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奋斗,你只是浮躁
在发布了《不是这届员工不行,是你不行》之后,后台有很多读者朋友抱怨说,互联网公司很不错了,我们这个行业都是8117,赚的钱远不如互联网公司多。甚至在言辞里,还有一种“你们这些程序员就知足吧”的意味在。
“996”的互联网从业者并不是最苦逼的,是这样吗?那确实如此,智联招聘发布《2019年白领996工作制专题调研报告》显示,传统领域的房地产和制造行业996/995现象相当严重,甚至超越互联网行业。且企业规模越大,实行996/995的现象越普遍。
可以说,强制加班早已经是屋子里的大象了,只不过人们都假装看不见,终于有程序员把这只大象提出来讨论,还被别人酸“你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其实最恶臭的还是某些传统媒体的编辑老师们,我朋友圈里就有那么几位,大概意思是“我们这个行业当年都得007,随叫随到,我们叫苦了吗”。别说,还真有把这种情绪发表在纸媒上的媒体老师,只不过没好意思只标榜自己多辛苦,反倒还为老板们说起了话。
大连日报上就发了一篇评论《【畅·弹】工作996,生病ICU,病的是工作还是你?》,里面净是些“你以为老板比你们更轻松?NO!老板从来没有下班,即便在你眼里,很少看到他上班”、“‘5+2’、‘白加黑’是工作常态,遇到突发事件、重要报道,媒体人把一天过成25小时也很正常”、“在这点上,程序员心理应该平衡点儿”的暴论。
我就奇了怪了,老板们口口声声说“‘996’是修来的福报”、“不奋斗的人不是我兄弟”,那是屁股决定脑袋,那么打工的这么说到底是怎么想的?平时老板喂的劣质鸡汤喂多了,真觉得奋斗之后就能走上人生巅峰,老板与你称兄道弟了?
要是早个十来年,还真有可能靠“奋斗”,死命压榨自己走上人生巅峰,只不过赶上那一波时代红利的人,现在要么赴美产子,要么赴美读书并给女大学生灌酒,要么赴美躲债,要么把上述事情都做了一遍——他们的成功现在难以复制,那句“人生发财靠康波”可不仅仅是说投资,更是说时代机遇啊。
说起时代,看看隔壁的日本,在失去的二十年之后,开始反思无意义的加班是不是有问题了。最近的日剧《我,到点下班》里,女主是这么吐槽泡沫时代的奋斗逼们的
女主的吐槽也有几分道理,奋斗逼们一通奋斗猛如虎,一看结果白辛苦,是时代的大潮把他们推到了沙滩上。而他们也要明白,方向不对,越努力越白费。在《日本,一场迟到45年的地震》里就提到过,日本那种政府指挥下的“企业战士”们奋力创造了简单工业品的超高产能,在后来是行不通的。
而如今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增长没有以前那么快,需要转型,以往的模式怕是难以继续适用,过去的奋斗经验也并非就能够通用。
有一种阶层跃迁,叫十年前的阶层跃迁
就以很多读者朋友很关心的阶层跃升为例,根据李路路等(2018)的《固化还是流动?———当代中国阶层结构变迁四十年》,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代际间的总流动率是持续上升的。
20世纪70年代有38%的被访者的职业阶层地位与其父代职业阶层地位不一致,而最近这一比例则高达71%。这说明时代的机遇是很丰厚的,奋斗也很有意义,在这四十年里,通过不断奋斗,日子是越来越好的。
普遍意义上的阶层上升,其实也反映在了中国的扶贫事业中。李小云等(2018)的《中国减贫四十年: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的尝试性解释》提到,按照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以2011年不变价格每人每天1.9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从1990年的66.6%下降到了2014年的1.4%。近两年应该又进一步下降了。
《固化还是流动?———当代中国阶层结构变迁四十年》提到,这广泛的机会是社会职业结构变化造成的。比如体力劳动人员的比例从1990年的86%下降到2016年的51%。1900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中,只有14%的人能够成为非体力劳动者,但等他们的后代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将有49%的人能够成为非体力劳动者。
非体力劳动岗位的增长,与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化和经济发展都有关系。随着经济的管制减少,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引进外资而产生的外企也日渐增多,这些都为民众在体制外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户籍制度也松动了,劳动力的流动更为自由,教育的扩张也创造出了一批高素质劳动力。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企业更容易扩张,提供更多的非体力劳动岗位。
这真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企业中的管理岗也随着膨胀起来,而且越是创业创新氛围浓厚,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也就越多,越能提供更多的管理岗位。
就像我在《上班如上坟,满眼全是鬼》里写道的那样,哪怕是早入职七八年的那批人,在大厂混过工作经验,凭着简历就能去初创公司谋得管理岗位。这是互联网行业在前些年的红利,然而这种人都能当上领导,也只能说明那个时代实在是机会太多。至于优秀的后辈是不是能够忍受,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不过只要那座城市继续良好的创业氛围,并保持自由的人才流动市场,别搞出什么频繁跳槽上征信的幺蛾子,那么失意的年轻人哪怕继续跃升的机会不多,也可以做到起码换个更好的工(mo)作(yu)环境。这就是那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它未来数年能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你以为现在机会更多?屁咧
您瞧,这可是普遍意义上的阶层上升!但是,您在狗屎单位晨会的时候,领导在给你们灌鸡汤:“很快我们就能生活得更好!”您脑海里大概会出现这样一个声音:
“那我们怎么办?”
