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4个敌人,你遇到过几个?

最近,娱乐圈的瓜有些多,前几天有些人还在议论洪欣和张丹峰的感情纠纷,今天又听到许志安承认出轨,落泪致歉郑秀文。

前几天还有抖音爆款情侣张子凡向女友叮叮求婚,这两个人撒狗粮已经3年了,张张始终爆宠叮叮,出门帮女朋友收拾行李的细心样子实在是男生的楷模。愚人节这天,张子凡求婚叮叮,激动之下连求婚的字母都拼错了。

办公室的同事们纷纷感慨:几家欢乐几家愁,爱情真是太复杂。于是我们又展开了一轮关于爱情的讨论,这一回,专业的小哥哥小姐姐们采取了精神分析的视角。

在我们的诸多情感之中,爱情是非常特殊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坠入爱河时的感受是多么浓烈,更是因为爱情所激发的困惑如此之多:这是爱的感觉吗?我们的爱能长久吗?爱的来源究竟是什么?

来看今天的文章。

精神分析家马丁·伯格曼在《论爱与它的敌人》中,简述了弗洛伊德对爱的来源的理解,他将成年人的爱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分析式的爱(analytic):

拥有这种爱的人,是将他们从早期的爱的客体上,所感受到的情感和关系进行精炼,保持在他们自身的精神结构之中。这些早期的爱的客体可能是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照顾者。所以,在以后的情感互动中,他们寻找的对象都可以被视为对过去的客体的一种“替代”。

第二类是自恋式的爱(narcissistic):

有一类人之所以会爱上别人,并不是因为他们从对方身上重温了过去的爱,而是他们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在自恋式的爱中,一方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对方现在的自己,或过去的自己,或渴望成为的自己,看似他们那么深切地爱着对方,其实只是在爱着自己,对于对方真实的情感需求和想法并不是那么重视。

大部分人拥有的,是分析式的爱。这种爱包含着我们在早年与重要他人所形成的互动关系,那种互动的经验被纳入我们的精神结构,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恋人或配偶。

比如,有些人有一套清楚而理性的择偶标准,对方的身高是多少,生活的地域是哪里,家庭情况又如何……然而在遇到某些人之后,他们自己都惊讶地发现,过去那些标准根本没什么作用。他们坠入爱河的原因恰恰可能是由于,他们从对方身上找到了符合过去关系模式的特征。

人们进入一段新的感情时,在潜意识上是为了重新找回过去的关系,但这个过程仍包含着不同的心理动机。对于分析式的爱,伯格曼进一步进行了划分,人们对所爱者的预期通常有以下3种可能:

1.想通过对方找回丧失的爱的客体

随着每个人的成长,我们也在对早年的爱的客体进行逐渐地告别。比如我们需要去异地读大学,无法与父母、伙伴保持面对面地交流,甚至还可能面对亲友的离世,所以我们迎来了难以避免的人生的丧失。

对爱的渴望,正是面对这种丧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些人遇到了美好的爱情,是因为他们恰巧在所爱者身上找到了自己丧失的爱的客体。这种“巧合”常常伴随着某种“极乐”或“狂喜”,即便两人认识没多久,但他们从对方身上感受到一种奇妙的熟悉感,甚至觉得对方就是所谓的“对的人”。

需要强调的是,分析式的爱看似包含着某种替代关系,但所爱者并不是一个替代品。两人的关系让他们感到了过去的爱,但这份关系的维持和经营依然基于他们各自的性别、情感和思想,仍然值得他们去努力认识对方、尊重对方。

2.想通过对方消除过去的伤害

更常见的是,很多人不仅从所爱者身上感受到了过去的温情和爱,他们同样感到了过去所包含的伤痛。因为在很多人的早年关系中,我们与爱的客体的关系是复杂的,既体验到了关心,也遭受了伤害。

轻微的伤害是必要的,比如母亲给予婴儿的适度受挫,有助于婴儿的自我发展。但是,当这样的伤害过于强烈就会成为创伤事件,可能会让我们的人格发展固着在这样的时刻,在随后的人生中进行强迫性重复。

比如,一个女孩谈过几次恋爱,几位男友有个相同的特点就是脾气暴躁,即便她发觉自己在这样的恋爱关系中非常痛苦,但她下一次找男友,很可能还会找到暴脾气的人。

这是因为她小时候与父亲的关系就类似于此,她从父亲那儿得到关爱,但又因父亲的暴躁承受过很大伤害。她在潜意识上通过恋爱不断重回过去,想重新改写自己的人生,希望通过改善自己和男友的关系来消除过去带来的伤害。

这种的动机或许是为了更好的情感关系,但很多人并没有如愿,因为他们无法保证对方能理解自己的情感动机,也无法保证对方真的愿意做出改变。

3.想从对方身上获得从未拥有过的爱

有些人在早年没有体验过那种温情脉脉的情感互动,其中一部分人在成年后可能对于爱的渴望也不强烈,他们依照社会标准,找到合适的人就恋爱成家了;而另一部分人可能想从另一个人身上获得那些自己从未拥有过的东西。

然而,这样的期待在现实中并不那么容易实现,这不仅关乎于能否找到一个愿意深入理解自己的人,更在于可能我们自身的精神内部就排斥这样的美好渴望。

在欧文·亚隆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中就有一个案例,路易丝渴望拥有美好的亲密关系,但是她对待男友的态度有时让她自己都很困惑。男友给她买礼物,她不自觉地就注意男友对礼物的包装过于随意;男友早上为她烤面包,她却嘲笑面包角上有烧焦的地方。

