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什么要修建东都洛阳?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负面评价最多的皇帝之一,史书上关于他的描述往往会围绕着几个关键词,比如穷极侈靡、滥用民力、屠剿忠良、蒸淫无度。那么隋炀帝果真如历史文献上描述的那么不堪吗?其实倒不尽然。事实上,隋炀帝在位期间做的一些事情对当时来说确实影响到了国计民生。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利在千秋的千年大计,比如著名的大运河就是如此。不过,今天我们不谈大运河,而是要来说说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的另一项大工程:东都洛阳。


604年8月,隋文帝杨坚驾崩,终年64岁。皇太子杨广继承皇位,是为隋炀帝。同年末,隋炀帝宣布要在洛阳修建东都,并任命杨素(隋朝名将、开国功臣)和著名建筑师宇文恺负责该城的建设。

为了用最快速度完成对东都洛阳的修建,隋炀帝下令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由于倾尽举国之力,洛阳城的建设进展神速,仅仅耗时十个月,城市建设工作就大体宣告完成。为了充实新建成的洛阳,隋炀帝还下令将原来州治的居民以及大批富商迁入该城,如此一来,洛阳就迅速繁华了起来。


隋炀帝因在修建洛阳时耗费了大量财力、民力而受到诸多指责,后世的史学家甚至认为这正是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表现之一。然而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隋炀帝之所以要迫不及待地修建东都洛阳却并非是出自个人目的,而是有充分依据的。

隋炀帝刚登上皇帝宝座仅一个月时间,他就受到了挑战:在东部平原养精蓄锐已久的汉王杨谅(隋文帝第五子)起兵谋反了。不过,杨谅虽手握重兵,但缺乏军事经验。隋炀帝派骁勇善战的杨素带兵前往镇压,很快就将这场叛乱平息了下去。


杨谅谋反虽然没有对国家造成太大的冲击,但却让隋炀帝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位于关中地区的首都大兴城(即唐代的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难以遏制东部地区的反抗者。如果想要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在洛阳建立一个东都就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促使隋炀帝下定决心要迅速修建东都洛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解决粮食问题。当时大兴城的居民人数不断增长,加上城市周边还驻扎着大量戍卫京师的军队。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势必要产生巨大的粮食消费,而关中平原虽然以产粮闻名,却也逐渐无法应付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了。而位于东部平原的洛阳不仅是水陆运输的中心,也是储藏和转运贡粮的中心,如果在洛阳修建东都,将一部分人口分流到洛阳,将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兴城的粮食压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粮食的运输成本。


因此,从长远上来看,修建东都洛阳对大隋王朝来说是一项性价比极高的工程,它既可以在政治上加强帝国隋朝对东部地区的控制力,也可以在经济上节约帝国的运营成本。如果一定要将此事说成是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表现,那就显然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