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著名将领章邯第一次出现在《史记》中,便是陈胜的部下周章已经率领数十万大军即将打到咸阳了,秦二世才觉得这次起义军不再是普通的“群盗”了,便于大臣们商议应该怎么办。此时,少府章邯建议正在修筑秦始皇陵墓的骊山徒有数十万人,可以赦免了他们,以补充兵力,秦二世同意了。此后,章邯几乎是所向披靡,周文、田臧、李龟等义军首领纷纷败退或被杀,就连一向屡战屡胜的项梁也兵败被杀。但是,章邯在投降了项羽,被封为雍王之后,却仿佛是被“衰神附体”了,就连一向不擅长打仗的刘邦都打不过,最终兵败被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章邯身上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情况,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第一、正如前文所述,章邯与周文率领的数十万起义军对阵之时,率领的乃是骊山刑徒,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骊山刑徒的数量可能达到了七十万人,在数量上明显不占劣势。而且,秦朝发动这些刑徒对阵起义军,肯定是有着一系列的嘉奖制度,他们都是为了自己而战。
第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把六国的兵器全部收缴,铸造成十二金人,目的就是防止农民起义的出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所以,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等起义军最初都没有正规的武器,他们乃是“揭竿为旗,斩木为兵”,但是章邯所率领平定起义的士兵虽然说不上是正规军,但是装备肯定比起义军要好得多,其纪律和组织也要优于由奴隶和农民组织起来的义军。
第三、章邯与义军对战并非所向披靡,比如他项梁的军事能力很强,楚军的整体战斗力也很强,所以在最初几次与章邯的交战中都占据上风(项梁已破章邯于东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回来项梁的战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项梁在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之后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所谓“骄兵必败”,项梁没有听从宋义等人的劝阻(宋义谏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执意继续与秦军作战,秦二世此时派遣大量部队支援章邯(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最终导致项梁战死。
第四、被封为雍王的章邯已经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嫡系部队——在他被迫带着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之后,这批士兵始终无法与起义军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二十万降兵被项羽坑杀(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而章邯虽然被封为雍王,但是手中已经没有多少部队了。再说了,章邯原来的二十万部队全都是关中人,现在部下全部被杀了,他又在关中成王,明显是不得民心的。所以,一向不善于用兵的刘邦,反而轻而易举地击溃了章邯的部队(汉二年六月,汉军引水灌废丘,废丘降汉,章邯自杀)。
所以,章邯最初平定起义军的时候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章邯部队在数量、装备以及士兵素养上都占优势,这也就导致了他与项梁、刘邦作战时多次遭遇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