机或许只是一种成年时期的“副作用”,它发生在你事业的成熟阶段,这时候你往往有家庭,需要还贷款,或者可能要经历一些想不到的挫折,比如离婚或者失业。

俄罗斯:经济危机加剧中年危机

根据该国科学院社会分析与预测研究所发布的报告,俄罗斯经济危机对中年人造成沉重打击。此前,收入较高、生活压力小的中年人比老年人乐观,如今,实际收入长期下降让他们陷入中年危机。俄罗斯的一项调查显示,54%的受访者相信存在中年危机。俄罗斯心理学家的观点是,俄罗斯人的中年危机一般在40岁至45岁。不过,即使生活不易,在物业公司上班的45岁塔玛拉和40岁的摄影记者亚历山大都认为,中年危机这一概念不值一提,塔玛拉说:“变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人到中年不一定会陷入危机。家庭幸福是最重要的,如今孩子已长大,我感觉没什么过不去的。”

(杜品生荐自《环球时报》)

责编:天翼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