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战斗在太行山上(二)?

战斗在太行山上(下)

太行山,绵延400余千米,地势险峻,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云:“得太行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70年前,八路军129师在师长刘伯承的率领下进击太行,经略中原,以巍峨险要之地势,舍身取义之信念,河山换尽血流红之气概,在太行山筑立起钢铁般的“天下之脊”。自此,一出出经典的抗战大剧拉开了帷幕。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本刊记者走访了刘邓大军抗战时期创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参观八路军129师纪念馆,并采访了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将军,以及129师抗战老兵。本期将为您展现八路军129师在太行山脉抗击日军的经典战例。

抗日战争开始后,129师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迅速推进到平汉路、正太路沿线,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南犯西进的日军。“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向北挺进的129师,灵活运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总结出来的创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在分兵发动群众的同时,抓住有利的时机,集中兵力连战连捷,开创了太行山脉抗战根据地的新局面。

夜袭阳明堡

1937年10月,日军在平型关大战尝到苦头后,弃守雁门关,从茹越口进攻,突破晋北防线,向国民党忻口阵地守军发起进攻,企图打开通路,攻占太原。就在此时,师长刘伯承得知张浩(129师第一任政委)已率师部和129师386旅达侯马,便让其按计划继续北上正太路。由于忻口战役的战事正在进行中,经过侦察了解敌情,刘伯承决定由385旅769团单独到代县、崞县敌侧后,寻机打击日军。安排完后,刘伯承便赶到五台县南茹村参加朱德在八路军总部召开的军事会议。

10月中旬,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的带领下来到了代县以南苏郎口村一带,这便是著名的滹沱河的东岸,顺河南下50千米便是忻口。当时,国民党军队部署了十几个步兵师死守忻口,与日军展开了激烈争夺。地面进攻的受挫使日军极为恼怒,气急败坏中,日军动用了陆军航空队的德川好敏飞行团,从阳明堡机场频繁出动飞机,对忻口国民党军阵地进行连续轰炸,一时间给我抗日将士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进入敌侧后的769团官兵们,清楚地见到印着红膏药标志的日军飞机不断从头顶上掠过,向忻口、太原方向飞去。根据飞机的活动规律判断,附近应该有一个日军的飞机场。经现地侦察和调查后得知,日军在隔河10里开外的阳明堡镇建了个机场,有飞机24架,白天起飞去忻口、太原轰炸,晚上全部返回。守卫部队是日军香月师团的一个联队,大部分住在阳明堡镇,机场里只有一小股警卫部队和地勤人员,约200人左右,集中在机场北端。飞机集中排列在警卫部队的东南侧,防御工事粗糙,仅有一些简单的掩体。

团长陈锡联当即决定夜袭机场,炸毁敌机。具体战斗部署是:全团兵分三路,由3营为突击队,袭击机场、摧毁敌机;1营负责破坏崞县至阳明堡之间的公路和桥梁,袭扰、牵制、阻击崞县可能增援之敌:2营为预备队,与团指挥所一起集结在苏郎口镇北侧地区;8连位于王董堡,负责破坏阳明堡西南的交通,保障3营侧后方安全:以团迫击炮连在滹沱河东岸占领阵地,支援3营战斗。

10月19日夜,769团各部分别向预定地区开进。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769团3营营长赵崇德带领突击队顺利偷渡滹沱河,并且避开敌警卫分队驻守的机场北端,从机场东西两侧悄悄抵近飞机场。先头部队剪开铁丝网,巧妙地干掉了哨兵,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了机场。果然,敌人的飞机整整齐齐地分3排停在机场上。猛然看到飞机就摆在眼前,战士们又是惊喜又是愤怒,不知谁悄声骂道,“王八蛋,现在可该我炸你了!”

