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口译员是谜一般的存在?

同声传译揭秘

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这话对于翻译行业也一样适用。特别是口译员,有时候人们会觉得口译员是谜一般的存在。在一些配有同传译员的会议上,当外行人听到双语同步传输时,甚至会误以为是提前录制好的,而内行人则在一边聆听译员的词句用法,一边琢磨着如果换作自己的话该如何翻译。

有时候,当听惯了双语配音的电视节目的朋友,在电视中看到实况会议或采访转播时,会对同声传译员个别词的漏译和不那么完美的句型感到不满。每当此时,我都想为同行们打抱不平,因为即使在材料齐备、条件优越的情况下,也没有人能够做到百分之百的翻译输出。

但话说回来,外行与内行的鸿沟,无论在任何行业都是难以避免的。而我们应当做的,不是去苛责任何一方,而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双方去了解彼此,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误会。而在对翻译的普及方面,一些影视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片中剧情涉及的场景、细节,有多大程度上与现实相一致,这就要由我们这些“内行人”来尽可能澄清了。

平常与同传们接触最亲密的,是一种方便携带、移动和拆装的临时搭建物,我们一般称为同传箱子(Booth)。它搭建起来非常便捷,无论是在室内,如酒店和大楼的会议室,还是在室外,如公园和广场的空地,在两到三个技术人员的帮助下,20分钟之内就可以搭建完毕一个同传箱子。为了看清现场的一切动向,译员需要有宽阔的视野,因此同传箱子的正面和侧面一般都是玻璃。

在同传箱子里,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通风、噪音还有舒适度问题。差的箱子,不仅空间大小不合理、不隔音、通风差,甚至涂料味道重。对于这些问题,只要翻译公司肯稍微多付出一点点成本,买个质量不错的箱子,就很容易解决。

而在会议中,一些不明所以的观众和与会者经常会频频向我们的箱子投来异样的目光,似乎不知道我们这群在小黑屋里工作的神秘人是做什么的。其实,如果他们此时此刻把自己手中的同传设备调换频道的话,就会实时听到那些坐在小黑屋里的译员们辛勤的工作成果呢。

围观群众不了解倒没关系,若是碰到了想找同传却对同传没有基本了解,且是第一次接触同传的客户,那么就难免会发生一些让人尴尬的事情。

有一次,我接到一家公司的电话,对方郑重其事地提出要求,说需要一名同声传译员。话音未落,我便肯定对方是第一次与同传合作。同声传译类的工作至少要由两名译员互相接力才能完成,从来不会有一名译员包揽全场同传会议的情况出现。而这个公司一上来就提出只需要一名译员,想必是未曾接触过此类业务。

既然如此,我只好耐心地和对方解释同声传译的工作原理,并提出该工作需要两名译员轮流完成翻译。了解情况后,对方表示“两名翻译没有问题,请在×天×时到×××会场吧”。正在对方将要挂电话时,我出于职业敏感度,又追问了一句:“请问你们会提供同传机器吗?”

对方沉默良久,慢慢吐出一句话:“我以为同声传译是人翻译的,原来是机器翻译的呀?”我当时脑中“嗡”了一声,心想这客户绝对是没有一点关于同声传译的知识。我继续耐心地和对方讲解说:“同传是人工翻译的,但我们的话语不是通过话筒直接传输到音响,而是需要先经过同传机器设备把译员翻译的内容传出去,同时会场里每个与会者都会有一个信号接收器和耳机,通过调到某个具体频道,来收听译员的翻译内容。”

此外,我还解释了有关译员的工作地点——同传箱子的事宜。对方听了之后,貌似豁然开朗,但紧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那你们翻译会自己背着箱子来吗?”听完这句话后,我脑海中出现了自己在大风中背着一个箱子走在路上的壮观场面,不由得差点笑出声。

我只好进一步解释道:“如果您那边可以自己联系设备公司的话,就在布置会场的时候把同传箱子准备好即可。如果不是很方便自行联系的话,我这边可以为您提供一整套服务。”对方连连说好,并希望我出一份报价单。其实,对话至此,我已对这次合作不抱太大期望,可既然前期已解释了这么多,我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填好了一份报价单。

待我把报价单发至对方邮箱后,对方打电话来惊呼道:“原来同声传译的价格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高!看来我们小公司是用不起了,谢谢您。”我的确想到了无法合作的可能性,只是没想到收场方式竟然如此戏剧化。

