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最大的红五星下,许一个美好的愿望

站在最大的红五星下,许一个美好的愿望

环球旅行家畅销书作家著有《有一天,我遇见了世界》《享乐欧洲》等。

在井冈山,每走过一个地方,都让我身上这一身红军装重了一分。

因缘际会,让我在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穿上了红军服,戴着八角帽,一身浅蓝色的军装,套上裤腿,走进了红色摇篮井冈山。在穿上军装之前,我或许只是一个平凡的观光客,穿上后,突然之间就有了一种责任感。这份责任感,带着我从杜鹃山、到茨坪、黄洋界、小井、兴国将军园、叶坪、红井、中央革命根据地……

一路颠簸着,一路悲伤着,一路感动着,一路激情燃烧着。一路听着映山红,一路走上了属于我的小革命之路。冥冥之中,似乎是有什么在指引着我的路,指引着我看见了、遇见了、经历了、得到了、感悟了。这一座座红色的山、绿色的山,这一间间老房老屋,这一片片青翠竹林,它们都仿佛在我耳边低声倾诉,倾诉当年的烽火连天,倾诉那段岁月,倾诉这里可歌可泣的故事。

红色是井冈山的主色调,十里杜鹃红遍天下,像是为这一革命圣地画上了颜色。但如果你认为井冈山只有这一种颜色,那你肯定没来过井冈山。

我来到的季节,大部分杜鹃已经谢了,仅留下少许羞红藏在青绿色的山中。天气大好,蓝天白云映衬着巍峨群山,从远处浅蓝色的连绵起伏,过滤到翠再到碧又到黛,笔墨浓淡相宜,线条硬朗而畅快,像是听到了红军们在高歌“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反围剿那个斗志旺”。

艳阳铺洒在头上脸上身上,热辣辣的,像是在心中放了一把红辣椒,心情跟着“红”了起来。当吃到红米饭,喝到南瓜汤,这些红歌中经常会唱到的美味,我兴奋不已,大呼好吃。酱红色的米饭,一粒一粒颜色深沉,我第一次见到。

妈妈说她年轻时插队时也种过,后来它慢慢被淘汰了。因为它产量低,亩产只有百把斤,而且米质粗糙,口感差,不容易消化。当地老人忆苦思甜地说当年红军地红米饭基本是百嚼不烂,南瓜汤完全就是面瓜稀汤。

之所以在歌曲中高唱吃得香吃得光,是因为这些食物对当时的他们来说是异常珍贵的,这些难以下咽汤不成汤的食物,养活了红军养活了千千万万为国献身的年轻战士们。

在那个艰苦年代,湘赣两省的敌人在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伴随着严密的经济封锁,很长一段时间,红军官兵的物资生活异常艰苦。当时井冈山根据地的红四军,官兵生活完全一样,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5分钱伙食。一个80人左右的连队,一餐饭只有3斤米,他们每天吃的是红糙米,就着南瓜、秋茄子、红薯煮着吃。全军上下唱着流行歌谣:“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挖野菜那个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充满了了红军的革命乐观精神,又充分反映出了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

听到这儿,我的眼泪一下子没忍住,整颗掉进了红米饭中。我赶紧拿起筷子往嘴里扒了几口,它好像没有那么容易下咽了,香味却更浓了。

第一次完完整整听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这首歌,是在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中。国内外我看过那么多的演出,有刺激非凡喝彩连连的O秀,有将国家历史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fantasea秀,有主打女性魅力的维多利亚的秘密,有大大小小的马戏团秀,千奇百怪的魔术秀,还有张艺谋导演的各种大型实景演出……它们带给我兴奋,带给我快乐,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秀场,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释放自我,加入到无数人尖叫、狂欢地队伍中。

但从没有哪个表演像《井冈山》这样,让我感动得一塌糊涂,从头哭到尾,用了整整一包纸巾去擦干那一段又一段的心酸而悲壮的历史。

表演的现场,远处是青山,近处是湖水,一百来张长板凳整齐摆放在几十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剧场中。参与表演的600多人,没有一个是专业演员,也没有主角配角,他们都是红军的后代,白天在田头锄地,晚上就在这里演出。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听爸爸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听爷爷说着有血有泪有伤愁有离别的历史,所以他们演的说的就是自己家的故事。

