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过年为啥不能没有饺子?

东北人过年不能没有饺子

东北人的跨年,指的是跨春节,而不是元旦。跨年吃饺子,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就开始预热了。到了年三十的早晨,热气腾腾的饺子与对联、鞭炮一起,正式进入过年模式。东北的年夜饭,通常特指年三十夜里的这顿饺子。新旧之交,辞旧迎新,有“更岁交子”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交上好运。

这顿饺子是断然不会吃冻饺子的。傍晚的大餐过后,主妇稍作休息,便开始准备包饺子事宜。传统的饺子馅儿是酸菜,剁酸菜馅儿的声音真有气势,“咣咣咣咣咣”,让听的人觉得主妇仿佛在为什么喜庆事儿擂鼓助威。更有两把菜刀齐上阵的,节奏感与此起彼伏的鞭炮相呼应,也仿佛宣告着自家生活的热火朝天。后来大家说酸菜不健康,吃得少了,家家户户也不腌了。许多人因为有酸菜情结,喜欢从农村或更为正宗的渠道弄来从前味道的酸菜,这个有怀旧气息的年就过得就更有意义了。除此之外,韭菜、芹菜在三十晚上做饺子馅儿的可能性最大,韭菜寓意长长久久,芹菜寓意勤俭持家,图个吉祥。当然,同时准备两三种馅儿的也常见。

东北人家包饺子,少有人到集市上买现成的饺子皮。有经验的都知道哪种面粉包饺子最好,年前提前备好。三十晚上,早早地把面和好,放在那儿,醒着;待馅儿也备好,大约九十点钟的样子,大家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小孩子或者老人家剥蒜,捣蒜;资深的厨房工作者们有揪剂子的,有擀皮儿的,若干闲人聚拢过来开始把饺子包起来。这时候的活计是不觉得累的,你一言,我一语,说些闲话,无比亲热。会有人忽然说:“嗨!怎么没洗几枚硬币放里面?”所有人忙不迭地到处找硬币,三四五六个吧,洗洁精清洗,开水烫,自以为消毒了,就谨慎地让它们隐身于饺子的圆肚里,躲猫猫一样,等着谁在开餐的时候“啊呀”一声,可能还会说,“咯了我的牙啦!”那一刻就像在铺垫一个悬念,只等剧情一点点展开。这个过程中,电视无论看不看,“春晚”一定是喜气洋洋地充当背景的,然后会听到外面一阵近一阵远的鞭炮声,偶尔有焰火闪亮了窗子,孩子们跑到窗口跟着大呼小叫一番……饺子在盖帘上码得圆圆的,最后还要讨论一下剩了面还是剩了馅儿,还是正正好好。

年夜饭前先要放一挂鞭炮。往往一过23点就开始有炮声震耳欲聋了,老人们会说:“他家发得可真早啊!”早点开饭早点发财,家家户户都抢着“发”。鞭炮越来越响,“春晚”的鼓点越来越密集,饺子下锅了,杯盘摆好了,蒜蓉兑上酱油了,孩子跃跃欲试着多吃到几枚硬币……后来的一切,自然都如期待般美好了。

正月初一的早餐,依然吃饺子。不嫌烦,不嫌腻。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年在这一天也就结束了。小时候,早上吃完了饺子,我爸总会说,年也过了节也没了,该干啥干啥吧!他的话就是告诉我们,该学习去啦!

正月十五,本该是吃元宵的节日,但东北人还是习惯把饺子当主食,元宵,只是应景一样地摆在那里。

正月二十五,填仓日,象征新的一年五谷丰登,除了饺子,没有什么更能代表人们富足又纯朴的心愿了。

东北人过年,不能没有饺子。

作者:清风徐
      来源:《食品与生活》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