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里诗情画意的中国山水诗是如何横空出世的?

三百里的诗情画意中国山水诗就这样横空出世
飞瀑飘逸,碧潭墨蓝,相连的七瀑七潭与青山翠林融于一体,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宁静清幽,让人沉醉。

每到清晨时分,云雾如潮,淹没群山,唯有石桅岩峰顶呈现在云雾之上,这雄奇的气势也为它赢得了“浙南天柱”的美誉。

诗人谢灵运,带着诗词情怀走进楠溪江,寄情山水,恣意遨游,一不小心就成了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而楠溪江也成为中国山水诗的起源地。

楠溪江自北而南,在括苍山、雁荡山之间百转千回,虽无长江、黄河那样浩浩荡荡的宏大气势,但却以绵长、婉转的温柔水色,展现出一幅空灵质朴的水墨画,成为浙南山水隐逸气质的代表。

山水相亲,景致天成。一条楠溪江,便是一个大型的山水田园,足以满足所有关于诗意和梦幻的想象。所以,东晋时这里始设郡县,称为“永嘉”,永者,水长也;嘉者,美善也,寓意“水长而美”。

这条绵延的河流有“三十六湾、七十二滩”,流水畅而不滞,缓急有度,常年不枯,上游江水奔腾跌扑,多瀑布深谷;中游河谷渐阔,遍布浅滩深潭;再向下游,田园之美尽收眼底。在江中乘坐竹筏静静地漂流,远眺青山,近看滩林,俯赏江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当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与它相遇时,飘逸的诗句便从心中自然溢出。

高崖上飞出百丈瀑七瀑七潭的独特景观

关于楠溪江的得名,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从前,永嘉的山间盛产楠木,那是一种专供皇室使用的优质木材,号称木材中的“黄金”,而围绕着山间,又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溪流,这些溪流在奔涌出山谷后,汇成一条大河,所以人们便将这条河取名为“楠溪江”。时至今日,珍贵的楠木已经依稀难见,但千年流淌的楠溪江水却风情不减,吸引着无数观光客、摄影家、艺术家纷至沓来。

水是楠溪江的灵魂。这里溪水清澈,江宽水浅,滩有急流而不汹涌,潭水平静而不阻滞,给人以舒畅的韵律感。如果想与江水亲近,那么乘坐竹筏漂流绝对是不二之选,顺流而下,清清水底,游鱼卵石,历历在目……

想要感受楠溪江水的灵动,除了乘坐竹筏畅游于江面,还可以深入江畔的山林之中,去寻觅那些隐藏在山间的灵动瀑布,而百丈瀑就是其中的代表。

百丈瀑位于楠溪江大若岩景区,瀑布从128米的高崖飞出,如银河倒悬,蔚为壮观。随着季节变化,瀑布的形态也不尽相同:雨季水旺,瀑布如玉龙飞降,骏马奔腾,瀑风袭来,五六十米之外都会湿透衣襟;到了旱天,瀑布则变成缕缕银丝,缥缈迷蒙,人坐潭边,舒心惬意。

如果说百丈瀑是以高度取胜,那么七折瀑则以形态奇特而引人入胜。

七折瀑位于楠溪江上游的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内,因水流顺山谷而下,曲曲折折,跌跌宕宕,依山势形成了七条瀑布,故名“七折瀑”。

七折瀑的每一折都各具特色:一瀑细小,仅见瀑花;二瀑似苍龙从石洞中钻出,侧身蜿蜒下游,卷起一片水雾,形似瓢;三瀑有两股,左细右粗,双瀑齐下;四瀑犹如腾蛟穿峡,轰鸣而下;五瀑舒展开朗,形似一把银制琵琶;六瀑斜泻,沿石槽而下,绰约多姿;七瀑落差约50余米,势如破竹,声震山岳。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折瀑布下方,都有一个深潭,最漂亮的是最后一潭——大泄龙潭,略呈半月形,人坐潭边,瀑风扑面,遍体清凉。飞瀑飘逸,碧潭墨蓝,相连的七瀑七潭与青山翠林融于一体,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宁静清幽,让人沉醉。

