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头盔内衬有多先进?一锤打不晕的秘密……

在讨论盔甲的时候,尤其是在讨论欧洲的那种全防护头盔(比如巨盔、猪面盔等等)的时候,经常有这样一种论调:“这种头盔虽然不会被刀剑砍裂,但是里面的人一定会脑震荡甚至昏倒。”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种说法:头盔是用来防护利器的,不防护钝击的。然而史实真的如此吗?

通常在我们的印象中,中世纪的头盔都需要单独戴一个内衬帽,既武装帽(arming cap)。说到武装帽,十字军时代的通常的用法是戴在锁甲帽的底下作为缓冲内衬,然后在上面戴一个护鼻盔(nasal helmet)。然而这种内衬帽是基本没有实物留存下来的。从国外的复原来看,这种内衬帽一般是多层布料叠加或者是填充软质材料做成的,厚度相比较棉甲更薄。如果怕锁甲硌头戴这个还行,但是想要防护长剑劈砍的冲击力,恐怕不太行。

在现代防护头盔中,通常使用的内衬是悬挂式内衬。头盔内衬固定于头盔的边缘,低于头盔顶部,从而让头盔盔体和头顶避免接触。这样的话,头盔受到的冲击力会变成均匀分布在头顶上的压力。还有一种是填充式,比较少见,即用弹性材料作为缓冲。那么中世纪头盔会是否和这两种一样呢?

从14世纪开始,欧洲留存下来的完整的头盔数量开始上升,我们还可以看到它们的完整结构。我们看内部会发现,里面的内衬也是类似棉甲一样的绗缝,分成了好几瓣,每一瓣的顶端都有一个孔。这些内衬在头顶的部位都穿了一根皮绳,用于连接内衬。使用时将绳子拉紧并打结,就可以将内衬收紧从而使内衬和盔体脱离接触。这样,头盔可以说是被内衬“撑”在头上面。

如上面两个图,就是内衬使用时的内部结构。可以注意到,在内衬和头盔之间,是空白的,意思就是里面其实只有空气,没有任何填充。这种悬挂内衬可以通过调节最顶上的那根绳来调节内衬高度,这样就不必要为头部进行精细测量专门做一个内衬,不同头围的人可以使用同一个头盔,根据不同的需要也可以自由调节高度。

在收到攻击的时候,盔体最先受力,力量会被传导到内衬和盔体的连接处(这里缝线会被做的特别结实),然后内衬会给整个头部一个向下的压力。而人的颈椎能承受的力量是相当大的,能承受一般劈砍的力量。要注意其中有一定的偏转力是不会传导到头上的,而是由盔体承受。在这样的结构保护下,一般并不会出现所谓的什么脑震荡、击晕的情况。国外的爱好者也曾经开过一个玩笑,戴着头盔不断的往头上敲,唯一的感觉就是内衬的压力还有duangduang的响声。

而在现代的全甲格斗中,许多运动选手的头盔内衬是填充式的。其实这是因现代科技进步的原因,现代所使用的缓冲材料在中世纪是不可想象的。古代能用的材料——棉花、亚麻、羊毛——弹性都不高,悬挂式内衬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