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老头的色彩
日语里有一个词叫“頑固おやじ”,直接翻译过来叫“倔老头”。倒不是那种不明事理、令人讨厌、没事儿总给别人找不自在的倔,在日本,这个词更多地被晚辈用来形容家里的老人,说出来时,语气是带有亲切的抱怨。
64岁的汪建,67岁的王石,就是两个“頑固おやじ”。他们个性直,主意正,脾气大,任性,谁也管不住,不高兴时管你是名流还是政要,脸说拉下来就拉下来。
他们各自建构了完整而庞大的价值体系,也向外界暴露着自身巨大的优点和同样巨大的缺点。他们做了一些不被理解的决定,也说了不少引发争论的言语。两人都不喜欢“企业家”这个身份,在扮演这个社会角色时,他们偏离规范,一个把公司做得像个学校,一个早早地放弃公司股份,登山访学走遍全世界。
假若把他们拉回企业家的群体,两个倔老头毫无疑问是扎眼的。而这个世界上好玩的故事和丰富的色彩,往往来自各个群体里最扎眼和各色的存在。
正式采访前,华大基因公关部负责和我们对接的工作人员形容他们是两个“老男孩”。他们认识十几年,同时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仍旧相互打趣、挖苦、较劲。为了这组封面报道,我和记者安小庆见了很多汪建和王石共同的朋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深圳市登山协会会长曹峻对他们的形容,他用了两个“野”字,汪建是“野性”,王石是“野心”。
或许正是这两个“野”帮他们划清了个人世界的边界,从社会群体的标签里脱离。譬如,年龄这个很难免俗的事。中国人容易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活得老态,超过50岁,就被归入“老年人”的行列。汪建和王石用各自的方式对抗着年龄对“衰老”的判定。汪建说,他的人生要活到120岁,这么算来,现在的他还处于青年期。王石则是以令人震惊的自律,严格地管理着自己的身体,与神经系统的衰老对抗。年过60后,他们各自的人生计划都还很庞大。
两人在具有某种相似的同时又充分暴露差异,用王石的话说:“我比他更克制。”但克制得有限,汪建身上保留着枝枝蔓蔓的天性,王石则展露着多数“社会名流”早已藏起的坚硬和尖锐。在封面拍摄期间,交替休息的王石和汪建,一个翘起腿端坐在一边的椅子上,一个抿着嘴瞪着眼抓住两个吊环给众人表演引体向上。
汪建和王石是同代人,是很多宏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都吃过时代的亏,年少时在学习上都有遗憾。但他们也是时代的受益者。王石是改革开放第一批闯荡特区的创业者,见证了中国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并在这个中国近40年里资本涌入最多、最受商业世界关注的领域很快成名;汪建则比国内人士更早地抓住了基因和生命科学的风口,代表中国加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
过去的两年,汪建和王石各自经历着考验。华大基因频频遭受质疑,汪建成了不受投资人喜欢的“科学狂人”;王石经历了万科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在那场著名的“宝万之争”中,王石强势地捍卫自己搭建的团队,最终提前告别万科的舞台。
即使仅以世俗的成败标准来框定,汪建和王石足以书写的故事已经很多,更何况,两人前半生的人生故事充满了传奇的段落。
如果说作为采写者的我在整个选题操作的过程里有什么思考和收获的话,可能是在稿子交付之后的很多天里,我再次陷入那个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中:我们究竟要怎么刻画一个人呢?
后来我想,汪建和王石,包括曾经或今后将要被我们书写的人,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经历风雨,有一天,突然朝我限时开放,我带着尽可能打开的五官,向他们靠近,伸手去触摸,如同盲人摸象般,摸它的构造,也摸它皮肤上的纹理。但是你可千万别问我,这头象究竟长什么样子,请你自己来看吧。
这就是我们这一次刻画出的“两头象”了,两个倔强又有点可爱的“頑固おやじ”。
作者:姚胤米
来源:《人物》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