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竟然是路线选择的博弈
秦朝覆灭之后,是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最后以贵族英雄项羽的自刎和一介平民的刘邦登基而告终。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刘项之争,称之为平乱诛暴的统一战争。事实上,楚汉相争并非是谁当皇帝的争斗,而是“两种路线”的斗争,一种选择指向类似于战国的诸侯模式,另一种选择则是建立大一统的帝国。
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史学界多有公论。若以“两种选择”立论,则有别样的视角。以项羽为代表的贵族,楚地是他的精神家园,也是他一切荣耀的根基。争斗的结果,贵族项羽只是想重新恢复楚国的荣光,而平民刘邦要的却是整个的天下。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被丞相赵高推上王位。此刻,他祖父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已经存在了十五年。子婴登基时,没有像他之前两任君主那样称“皇帝”,而是改用“秦王”的称号。因为他接手时疆域已经大大缩水,原来的六国都已经叛乱,名义上属于子婴的,其实只有关中一带属于原来秦国的部分。他已当不起“皇帝”的称号了。
项羽杀掉了子婴,并主持了瓜分天下大典。项羽将秦代统一的疆土分成十九个诸侯国。
人们常常把楚汉相争当做一场诸侯的争霸战——在汉代以后的争霸战中,争战双方怀着同样的目的,都想获得整个帝国,称帝登基。因而,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如果项羽获胜,也会像刘邦一样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西楚帝国”。
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中国大一统的观念是在汉武帝时期才正式形成的。在秦代灭亡之后,项羽以及大部分的军事将领并没有想要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大部分人的理想是:废除皇帝,回到诸侯时代,由各个诸侯管理自己的国家。
在这种局面下,作为反秦实力中实力最强的项羽,顺应了时代的想法,将天下分裂为十九。项羽的政治蓝图,是重新建立另一个诸侯时代。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想建立统一的帝国,反而纷纷盼着回到从前的诸侯国模式呢?因为在当时的人看来,组织一个疆域广阔的超级帝国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现在的世界作比方,人们已经习惯了世界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欧盟各国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如果有人宣称要在地球上建立统一的帝国,大部分人都会嗤之以鼻。原因很简单:这种国家以前没有出现过,在人们的印象中,组织这么大的国家,其复杂度已经超出了人类的组织能力。
秦代以前,整个华夏地区就是一个小型的地球,人们早已习惯了各国的存在。对于他们而言,这种分立的状态只不过被秦始皇中断了十五年而已,而这十五年是不成功的。与后世认定秦代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起点不同,秦代的几年内,人们反思的却是秦的建立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狂妄尝试,它的失败是注定的。
不仅在中国要注定失败,哪怕放眼全世界,秦代以前都很难找到一个如此庞大的中央集权制帝国。
人们往往被古代埃及辉煌灿烂的文明所迷惑,以为那是一个古代的大帝国。其实,在大部分时间里,古代埃及法老的统治只局限在尼罗河两侧几千米到十几千米宽的河岸上,远小于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古国也只局限在两河流域的狭小平原里,在沙漠和沼泽之间,面积只有一万五千平方千米,小于古埃及。波斯帝国是最接近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遗憾的是,当波斯王的征服带来更多土地时,他们仍然很难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推行同样的集权官僚制度,只能因地制宜,派遣总督,或者听任当地统治者继续管理。
那么,为什么几大帝国在创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时失败了呢?
答案是:要建立统一的国家,需要经历两个步骤。第一步,用军队进行武力征服;第二步,用文官进行政治征服,建立统一的制度。不管是波斯帝国还是亚历山大帝国,都完成了军事征服,却无法完成政治征服。
在军事征服的过程中,获胜者往往是那些能够调动一切财政资源为战争服务的一方;而在政治征服时,却又要调动主要资源服务于政治和民生,建立制度,发展经济,使人们在新的框架下安居乐业,不再想着回到过去的制度。
但是,如何将军事征服转向政治征服,人们很难把握。当军事征服刚结束,由于惯性,大量的军队仍然存在于四方,他们的利益不容忽视,如果迅速把财政权从他们手中移开,会造成军队的不稳定;如果继续让军队掌握过多的资源,又无法建立起后续的政治结构,最终会产生资源分配上的严重不平衡。于是,依靠军事打下来的帝国,又在军人的纷争或者财政危机中分崩离析。
在秦代,这个问题同样是它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
(古龙荐自《阅读时代》)
作者:仝翊
来源:《今日文摘》2018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