机场上一片寂静,日军都在酣睡中,只有几个游动哨无精打采地四处游走。战士们正要动手,突然,西北方向有个敌兵哇啦哇啦地呼叫起来,紧接着Ⅱ向起一连串清脆的枪声。原来是与敌哨兵遭遇了。

“快打!”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发起了攻击。霎时间,机场上枪声手榴弹爆炸声、战士们的喊杀声和敌人的嚎叫声混在一起,震耳欲聋。冲进机群中的战士奋力地往飞机肚子里甩手榴弹,一阵猛冲猛打下,机场上立刻浓烟四起。燃烧的飞机不时地发出爆炸声,火焰腾起几十米高,带火的碎片又溅落到邻近的飞机上,互相引燃,不久,整个机场就被浓烟和烈火所笼罩,大火照亮了整个夜空。战斗仅仅持续了几十分钟,敌守卫队就有100多人被歼,24架敌机全部燃烧在熊熊大火之中。3营伤亡10余人,23岁的营长赵崇德牺牲。

驻守在阳明堡镇的日军香月师团装甲车队急忙赶来增援。可当他们到达机场时,我军已经顺利撤出战斗。等待他们的,是一堆堆烧成废铜烂铁的飞机残骸。

这是129师出师以来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也是八路军出师山西继平型关战斗后重创日军的第二个重大胜利,证明了游击战完全可以对抗拥有现代化武器的侵略者。

日军丧失了空中突击和支援力量,严重影响其在忻口战场作战计划的实施。这一战斗,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军队,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

10月19日,刘伯承在南茹村参加完朱德主持召开的军事会议后,根据会上朱德转达的阎锡山关于第129师即刻到正太路一线去驰援在娘子关作战的国民党部队的要求,率领师前方指挥所南下到正太路上的平定地区,与张浩率领的师部及陈赓的第386旅会合。

到平定县马山村后,刘伯承接到陈锡联关于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捷报,兴奋地说:“首战告捷,打得好!打得好!”

夜袭阳明堡战斗,充分体现了我军侦察清楚、部署周密,行动秘密而迅速、动作突然而坚决的特点。猖狂向忻口进攻的日军突然丧失了空中力量,使其不得不以相当兵力加强其后方守备,大大牵制了敌人前线作战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军队在忻口方向的作战,对稳定晋北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亘村重复设伏

七亘村是太行山脉中段的一个村庄,位于晋冀两省接壤处,同时又是平定、昔阳、井陉三县的交界地带。古称“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有两道大门可穿过太行山进入山西平定,北门是娘子关,南门就是七亘。七亘村这个名字便因此而来。该村四面环山,峡谷陡峭、道路奇险,素有“龙虎环抱”之称,为屯兵设卡要地。

就在这个小小的村庄上,129师“重叠设伏”,在3天内连续对日军进行了两次伏击战,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400余人,缴获大批骡马和军用物资,狠狠地打击了沿正太路西进的日军第20师团,谱下了抗日史上的一段精彩篇章。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在进攻忻口中遭到顽强阻击,伤亡了3万多人后,仍然不能前进,被迫改由正(定)太(原)路西进,企图占领娘子关,然后再占太原。为打击沿正太铁路西犯的日军,配合国民党军守卫忻口、太原,129师师部率386旅(陈赓任旅长)进抵山西省平定地区,积极寻机侧击日军。

10月25日,刘伯承来到七亘村南三郎庙前的山岗上查看地形。此地附近的道路宽不足2米,路的南边大部分是高约10米的土坎,北边是几十米深的山沟,是一个十分理想的设伏之地。

当天获得情报,日军第20师团已向平定方向进犯,其辎重部队约有1000余人,在距离七亘村10千米外的测鱼镇宿营。听到这个消息,刘伯承眉毛一扬,拿着红铅笔,走到地图前,郑重地在“七亘村”3个字上画了一个红圈,对师部的作战人员说道:“七亘村是测鱼镇通往平定的咽喉要道,敌人明天一定经七亘村向前方输送军需物资。送到嘴的‘狗肉’,一定把它吃掉!”