如果跟对同传一无所知的客户打交道让我们心力交瘁的话,那么在会场上碰到的那些完全不清楚状况的与会者就更让我们焦心了。

有时候,我和我的搭档们会遇到一些参会者,他们的问题和一些举止总让我们十分尴尬。有的与会者会跑过来对我们说:“你们是DJ吗?方便把声音调小一点吗?”有的与会者把同传箱子当成了服务台,会直接把手机留下,让我们帮忙充电;还有的与会者由于会场较暗,没看清楚同传箱子里有人,居然直接冲了进来,与我们互相吓了一大跳;更有的与会者,在会议途中接了手机,由于不好意思在席中讲话,竟然径直跑到了我们箱子门口,大声讲电话,可他没想到的是,灵敏的同传设备已直接把他的讲话内容传递给了全场……

其实,工作中的这类笑料已几乎多到可以单独编写成一本笑话集了。或许大部分从事同传的人都没想到,本来以为的一个严肃神圣的职业,入了行以后才发现是一个笑料丰富的职业。

此外,同传箱子搭建的位置有时也让译员们哭笑不得。按道理来讲,搭建箱子的工作人员已经接触了许多这类业务,不应该有问题才对。可事实上,由于有时候现场的情况有些复杂,所以客户和第三方也未及多想,只得先将箱子搭好再说,于是等到同传们到位后,难免会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有的时候,箱子离舞台实在太远,让我们不得不自备望远镜眺望主席台;有的箱子搭建得不怎么完善,在译员工作到一半时,竟然突然坍塌,尴尬得不得了;还有搭建在地铁口的同传箱;有让译员直接在烈日暴晒下工作的;更有的同传箱只见机器却不见椅子,让我们只能站着翻译。

不过,无论是何种工作环境,只要两位译员能够配合默契、互相帮助,这些问题都只不过是插曲,最终译员们总能克服困难,把翻译任务顺利完成。

说到互帮互助、克服困难,就不得不提到“队友”的重要性了。

事实上,在外行眼中,翻译们似乎个个都是独立工作的“孤胆英雄”。但真正从事翻译行业的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却是“感恩前辈、尊重同行”。鉴于当今的翻译市场仍未健全,通过与同行搭档而形成的业内口碑,是一名合格译者重要的“试金石”之一。

翻译工作中有一位好搭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接到任务后,会习惯性地问一句:“这次会议是安排哪位老师来做我的搭档?”如果是接触同传行业比较多的公司,在通常情况下会要译者自己挑选搭档,这样能保证会议的最佳翻译效果。

在我们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行规,那就是大家会亲切地称呼自己搭档为“老师”,并时刻怀着一颗谦虚的心向前辈学习。如果把这理解为表面性的礼仪,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对同行表示尊敬,更多是因为自己亲身体验过行业内的严酷竞争,也更知道凡是久经考验的同传老师,无一不是人品过关、业务过硬的能手。我们对同行的尊重,更包含了一层自尊、自爱的意义。

其实,在工作中我们不可能总是与相熟的人搭档,而对于第一次搭档的伙伴,我们用不着等到会议正式开始,只需从其准备会议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他是不是一个“神队友”了。认真的老师会把所有的专业术语都手抄一遍,并准备好各种背景材料,还会把所有演讲者的名字和抬头都反复读几遍,这些看似非常琐碎的细节实际上反映了一个译员的工作态度。

有一个圈内流传的反面例子,足以证明这些细节工作对于一个译员的口碑和工作质量有多大影响。

曾有一位译员做砸了一场直播同传,在观众的口诛笔伐和同行的不解中,这位译员竟然以如下原因为自己开解:由于所有的词汇表都是他的助理帮忙整理的,所以有些内容和实际会议有误差,这才导致现场的同传出了状况。我不知道听到这一解释,外界的人如何想,但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一解释反而更加让人更难以接受。因为在备会期间做好专业术语的归纳,是身为译员最起码、最基本的工作。

一个译员的报价固然是以会议实际进行的天数和小时数来计价,但它代表的是译员一周或数周的辛勤劳动与准备的价值,而准备中最根本的部分就是归纳专业词汇了。打个比方,设想一场关于光源科技的会议,如果一个译员连“流明”这样的光源单位都不懂得如何表达的话,那也就相当于是搞砸了一场同传会议。这个事件一出,无论这位译员之前有多么好的口碑,之后估计都很难找到搭档了。谁想和“猪队友”合作呢?

因此,同行人眼中的优秀前辈几乎都有同一种品质,那就是把会前准备做到尽善尽美。译员只有在会前准备充分,才能在会场上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变数。而这些细节,往往是外界不会留意,也不会重视的关键。

(曾静荐自《中外书摘》)

责编:Ester

作者:庄立川
     来源:《今日文摘》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