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儿童,防范丢失:安珀警报的启示

从古到今,几乎每天都会有小孩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走失,或者是被犯罪分子拐走、抢走。而丢失小孩,意味着骨肉分离,意味着几个家庭从此难以团圆,所以世界各国的司法机关,都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这种风险。其中一些做法,已经走到了我们的身边。

牛奶盒上寻人

在美国,每年的5月25日被定为“全美失踪儿童日” (National Missing Children's Day),提醒公众照顾好自己的小孩,同时也对游荡在街上、无人照管的儿童加以关心。而这个日子,实际上起源于一起相当沉重的案件:埃坦.潘茨失踪案。

埃坦.潘茨(Etan Patz,1972-?)住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1979年的5月25日,他和往常一样走出家门,步行去等校车,但却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的父母随即报警,但警方把附近街区犯了个底朝天,依然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他的父亲是一名插画师,在经历了震惊、伤心到绝望的过程之后,想出了一个新点子:把失踪儿童的照片和相关信息,印在牛奶的包装盒上。因为美国人对牛奶的消费量相当的大,几乎每家每天都要喝掉几盒,所以盒子上的寻人启事就可以搭车跟着流传开来。尽管这个方法并没有为他找回埃坦.潘茨,却为后来的许多失踪儿童乃至失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搜寻渠道。

1983年,里根总统签署法令,将5月25日定为全美失踪儿童日,纪念这位失踪的小埃坦,也纪念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安珀警报

进入网络时代之后,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美国的各个司法机关也都在探索利用网络来找寻失踪儿童的方法。而安珀遇害一案,,则为此事提供了契机。

1996年1月17日,德州少女安珀.哈格曼(AmberHagerman,1986-1996)在家附近骑着小自行车,然后被一名陌生男子拐走。一名路人见状后报警,但警方赶到后却一无所获。4天之后,她的遗体在水沟中被人发现,身中数刀并可能遭到过侵犯,但至今仍未抓到真凶。

此案引发了相当大的民愤,更多的是疑惑:如果再发生此类案件,如何才能及时制止呢?答案很快应运而生:

发动群众,让犯罪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具体而言,是当一名儿童疑似被拐骗或劫持之后,警方判定情况危急,则会启动紧急广播系统。随即,有关这名儿童姓名、嫌疑车辆丢失时间等信息,就会按照事先的规定分发出去。

这些信息,会以滚动字幕或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大量的分发到案发地点外的一定范围之内:超市里挂着的电视机上、路边LED广告屏上、加油站的提示牌上、商场里的广播里,甚至附近的手机也会收到这条广播信息,一时间,失踪儿童的信息覆盖了很大的区域,让成千上万的人知晓此事,让犯罪分子无处藏身。

当然,其他一些国家和地方,虽然也有类似的紧急广播系统,但名字各异,比如乔治亚州就叫做利未警报(Levi's call),在马来西亚则称为柳云警报( Nurin Alert),也都是用被害儿童的名字来命名的。

如何操作?

安珀警报是个挺好的主意,但在操作程序上却必须非常严谨。因为倘若小孩一不见了就发出警报,没过多一会才发现是乌龙,那整个城市就很容易陷入混乱;久而久之,成了“狼来了”,警报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为此,各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将这种警报的发布权握在警察手中。失踪儿童的家长需要先报警,由警察核实身份信息、确认真有小孩失踪后,方可由警方启动警报系统。这就对信息审核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沉着冷静、熟悉法律、经验丰富,才能确保系统不会被滥用,也不会在该用时不敢使用。显然,把这么大的决定权交给非专业人士是不合适的,无论是网络公司还是电信运营商,都没有这种能力。不久前,国内某地产中介煞有介事的表示,会让旗下所有门店员工都担任遗失儿童的保护者,虽然听起来挺好的,但实现起来恐怕漏洞百出吧。

关心则乱,记不清了?

然而,这种“先报警,后发警报”的模式,却也有个缺点:在飞来横祸面前,家长都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样,让其准确说出孩子的外貌和衣着特点,往往会前后不一致,甚至连孩子发色这样的基本消息都会弄错。

为此,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在2011年,设计并推广了一款应用“儿童特征应用”(The FBI's Child ID App),鼓励有孩子的家长在平时就将信息输入该应用,比如孩子的照片、姓名(特别是小名)、身高、体型、发色、肤色、虹膜颜色、外貌特征、疤痕或胎记等等信息,做到未雨绸缪。万一哪天真的是孩子找不到了,这个应用就可以“一键上传”上述资料,警方在核实丢失的事情属实之后,就能将这些信息迅速分发到千万个警察手里,效率非常之高,也更利于失踪孩子的寻找。


严惩不贷

除了在找寻失踪儿童上作出努力,严厉惩治那些挂卖人口的罪犯,同样是减少拐骗儿童犯罪的重要因素。

1981年7月27日,亚当.沃尔什(Adam Walsh,1974-1981)和母亲一起去位于好莱坞的某商场购物。他后来和母亲走散,随即被一名男子拐走并残忍杀害。后来,这名凶手因为别的案子被捕,痛快的供认了他就是杀害沃尔什的凶手,才算是结束了这漫长而绝望的等待。

而他的父亲约翰.沃尔什,则从爱子的悲剧中看到了更多。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主持了《FBI十大通缉犯》,并在多个场合呼吁,修改米国的立法,对拐骗儿童者严惩不贷。2006年,《亚当.沃尔什儿童保护与安全法案》终于成为法律,加强了对此类犯罪的惩治力度:

对曾经犯有性犯罪,包括性侵儿童者,必须提取DNA并鉴定入库;此类罪犯,如果获得假释的话,必须佩戴电子脚镣,并通常会被禁止进入幼儿园、小学的校园;曾有过性侵儿童前科的人,出狱后相关信息也会被公开在网上,使其周围有小孩的邻居保持警惕;指导各州修改法律,对性侵儿童的罪犯加强惩罚力度,至少判刑25年以上。虽然重刑未必总能有效的吓阻宵小之徒,至少可以大幅度增加其犯罪成本,让一部分跃跃欲试者望而却步,也可以降低有前科者出狱后再次侵害他人的可能。

我国的呢?

前面介绍的,都是国外的做法。实际上,今年5月15日起,我国也有了类似安珀警报的设计,正在有序铺开。

这个程序叫做“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由各地公安机关掌握使用。一旦接到儿童失踪的报警后,公安机关会判别信息的真实性,确认之后启动消息发布程序。据公安部官网介绍,这个发布相当智能:以儿童失踪的地点为中心,以失踪后的时间乘以车速为半径,画一个大致的圆形;然后通过手机基站定位、微博客户端和微信GPS定位等手段确定位置,对在范围内的所有手机进行发送信息。因为这个范围内的手机用户,也是最可能看到走失、被拐儿童的,可以有的放矢,让群众的参与更有效率。


结语

实际上,没有一种技术是万能的,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儿童走失、被拐问题。保护儿童,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安全教育,需要警方打击犯罪,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因为,保护孩子,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