伏击任务交给了386旅772团,具体布置为11连、12连及团特务连一个排设伏在七亘村至甲南峪间的大道两侧;9连、10连位于七亘村以南高地,作为战斗预备队,并派出侦察队到东石门村一带活动,以及时掌握敌情;指挥所设在距大道约500米外的青地北边山头上,并配备有一挺重机枪,用作战斗火力指挥信号。

仲秋的夜晚,海拔2000多米的七亘村已颇具冬天的寒意。尽管战士们在出发前都加添了衣服,但在结束紧张的行军、静下来后,身子被瑟瑟的夜风一吹,仍禁不住要打冷战。在冰冷的土地上趴不多久,整个人都快冻硬了。但寒冷和困难丝毫掩盖不住战士们打日本鬼子的迫切心情,大家严阵以待,静等敌人到来。

26日拂晓时分,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鬼子出动了!”

早晨7点多,日军的先头部队接近了伏击区。埋伏在山上的部队看得清清楚楚,打头的敌人是骑兵的尖兵,他们一个个在马上谈笑风生,有的还哼哼呀呀地唱着小调,也不进行搜索。这是因为这支日军队伍自进犯华北以来,从未遇到过中国军队的阻击,且又是后续部队,思想上更是麻痹。

“狗日的,死到临头啦,还唱歌哩,”有的战士骂道。望着敌人从眼前大摇大摆地走过,真恨不得马上冲下去杀个痛快。

9点多,敌人的先头部队接近了营庄,后尾尚在东石门地区,辎重骡马则进至伏击部队前面。就在日军优哉游哉的漫步中,突然一声枪响,我军向日军发起猛烈地攻击。顷刻,密集的弹雨和成捆的手榴弹,如断崖上飞流的瀑布般泻向敌群,日军顿时像炸了窝的马蜂似的乱碰乱撞,死的死,伤的伤,还有不少被挤下了深沟。一阵短促猛烈的火力袭击后,随着一片喊杀声,战士们奋勇冲入敌群,跟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仅仅两个多钟头,战斗胜利结束。共歼灭日军300多名,缴获骡马300多匹,以及大批的弹药、食物和军用品。缴获的物资由400多个战士和群众整整搬运了一天一夜,堆满了一个大院子和好几间屋子。望着堆成小山样的物资,战士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正当打扫战场时,部队得到情报,正太路西段的日军正向东运动,娘子关右翼的日军也正向旧关抄袭。日军的意图非常清楚,是急于打通正太路,从背后威胁太原。自侵华以来,一向屡屡获胜的日军根本就不会把七亘村的失败放在眼里,他们骄横得很,凭一股牛劲,向预定的目标执拗地突进,不会理会一些小的损失。况且根据“用兵不复”的原则,日军也不会料到八路军会在同一地点重复设伏。经过深思熟虑后,刘伯承决定,还在七亘村设伏,再给日军来一个“惊喜”。

为了迷惑日军,当27日敌人派兵到七亘村来收尸时,772团主力故意当着日军的面佯装撤退,造成七亘村无兵把守的假象。其实,部队仅在山背后绕了一圈,很快又返回了集结地,并在28日凌晨进入伏击阵地。

28日早晨,几乎是同一时间,敌人的辎重部队又循着原路慢腾腾地过来了,前后有100多骑兵、300多步兵作掩护。毕竟刚吃过亏,日军一路加强了搜索警戒,遇有可疑处便发炮轰击。到了七亘村附近,他们更是小心翼翼,向村里村外进行了反复的炮击。战士们隐蔽在灌木、草丛和石洞里,沉着镇定,不发一枪。由于部队隐蔽得十分巧妙,敌人一直未能发觉。

中午,日军进入了预设伏击地域。随着一声令下,战士们同时向敌人猛烈开火,顿时,机枪、步枪火力交织成一张密集的火网。这次日军已有所准备,企图就地组织抵抗。772团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英勇出击,将日军截成两段。由于负责增援的队伍因天雨路滑,没能按时赶到,战至黄昏,敌人乘夜色朦胧,一部向西逃往平定,大部分则向东退回测鱼镇。这次伏击,击毙日军100多人,缴获骡马几十匹。我军以伤亡20余人的代价,再次取得了胜利。

