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开,亲密关系恐惧症
亲密关系恐惧症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刻意保持距离,拒绝过度亲密,很难融入某个圈子,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却又担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应,以致焦虑,最终回避亲密关系的建立,与每个人都难以交心。
让我们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进一步了解亲密关系恐惧症。
李玲是位高二女生,聪明文静,学习认真,但她喜欢一个人呆着,极少甚至排斥与同伴在一起。她一个人吃饭,下课一个人坐着,放学一个人回家,一个人呆着让她觉得很舒服。一次跟父母交流时,她偶然发现,就算是自己的父母她也不想去亲近,更别说是其他人了。而她并不是内向,在需要表现自己的时候,她还是能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典型的亲密关系恐惧症。
人与人之间产生交际主要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想法,排解内心的孤独。交际中产生的不安全感、厌恶感给人们带来的烦恼大于孤独。但是,有些人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应,就情愿选择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尽量避免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过分防御让这些人最终选择独处,回避各种人际关系。
那么,我们为何会产生亲密关系恐惧症?
早期关系受挫
有些人在幼年时没能与父母建立起稳定、安全的关系。如童年时父母常常争吵,使得他们在担心父母把自己丢弃的恐慌中长大;或者幼年时家人不在身边,只能独自成长,潜意识中缺乏安全感,无意识地否定对人际关系的需求,从而降低依恋,成年后也难以与其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受到同伴伤害
有些人受到比较要好的同伴中伤,令他们不再相信他人。尤其是在童年时期受到好友的伤害,会让人对友情产生恐惧。
缺乏人际关系技巧
有些人难以把握交往的尺度,也不善于将话题进行下去,所以宁愿与他人保持表面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技巧的缺失也源于成长中的挫折。
上述案例中的李玲,不但对与外人的交往亲密会产生恐惧,而且对自己的父母也同样如此。其实,每个人都对父母包含深沉的爱,只是有些人能够表达,有些人不善于表达。不善于表达也有不同的原因:有些人表达能力差,内心比较腼腆,觉得讲出“爸爸、妈妈,我爱你”不好意思;而有些人非常敬畏父母,对父母又爱又怕,渐渐与之疏远。下面,我们就教大家几种应对亲密恐惧症的方法。
卸下防御
我们可以交往一个或两个关系比较亲密的同伴,试着把自己的内心向同伴袒露。不要在“受伤”后把自己紧紧地包进“硬壳”中,而是试着把自己的伤展示给同伴。比如,我们可以说:“你刚才的话让我很伤心”,“我不喜欢你开这样的玩笑”等等。
參与活动
我们可以尝试参与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能遇到一些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人,这些人之间往往有更多的话题。在开心的事物面前,人与人之间更容易形成亲密关系。
自我开解
“你看你又想多了吧”,“其实人家也是为你好”,让这种想法多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也没有那么难以交往。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会面对最好和最糟的自己,学会接受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作者:杨斌
来源:《科学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