《固化还是流动?———当代中国阶层结构变迁四十年》里,衡量阶层的代际关联情况,则是经历了较为不同的变化趋势。改革开放前到20世纪80年代末,代际关联系数陡然上升;从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近二十年间,代际关联系数持续下降;然而在最近十年,代际关联系数出现反弹。
也就是说,最近十年的这批小青年,更容易延续其父辈的阶层。而在90年代到21世纪初,则并非如此。
90年代到21世纪初,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私营企业部门更容易倾向于追求绩效,家庭背景的影响相比之下更弱些,这会让更多没有背景的人得到比他们的父辈更多的机会。而且那将近二十年是中国城市化突飞猛进的时期,平均每年有1%的农业户籍人口转变为城镇户籍,这部分人的阶层提升也是这段时间代际关联系数持续下降的原因。
但是,文中也提到了部分隐忧,即尽管高考给出了公平选拔的形式,但家庭的文化资源还是有所不同的。教育氛围浓厚本身就是文化资源丰厚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就更不用说“精英阶层因为占有更多社会资源(包括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资源),通过文化再生产、资源转化、理性选择等各种机制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扩张所增加的教育机会,因此教育机会不平等并没有在教育扩张过程中得到有效抑制。特别是一些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如重点中学、大学本科的机会等,不平等程度甚至还有所扩大”。
而等到最近的十年(甚至更早),市场机制更赤裸裸地介入教育体系中去,“目前在各个教育阶段,都有获得教育机会的市场途径,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区房、高中阶段的择校费或赞助费、大学阶段自费留学等等,还有在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培训班、补习班等”。
其实这也不过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终于形成了既得利益社会群体,他们强化了代际继承,阻碍了层级流动。文中提到的一个指标是收入不平等,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1.23持续增长到2008年的0.491,后来则维持在0.46以上.
另外,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以及私营部门的扩张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程度,增长开始放缓,也是代际关联系数持续下降的一大原因,也就是说,现在的机会没有原来那么多了。
如果您在网上待久了,可能还会听说“内卷”这个经常拿来讨论的词,就是说的这种机会减少后恶性竞争的状况。就以学术圈为例,现在哪怕在海外名校博士毕业,手握多篇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回国找较好高校的教职都很不容易了——而在二十年前,某些好学校硕士毕业留校也并非不可能,当然,这样的老师水平也是一言难尽的。
相比于去其他不怎么样的高校,海外博士们比较好的去处是一线城市的重点高中。那里的待遇更好,条件也更好,行政等事务上怕也要优于不少普通高校,生源质量也更好些。而很多那里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当优越,出路往往是出国留学——机会其实是增多了的,只是你必须去更市场化的地方,这对眼光有很高的要求。
我不要你风光,我只要你健康
看到这里,您可能想起了我们公众号以前提过的一句诗“年轻人别哭啊,你可知希望不会来啊”。
其实也没那么绝望。
努力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奋斗也是应该做的,但是肯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而不是别人给你灌了鸡汤,你就傻乎乎地信了。
比如我们在上个周末的问答环节《聊五块钱的+正确的事和容易的事,我是该任性呢还是该认命呢?》里,多提了几次要留后路,有评论区的读者朋友就说,“‘后路’出现频率比较高。这是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法则?逐渐无法理解这些了”。
可是如果有人进了单位却发现那是一个不怎么样的单位,做着狗屎工作,想要改变现状,又该怎么做呢?可能您真的需要一条后路。
相信我,我在《上班如上坟,满眼全是鬼》里描述的,绝不是最惨淡的情况,毕竟领导还没让我为亲信瞎编论文。以后我会文体两开花,继续讲一些狗屎工作。
正如我们之前在《慢一点 才能好一点》里提到的那样,现在经济处于转型期,可以容忍放缓的增长率,但确实要出清落后产能。如果一家企业只能靠压榨工时才能勉强维持下去的话,那简直就是落后产能,甚至很可能是僵尸企业。任何阻碍人才市场自由流动的措施,例如频繁跳槽上征信,都是阻碍市场出清的滥用行政行为。
员工想办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优化工作环境,抵制不当加班,不仅是维护自己权益的做法,也是出清落后产能的要求。
再说了,您真的愿意牺牲掉自己的生活吗?
至于担心少了这些畸形“奋斗”,就难以实现阶层跃迁的人,我想说现在比以前是难了,但也不是没有机会。
《固化还是流动?———当代中国阶层结构变迁四十年》里提到,根据2010至2015年的数据,与10个东欧转型国家和10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的代际关联仅稍高于美国、芬兰和瑞典,阶层流动性放在全世界都是十分优秀的。
而对于整个国家而言,高阶层流动性还是件好事。尽管这意味着人们不仅更容易向上流动,也更容易向下流动(这也是必须要努力的原因),但根据《固化还是流动?———当代中国阶层结构变迁四十年》的调查显示,代际向上流动会显著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水平和社会公平感,但向下流动并不会降低个体的社会公平感,“从长远来看,如果社会结构保持开放,他们的后代仍有可能通过实现代际向上流动而增强幸福感”。
《固化还是流动?———当代中国阶层结构变迁四十年》这项研究是建立在调查基础上的,有可能受到被调查者的主观感受影响。而被调查者对自己阶层的感知这还有其一套标准,与其客观阶层可能会有些偏差。这部分主观感知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以后再谈。
总之,机会还是很多,但还要以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幸福为主,“996”并不是实现阶层跃升的捷径,反倒不仅伤害自己,还对社会有害。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