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古老的传染病,结核病致死率为何居高不下?

防治结核病:一场被淡忘的全球战争

作为最古老的传染病,世界各国一直在与结核病斗争。多年来,诊断、药品、技术都在更新,但结核病依然是十大致死原因之一,排在艾滋病之后。

“尽管过去20年(中国)已经实现降低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但中国每年仍有90万新发病患者,人数之多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结核病感染主要发生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在研发能力强的发达国家却很少。因此,发达国家投资研发结核新药的意愿较弱,多年来结核病特别是耐药结核新药产出极少。

“我们的(防治)进展速度仍不够快——死亡人数和患病人数之多就是很好的说明。”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结核病规划主任MarioRaviglione博士在评价过去一年全球结核病形势时感叹,大多数国家进展停滞不前。

当地时间2017年10月31日,比往年稍迟,世卫组织在美国华盛顿发布了《2017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报告显示,尽管结核病发病率在以每年2%的速度缓慢下降,但2016年,全球仍约有1040万例新发病例,170万人致死。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南非等7国占据全球结核病负担的64%。

作为最古老的传染病,世界各国一直在与结核病斗争。多年来,诊断、药品、技术都在更新,但结核病依然是十大致死原因之一,排在艾滋病之后。

这可能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国内一家排名前五的药企老总在听到这一消息时,亦大吃一惊:“我以为结核早就被消灭了,没想到还这么厉害。”

“尽管过去20年(中国)已经实现降低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并且于2010年提前5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结核病控制目标,但中国每年仍有90万新发病患者,人数之多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说,在重大传染病控制方面,中国即将消除疟疾并将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但结核病仍不容乐观。

2016年,WHO将全球结核病防治目标从控制结核病转向终止结核病全球流行。在此之前,WHO的遏制结核病战略,目标是在2015年至2035年之间,将结核病死亡降低95%,将新发病例减少90%,同时确保家庭不因结核病而负重累累。

消灭结核能否实现?

2014年,WHO提出了一个颇具雄心的目标——“2035年在全球实现结核病零死亡、零发病、零痛苦;2050年彻底消灭结核病”。具体指标是:到2035年,发病率从目前的125人/10万人,降低到10人以下;2050年再把每10万人发病数降低到0.1人。

记者在会场随机问了包括尼日利亚、巴西、印度等多国代表,得到的答案均不乐观。“结核病人到处都是。”尼日利亚结核病医生AdebolaLawanson摇头。就连联合会执行主任Jose Luis Castro也承认:“我们都知道,当开始推行一些异于常规举措的时候,往往会遇到阻力。”

首先是,结核病仍无有效疫苗。消灭传染病的最佳方式就是疫苗,各国普遍接种的卡介苗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儿童发展成严重的结核病类型,但不能保护儿童和成人不发生结核病。“在结核病疫苗研发还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全面发现和治愈结核病人实现防控目标。”桓世彤表示。

另一方面的矛盾是,从全球来看,结核病感染主要发生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在研发能力强的发达国家却很少。因此,发达国家投资研发结核新药的意愿较弱,多年来结核病特别是耐药结核新药产出极少。而从投入上看,全球投入到结核病的研发资金只有艾滋病的一半。

在杨森的新药贝达喹啉被批准之前,结核病领域已经50年没有新药面世了。“之前最年轻的药物利福平,是1963年被发现的。”李亮说,“现在用的仍是50年前的老药,这等于我们拿着小米加步枪,在跟一个进化了几千年的敌人打仗,真的很吃力。”

甚至有人以死因划分穷国和富国。在高收入国家,人们主要死于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痴呆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者糖尿病。在低收入国家,人们主要死于传染病:包括下呼吸道感染、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

“结核病控制是公共卫生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必须在各国政府领导下,通过与财政部门、社保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公益组织和国际组织等通力合作解决。没有任何私人和企业有这样的动力和能力来做这件事。”桓世彤向记者举例,杨森公司的结核病新药在美国上市四年了,使用情况很不好。因为发达国家需求少,发展中国家用不起。

投入则是最大的问题。WHO最新报告指出,在结核病预防和治疗方面,2016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投入比目标的92亿美元缺少近23亿美元。此外,每年至少还需要另外的12亿美元来加快开发新疫苗、诊断制剂和药物。

《2017年全球结核病报告》发布会上,WHO总干事谭德塞博士略带遗憾地说:“虽然全球都致力于终止结核病,但行动和投资与政治言论不相适应,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全球性、多部门合作方案”。

(李川荐自《南方周末》)

责编:天翼

作者:袁端端
来源:《今日文摘》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