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野外生存的盲鸟——鹬鸵

蝙蝠、裸鼹鼠、盲鳗以及中国的中小学生……在这群视力不好或干脆失明的动物中,如今要加上一种鸟类——新西兰的国鸟鹬鸵。

鹬鸵是仅分布在新西兰的一种不会飞的鸟,因其叫声非常尖锐,听起来特别像“几—维—”,所以又被当地土著的毛利人叫做“几维鸟”。

鹬鸵体型如鸡,羽呈毛发状,两翼严重退化,被毛发所覆盖,几乎难以辨认,所以它外表看上去就像一个多毛的大皮球。鹬鸵是全球唯一幸存的无翼鸟。

鹬鸵有一根细长的喙,长达10厘米左右。当它休息时,喙几乎可当成第三条腿使,如同三角架一样把身体稳稳地撑住。在喙的根部,长有猫一样的胡须。鹬鸵的鼻孔不像别的鸟长在喙的根部,而是长在喙尖上,这在鸟类中是独一无二的。鹬鸵的眼睛很小,视力不好。有报道说,动物园里曾发生鹬鸵大白天走路撞上篱笆的趣事。

鹬鸵主要以蚯蚓、蛴螬和各种蠕虫为食,也吃水果、植物种子、小龙虾、鳗鱼和两栖类动物。它的视力不好,觅食主要靠嗅觉。

鹬鸵的嗅觉非常灵敏。其一,得益于它的嗅觉细胞非常发达。其二,得益于它的鼻孔位置。它的鼻孔长在喙尖上,可以更接近地面(因为我们都知道,气味随距离的衰减很快)。其三,得益于喙本身。它的喙长而尖,可以逐点扫描,所以定位很准。当它的喙像探雷针一样扫过地表时,不仅立马就能知道下面是否有蚯蚓、蠕虫存在,还能准确锁定猎物的位置,而且其探测范围可深至地下十多厘米。

此外,鹬鸵的耳孔大而发达,听觉也高度灵敏。长在喙根部的胡须,还可以感知空气的振动。这一切都帮助它弥补了视力的不足。

鹬鸵栖息于茂密的森林,它们白天不离开洞穴,夜晚才出来活动,所以它们的身体构造已经高度适应了夜间的生活。

“逆进化”的眼盲鹬鸵

但是,有些事情还是难以理解。譬如,最近研究人员在新西兰南岛的奥卡里托森林里研究了160只鹬鸵,发现它们几乎是一群盲鸟。其中三分之一患有眼病。更加让人意外的是,有三只竟然是全瞎的!

这可真让人长了见识。因为据我们迄今所知,没有其他任何一种野生鸟类,在眼睛全瞎的情况下还能自在地生活。

其他有些动物,像裸鼹鼠,已经进化到失去视力。这个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逆进化”。这个名词的意思是:首先,这是一种适应性,所以也算是一种“进化”;但这个“进化”,事实上又是某个器官的退化,所以称其为“逆进化”。

鹬鸵的眼盲应该也属于一种“逆进化”现象。因为鹬鸵通常夜间活动,并有很好的嗅觉、听觉和触觉;尤其重要的是,它们的栖息地有丰富的食物,而天敌又很少;所以,视觉对于它们似乎是多余的。

失去视力是“附带的伤害”

不过,视觉毕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感觉,仅仅因为显得多余,就把它废掉,似乎还是难以理解:就算用不上吧,但你先保留着,不是挺好的吗?裸鼹鼠之所以把自己弄成瞎子,是因为人家要在地下不停地拱土刨食,要是长一双大眼睛,容易被土擦伤,从而降低生存率。但鹬鸵又不需要拱土,把视力留着,碍它什么事呢?那只会增加它的生存率呀!

科学家的解释是,鹬鸵的眼睛退化可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附带的伤害”。他们推测,一个叫Sonic hedgehog的基因可能要为此负责。有研究表明,在其他动物(例如墨西哥盲洞穴鱼)身上,这个基因与失明有关。该基因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能增强鹬鸵的触觉和嗅觉功能,但同时又要以牺牲它的视力为代价。对于鹬鸵,因为触觉和嗅觉对它的生存更为重要,付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所以视力就被牺牲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