随着声光电营造出来的大屠杀场面,我眼前被蒙上了雾气,所有的演员同时出场,战马嘶鸣、炮火连天,子弹在耳边呼啸,炮弹在眼前轰然炸开,炸出一个十几层楼高的大水柱,身边的观众们都失声尖叫起来。在血红的灯光中,“红军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了下去,我恍恍惚惚地以为自己回到了八十年前那场保卫战,我是他们其中的一个,像尘埃一样渺小,像泰山一样沉重。

这是一台具有生命力的演出,演员们高唱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时,我哭了;十送红军时,老人送别儿子、新娘送别新郎、乡亲们送别战士,我哭了;几百名救援团队抬着担架匆忙奔跑在战火连天中时,我哭了;曾志托孤时,我哭了……为了革命,他们前仆后继他们血流成河,他们也许只是为了保卫亲人保卫兄弟姐妹这种个人的目的去参了军,最后却成为了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洪流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一颗螺丝钉,他们的肉体是渺小的,他们所做的事业是伟大的!

我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流成了河水,流成了记忆。当巨幅红绸化成铺天盖地的血海,更化成了冲天而起的红云。红云之下,一把通体明亮的画着镰刀斧头的党徽出现在我的眼前,是一种震撼的美。

这样的本色演出,真实,投入,感人。

井冈山乡民们带着一颗朴实的心,压抑着对先人的思念,步入史詩,用一個钟头的表演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观众,诉说了一段感天动地的新中国血泪史。虽然对于这段历史,我没有父辈们那么刚同身受,但只要是关于这段历史的影视剧作品、书籍等,我都会为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而痛哭失声。

之后在兴国将军园、在共和国摇篮叶坪,在中革军委旧址、我走过一间又一间黄土房子,看过一张张烈士们的照片,听到看到更多更多鲜活人物的故事,我想我的眼睛是抹不干了。

中国的佛教精神讲究大爱无疆,而现在的都市人都开始信奉小乘佛教,虽然爱自己本没有问题,但比起井冈山的民众、比起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红军战士们,当下的我们少了生命的激情,少了为他人奉献的责任感。

演出结束的时候,在繁星璀璨的星空下,所有的表演者各举着一支火把,为我们送行。我一路走过,拼命地用双眼去记录这个瞬间,希望将他们每一个人的容貌记在心底,他们带给我的感动,实在是太多太多。

走红军路之前,我并不知道谁是曾志,这只是平凡无奇的两个字,放在姓名簿中,即时便会被掩埋。而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名字,却跟着我的行程,一路伴随。

观看实景演出时,我知道了这个名字;瞻仰烈士陵园时,我记住了她的模样;在小井,我拜过她的坟头……我慢慢了解到,她出生在湖南宜章县知识分子家庭,她原名曾昭学,她15岁就投身革命,她曾在在厦门从事地下工作,她是小井红军医院党组织书记,她是在第三次反围剿时唯一幸存者……她像是一种记忆,慢慢植入了我的脑中植入了我的情感中。

有幸在井冈山干部学院,认识了她的后人石金龙,与我和其他来访者诉说了他和奶奶的故事。红军撤离井冈的时候,曾支的孩子还在襁褓中,没有办法带走,只好将其托孤在井冈山的一户人家里。这个孩子就是石金龙的爸爸。在解放以后,曾志回到井冈山找到了这个托孤的孩子,此时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井冈山人。井冈山的农民爸爸妈妈没有显出自私的一面,曾志随时可以带走这个孩子。但是曾志对这个孩子说:是井冈山人民把你养大了,你就还留在这里吧。

之后,石金龙出生了。从小,他就知道自己有个英雄奶奶,却到了30多岁才第一次去北京与奶奶相认。前往北京对石金龙来说意义非凡,他要找到自己的英雄奶奶,让她帮自己一家解决由农村户口转成商品粮户口问题,他的父亲穷了一辈子都不敢同奶奶说的问题,留给了石金龙。不想被奶奶拒绝了。奶奶对他说:“你们在家种田不是很好么?要是没有你们种田,我们哪里有饭吃呢?”