同一个地点,三天之内先后两次设伏,大获全胜,这在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体现了刘伯承元帅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兵不重伏”本是基本的用兵原则,但刘帅反其道而用之,连续同一地设伏,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日军第20师团由平津向南一路平推过来,除了和国民党军打过几次阵地战外,还没有品味到中国兵学的奇深奥妙,这次伏击给他们补上了生动的一课。

神头岭吸打援敌

坐落在长治东北12.5千米处潞河村与微子镇之间的神头岭,是一座仅有100余米宽的山梁,邯(郸)长(治)公路就从山梁上蜿蜒而过。从地理条件上看,神头岭地形狭窄,不易展开兵力,实在不是一个实施伏击的最佳选择。但就是在这貌似的不可能中,129师给了日军狠狠的一击。

邯长公路东起平汉线上的河北邯郸,西至山西的长治,其中经武安、涉县、黎城、东阳关外的一段公路,是日军的重要交通运输线。1938年3月上旬,129师奉命由正太铁路附近进至晋东南的襄垣地区,侧击由邯郸经东阳关向潞城、长治进犯的日军108师团,并破坏东阳关至长治段的邯长公路。

此时的邯长公路上,日军运输日渐频繁,但守备却比较薄弱。黎城有800多人,黎城以东的涉县有400多人,黎城西南的潞城有步骑兵2000多人。这些日军装备都十分精良,不过自侵华战争以来,还没怎么吃过苦头,思想上比较麻痹。

根据当时掌握的情报,日军准备对太行根据地组织一次大的围攻,几天前已调黎城的500多日军开往潞城,城里守备兵力估计只有300人。刘伯承得到这一情报后,决定采取“吸敌打援”的战法。所谓“吸敌打援”,就是以一支部队佯攻敌人的军事要地,以主力埋伏在敌援兵必经之路,伏击歼敌。这种战法,敌静我动、敌动我静,攻守进退,皆由我掌握主动。具体到此战,就是佯攻黎城,吸引潞城之敌出援,在神头岭一带伏击敌援兵,并相机打击由涉县来援之敌。

从地图上看,通过神头岭的公路是在一条深沟里蜿蜒西行,两旁山势陡峭,既便于隐蔽部队,又便于出击。可是等到了实地一看,眼前的景象却使人大吃一惊:实际地形与地图上的标识截然相反公路根本不在山沟里,而是在光秃秃的山梁上。山梁宽度只有100多米,路两边的地势比公路略高,也没有什么隐蔽物,仅有一些过去国民党部队留下的工事散存于路边。这样的地形无论怎么看,都不是设伏的好地方。

担任伏击任务的386旅经过反复研究后,还是决定将伏击地点选择在神头岭。表面上看,神头岭打伏击的确不太理想,但却正是出其不意伏击敌人的好地方。因为地形不险要,敌人容易麻痹,并且那些工事离公路最远的不过100余米,最近的只有20多米,敌人早已司空见惯。如果把部队隐蔽到工事里,隐蔽到敌人的鼻子底下,切实伪装好,敌人是很难发觉的。山梁狭窄,兵力不易展开,但敌人就更难展开。仗,就在神头岭打!

定下决心后,386旅以772团主力埋伏在1187高地和神头村西侧,对敌实施主要攻击;补充团埋伏在公路以东薛家庄和安南以西地区,从公路东侧攻击敌人;771团一部兵力埋伏于张庄、王家庄以东公路两侧,从正面阻击敌人;771团特务连进至潞河村,向黎城方向担任警戒,并负责炸毁赵店镇的木桥,切断敌去路:771团主力配置在申家山作预备队;772团3营进至李家庄和后河一带,准备适时出击,断敌退路。此外,还派20余名便衣侦察潜入潞城西南,以监视长治方向敌人的动向。