我们能发现,路易丝一旦面对特别恩爱美好的情境,便不由自由地就要破坏,让自己逃脱出来。虽然她对爱渴望,但爱又是陌生的,而一旦爱来到身边,她最先感受到的却是对未知的恐惧。所以,对这类人而言,渴望爱是容易的,实际地拥抱爱,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要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我们要面对很多障碍或敌人。有时,这些障碍来自外部的现实压力,比如距离上的遥远、经济上的落差、父母的期望等等;而有时,这些敌人与我们的心理息息相关,伯格曼对此论述以下几个敌人:

敌人1:被和原始客体的关系影响

虽然在分析式的爱中,所爱者与我们幼年时爱的客体有着某种替代关系,但这种替代强调的是位置上的对应,而不应该是关系的重复。我们对爱的渴望,需要我们从原始客体身上转移到这段关系本身。

如果我们的转移不够充分,比如一个男子对爱的需求中,仍然严重保留着母亲的痕迹,随着关系的深入,他对女友的性冲动可能会遭受压制,就像一个人对母亲的性欲是不被允许的一样,这就是新的关系替代了旧的关系,但过多重复了过去,受到了过去的影响,从而影响这段感情。

敌人2:自恋

很多心理学家都不将“自恋式的爱”视为美好的情感状态,因为在这种关系中,另一方的本真存在没有得到认可和尊重,而只是成为了镜子般的工具,为自恋者顾影自怜,这是一个将对方完全客体化的过程。

敌人3:攻击驱力

很多人通过强迫性重复返回到与早年经历类似的情境中,渴望重写自己的人生,但同时在动机上也可能包含着对“憎恨”的释放,他们重回过去是为了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愤怒和攻击欲倾注在新的对象身上。

敌人4:嫉妒和过分的占有欲

嫉妒,并非只有负面意义,这种情感让我们对自己的爱保持危机意识,有助于感情的增进和维护。

而嫉妒心过强的人,通常具有较差的现实检验能力,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恐慌和幻想投射到现实的关系之中。所以过分的占有欲拒绝了关系的正常变化,否定了每个人在情感上可能出现的正常波动,常常会让关系陷入僵局。

1.努力洞察自身,更好地了解自我

除了具体的现实因素之外,爱情中的很多困惑,来源于我们对别人内心的猜测,也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不了解。

就像面对感情出现的强迫性重复,我们可以做的是努力洞察自身,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寻求更多信息,进行思考和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动机和关系模式,并将这些自我了解纳入到随后的关系发展之中。

当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有充分的了解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区别亲密关系中,哪些东西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投射,哪些来自于所爱者本身,这对于我们调整关系有显著的帮助作用。

2.学习对自己的过去感恩

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遭受痛苦,然而生活中的负面事件是难以避免的。有些人面对伤痛和悲伤,内心被激发的攻击难以被适当地释放,他们可能会倾注在自己身上,将自身作为被动的承受者。

对自己的痛苦经历进行感恩,似乎令人难以接受。然而,感恩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要求,而是自身主动地调整。感恩,并非真的是感谢那些伤害者,而是为了能让自己为改变腾出更多的空间。感恩,是为了让自己从消极的姿态中转身,寻求新的可能性。

学会感恩,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包含着伤害的爱,面对自己没被温柔爱过的现实,从这些处境中抬起头来,寻找更好的关系。

3.与伴侣保持深入交流,对抗关系中的4个敌人

每个人的精神结构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角色的转变、社会地位的起落,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很多人常常忽略这一点,他们觉得步入婚姻或生养孩子,就意味着一定关系将彻底稳定下去。但实际上,两个人有可能生活多年,最后彼此成了陌生人。

所以,一份持久的爱,我们要时不时与爱人深入交流,共同反思。

我们关系受到曾经与原始客体之间的关系的影响了吗?

我关注对方真实的存在、需要和内心世界了吗?我只把ta当作我理想化的投射对象吗?

我对ta的愤怒和负面情绪,真的只是因为ta吗,我是不是把过去的愤怒和负面情绪发泄在了ta身上?让过去加深了我的愤恨?

我的占有欲和嫉妒心是否过度了?

真实而美好的爱,不是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原始客体的替代品,而是找到一个人能够在过去温情的基础上走入彼此内心,并开始一段充满可能性的新的关系。

也许我们都会经历一个时期,被生命中过去的那些熟悉感绑架,难以自制地爱上不该爱的人,但总有一天我们会能够意识到,更重要的是那个愿意和你把熟悉的故事走出不一样的结局的人。

我们都在寻找着过去,美好的过去,想要修正的过去,理想中的过去。但自由和幸福的可能,却是从放下过去的那一刻开始的。

今日互动:你在关系中碰到过上述哪个爱情的敌人吗?后来你有没有更理解当初发生了什么?来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吧~

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References

Bergmann, M. S. (1995). On love and its enemies. Psychoanalytic Review, 82(1), 1-19.

Bergmann, M. S. (1980). On the intrapsychic function of falling in love. 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49(1), 56-77.

Scharff, J. S. (1992). Projective and int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use of the therapist's self. Jason Aronson, Incorporated.

Yalom,I.D.(2002).Thegiftoftherapy:Anopenlettertoanewgenerationoftherapistsandtheirpati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