当初石金龙很不理解奶奶的决定,他觉得,像她这么位高权重的国家干部,商品粮户口问题对她来说就是一句话的事,但她都没有答应。直到这位在常人眼里几乎不尽人情的老革命,在临终前做了两件事,才让石金龙彻底明白了她的苦心。

第一件事是她锁在抽屉里的87个信封,里面装着她一生中除了生活开支外积攒下来的所有工资收入,去世前,她将这些钱她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没有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任何财产。第二件事是她一遍遍地嘱咐家人对于她的死不要开追悼会,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要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医学,只要科学上用得着的尽管拿去,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给那些失明的人。

于是石金龙明白了,奶奶并不是不疼爱他们,而是希望子孙们都能继承她的遗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让自己的子孙成为社会的累赘。

在井冈山精神的发源地,她要把井冈山精神一代一代往下传,让更多的人受到井冈山精神的感召。说到这里时,石金龙哽咽了,他站得笔直,头低垂,右手食指轻轻擦拭湿润的眼眶,左手自然垂下略微发抖。在他的背后是一张曾志年轻时的大照片,那是一个洋学生的形象:留着一头浓密齐肩发的清秀女子,穿着一件时髦的苏联式的女装,领子和袖口上缝有四条白道道。那个女子有着一双透着灵气与精明的眸子,左手托腮的姿势,透着女性特有的温婉与羞涩。

这个女子便是曾志。你很难将她同井冈山恶劣环境中的那个老革命联想在一起。一个读了十几年书,有着烂漫青春的富有诸多梦想的女学生,如何会毅然投笔从戎,追随红军上了井冈山呢?

这些问题并没有人会为我解答,随着我走在红色路上,听到了一家八个男孩全部英勇就义、丈夫牺牲老婆抱着孩子奔赴战场等等有血有泪的故事后,我想我有答案了。这个答案和个人无关,和民族、和国家、和所有幸福的追求有关。这个叫做曾志的女子,和所有为革命奉献一生的人们一样,只想默默地守着她为之奋斗、为之痛苦、为之感奋的井冈,守着那些早她而去的魂灵。

在她的坟头,写了四个浅红色的字:魂归井冈。

当我穿上红军服的照片上了微博,被网友粉丝热议转发,说我:五官长得太标致了,是史上最帅小红军。

初穿上红军服的那天是兴奋的,边对着镜子整装仪容边轻轻哼唱《幸福像花儿一样》,想着自己是那部电视剧中年轻而满怀热情的小红军。烈日高照,每走一步每到一个地方,听到的看到的每一个新的故事、新的红军事迹,都让我身上这一身红军装重了一分。我的汗水将红军装浸湿了一遍又一遍,我的泪水让红军装的责任更加沉重。

从7月1日走到7月7日,从2013年走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从那时起,中华民族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之久的全面抗战。据不完全统计,抗战8年,中国军民伤亡3587.9万余人,其中军人伤亡413万余人。

我们要记住这些时间,要记住这些数字。记住,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的幸福是由他们创造的。当我们还躺在床上抱怨社会不公,当我们还盯着网络痛骂人与人不平等,当我们追随一些所谓的愤青鄙视丑陋的人性,我们是否可以想一想这些向向日葵一般面朝阳光、守护我们的幸福的先辈们。因为他们的努力,才换得我们现在的美丽人生。对比他们我们怎么能说自己不幸福呢?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吗?不会觉得愧对那些为我们幸福付出生命的人们吗?

红色线路的最后一站,我来到了瑞金的沙洲坝村,参观了驰名中外的红井。小学时的课本便学过这篇关于红井的文章,至今还记得那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名句。在红井一旁,是一大片的向日葵花田。我第一次脱下了厚重的红军军装,露出了自己带来的3D打印红五角星的白色T恤。

我曾看过这么一句话:学习向日葵,做一个积极吸收正能量的人。生活中其实没多少大风大浪,人生多数时候都是自寻烦恼。要学习向日葵,哪里有阳光就朝向哪里。多接触优秀的人,心里若是充满阳光,人生即便下雨也会变成春雨。

在红井旁栽培这片向日葵花田,也是如此的用心吧。当我们看到这片向日葵,就会想到那些像向日葵一般的,曾朝着红太阳旺盛生长、激情燃烧的人们。

站在世界上最大的红五星下,嘴角习惯性上扬,许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和自己无关,和幸福有关。

 作者:神威神威Queeny
       来源:《世界博览》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