1938年3月15日晚,伏击部队来到神头岭,利用篙草把自己掩盖起来,蜷伏在旧工事里。为了隐蔽,战士们尽量不触碰工事上的尘土,还将踩倒的小草小心翼翼地扶起来。巧妙的伪装在对面山上指挥所里用望远镜都看不出任何破绽,地貌、地物几乎与原来一模一样。

16日凌晨,在黎城北侧的上空,一团磷火般的绿光,尾拽着一条银色的线条,缓缓地升了起来,这是攻城部队已经登上城墙的信号。密集的枪声和巨大爆炸声,弥漫在黎城的四周。很快,攻进城的两个连从东西两侧攻入敌人的驻地,守备的日军被迫龟缩到原县政府中队里,双方开始对峙。拂晓时分,趁着敌人还摸不清情况,战士们迅速撤出城外,向西北乔家庄转移。

在神头岭,随着东北方攻打黎城越来越密集的枪炮声,大家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部队静静地埋伏在工事里,等待着东方慢慢发白。神头岭阵地四周很静,看不到一丝人迹。神头村离伏击阵地只有500多米,没有鸡叫,也不见炊烟。横躺在前面的公路,由于长时间没有下雨,加上敌人运输部队频繁往来,路面已经形成了很厚的灰土。

没过多久,由潞城出来的1500多名日军就在微子镇方向露头了,前面是步兵、骑兵,中间是大车队,后面又是步兵、骑兵,整个队伍沥沥拉拉的有好几里长。显然,日军的这个队伍并不是单纯去增援黎城的。从车队装载的大量军用物资可以看出,增援日军既要赶跑袭击黎城的八路军,还要为黎城守军运送物资弹药。当然,日军也绝不会想到,这些物品最终会全部送给了八路军。

该股日军是第16师团的精锐部队,虽然以前没有遭到过八路军的伏击,但也不敢大意。搜索队在前面小心翼翼地开路,主力部队在后面缓缓跟进。有几名骑兵就从旧工事的旁边经过,“踏踏”的马蹄声使隐蔽在下边的八路军战士不由得屏住呼吸、握紧了枪。

战士们伪装的实在是太好了,日军没有发现丝毫破绽。

就在日军才刚刚放松了一点紧张的心情时,战斗打响了!霎那间,往日平静的山梁变成了火海,数不清的手榴弹瞬间在鬼子们脚下齐声爆炸。横飞的弹片、闪闪的火光,同翻腾的硝烟与黄土,汇成了一条愤怒的火龙,一下子就把日军队伍和公路都淹没了。硝烟还未散尽,平地里又突然杀出无数的八路军战士。晕头转向的日军还没有辨清方向,大部就被击毙,剩下的企图组织抵抗,但在这狭窄的山梁上,根本排不成战斗队形。没有地形可以利用,火力也无法发挥,日军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在路上来回乱窜。少数日军逃至神头村内,凭借房屋、窑洞负隅顽抗,我军立即展开强攻。到中午时,日军除小部分人逃回潞城外,其余全部被歼。

当神头村围歼战激烈进行之时,伏击部队放过去的先头之敌,一到潞河村便被771团特务连全部歼灭。由黎城出援的日军,也被阻于浊漳河北岸。中午,潞城日军一部乘两辆汽车向神头村飞奔而来,被772团7连歼灭于神头村西南处。下午,潞城日军再次出动100余人乘7辆汽车前来援救,又遭到772团炮兵连、8连的猛击,15分钟内就损失了3辆汽车。残敌见势不好,拖着4车死尸和伤员逃回了潞城。至此,神头岭伏击战胜利结束。

神头岭一战,129师以伤亡24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1500余人、俘获8人,缴获各种枪550余支(挺)、骡马600余匹及大批军用物资,给侵入晋东南的日军以有力打击。

这也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广阳伏击战后,进行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歼灭战,连日军统帅部都把这一仗看成是八路军“典型的游击战”,从中分析研究如何对付八路军的游击战术。

(未完待续)

[编辑/王瑾]

作者:王凯 张大鹏
      来源:《兵器知识》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