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战争史上,兵器的优劣程度对战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这种差距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了。到了热兵器,也就是火器时代,兵器技术方面的差距往往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甚至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然而,也不是所有掌握先进兵器制造技术的一方都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地淋漓尽致,明朝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明朝在开国之初就对火器比较重视,当时明军使用的火铳在全世界来说也算得上是先进水平。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甚至还特地组建了一支专门使用火器的部队——神机营。可是,在此后长达百年的时间内,明朝在火器方面的发展止步不前。而在地球另一端的欧洲,火器发展却进入了高峰期。双方在武器技术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开。
到了明朝嘉靖初年,一种叫佛郎机炮的火炮由葡萄牙传入中国。佛郎机炮与当时明军装备的火炮相比,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压倒性优势。因此,明朝迅速掌握了佛郎机炮的制作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军队中。
可是,明朝中期官僚集团腐化严重,这就导致在火器制作方面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比如全国各地上交的制作火器材料质量是否达标,完全凭验收官员的个人意志决定。因此,各地官员没有将心思放在如何提供合格材料上,而是想方设法讨好负责验收的官员,然后在其“帮助”下以劣质材料蒙混过关。
到了火器制作阶段,由于缺乏严格的制造及审核标准,成品的火器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匠的心情。比如工匠正巧想认真做点事,他所制作出来的火枪、火炮质量就会比较好。而如果赶上心情不好的时候,或是想消极怠工的时候,他所制作的成品质量就比较差。最后负责成品验收入库的是专门机构的太监,跟负责验收材料的官员一样,大家只要搞定这些太监,那么火器质量好不好就不是什么重要问题了。
在这么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下,明朝虽然掌握了比较先进的火器制作技术,但最后放发到明军手中的火枪、火炮却成了高危产品。火器炸膛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不少明军士兵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自己手中的武器炸死、炸残。因此,许多明军士兵都尽量避免使用火器。在不得不用的情况下,他们也是用尽可能远离的方式完成射击,至于能否命中目标,那就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了。
更为可恨的是,一些机构和官员为了自身利益,甚至故意让火器出现质量问题。待到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就借此打击政敌,排除异己。
在此背景下,明朝错失了火器发展的黄金时间,其中不仅仅是体现在武器技术方面,更关键的是在军事战术方面没有与时俱进。
1619年(明朝万历四十七年),明朝和后金(即后来的清朝)爆发了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萨尔浒之战。当时明军携带着大量火枪、火炮赶赴战场,而后金八旗军的武器还完全停留在冷兵器时代。虽然明军的火器存在着上面提到过的种种问题,但火器和冷兵器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两者相比起来,火器的优势不止是一星半点。
然而,“萨尔浒之战”最后的结果却是以明军惨败告终。抛开战场上的指挥失误不说,就是在火器的使用上,明军也存在重大问题。
当时的火枪、火炮在发射完毕后,都需要较长时间来装填弹药,这就导致战斗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欧洲军队采用的方法是多排士兵轮番替换,以达到不间断射击的效果。可是,明朝这边由于对火器的重视程度不足,平时又疏于训练。导致在战场上使用火枪、火炮的军队混乱不堪,几乎谈不上什么战术可言。当第一次射击完成后,大家纷纷忙着装填弹药。可是还没等弹药上膛,后金的骑兵已经近在眼前了……
正因如此,明朝在掌握先进火器制作技术的情况下,却仍被对手反复吊打,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可是,明朝的火炮也并非毫无作用。1626年,后金汗王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大军攻打只有两万明朝守军的宁远城。守将袁崇焕用从葡萄牙进口来的“红夷大炮”猛轰城外的后金八旗军,八旗将士伤亡惨重,不得不下令撤军。这是明朝与后金较量中的首次胜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火炮对战争结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宁远之战”的结果来看,火器在当时战场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显然是毋庸置疑的。可惜大明王朝虽手握利器,却仍被对手按在地上摩擦。究其原因并非是利器本身有问题,而是站在利器背后的那一批人出了问题。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