在龙湾潭,除了七折瀑,还有许多不知名的瀑布,它们与青山动静相生,宛若人间仙境。无论是在溪流上的碇步、林荫下的步道,还是在溪涧上的石桥、岩壁旁的凉亭,都可以体验这些瀑布的潇洒神韵。不过,比起驻足山水间的小情小趣,上到300多米高的全玻璃观景台,则又是另一番特别的体验——站在300多米的高空,脚下是悬空的玻璃,在心惊肉跳的刺激之余,龙湾潭全景尽收眼底,七潭七瀑相连的景象更是让人心潮澎湃。

“浙南天柱”石桅岩狮子岩和十二峰

水清、瀑多是楠溪江的一大特色,然而,楠溪江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分布在流域沿线的众多奇异的岩石,便是它的又一种标志性景观。

在当地摄影师创作的楠溪江作品中,石桅岩是出镜率较高的一处。石桅岩是一块高约306米的红色岩石,位于楠溪江东北部的溪谷之中,因形似船桅而得名。石桅岩如巨峰拔地而起,四周矗立着多座高度在100~200米之间的峰峦,它们高低不等,形态各异,如群星捧月般簇拥着这座“天之骄子”。每到清晨时分,云雾如潮,淹没群山,唯有石桅岩峰顶呈现在云雾之上,这雄奇的气势也为它赢得了“浙南天柱”的美誉。

石桅岩三面环溪,清澈的水流似绿宝石镶嵌的腰带,盘旋石桅岩脚下。南面的溪流上,有70多米长的石碇步,行走其上,感受山水间的静谧自然,时间似乎也变得缓慢。而夕阳西下时,雄伟的石桅岩倒映在碧水中,牧童赶着黄牛,哼着小曲,对岸下岙村上空炊烟袅袅,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就这样生成。

石桅岩南面脚下还有一个深潭,乘竹筏溯流向西,两岸黝黑如铁的悬崖近在咫尺,让人觉得压抑。眼看到了绝境,倏然间,竹筏拐个弯,又钻进一条3米左右宽的岩缝,岩缝峭壁上有一架钢梯,攀登其上,可到“水仙洞”。水仙洞高8米,宽6米,深10米,洞中有壁泉,飞珠抛玉,洞口有一棵大树倚壁而生,苍枝瘦干向内欹偃,似天然盆景,洞旁怪石嶙峋,乔松排青。

除了石桅岩,狮子岩也是摄影师青睐的创作胜地。狮子岩是岩头镇下日川村前潭中两座相邻的岛屿,其中一座形状酷似昂首张口的狮子,浑身怪石嶙峋;另一座则像一个圆球,上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江风吹来,草木摇曳,宛如球在滚动。站在远处观望,这两座岛屿就像是狮子戏球,“狮子岩”之名由此而来。白天,乘坐竹筏漂游江上,远眺绵绵青山,近赏奇石之美,令人心境舒畅。不过,夜间游江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夜里,皓月当空,捕鱼的竹筏停泊在江面,渔火点点,碧波下灯火闪烁,变幻出亦真亦幻的迷离世界,足以让人尽抒幽情雅致。

楠溪江不仅多奇石,还遍布险峰,位于大若岩的十二峰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十二峰是十二座如柱石一般拔地而起的峰峦,峰峰相挤,错落有致。

十二峰嵯峨峭拔,气势磅礴,各有所似——如香炉峰峰顶似香炉,石笋峰形似竹笋,展旗峰犹如一面欲展开的战旗,横琴峰酷似一架古琴……这些形象逼真的山峰,是楠溪江上一道美丽的风景,演绎出山水相伴的动人景象。

谢灵运与楠溪江的相遇中国山水诗的起源地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迷人的楠溪江总有看不尽的缱绻缠绵。但由于三面环山,在漫长的时间里,楠溪江都深藏于浙东南的山野之中,鲜为人知。直到1600多年前的一天,楠溪江上漂来一叶扁舟,才打破了这里的平静。船首站立之人长袍飘逸,以兴奋和新奇的目光打量着这方古朴秀美的山水,胸中激起万千涟漪——他便是从京城跋山涉水而来的谢灵运。

这是一场神奇的相遇。谢灵运还不知道,他将在这里写下中国第一批山水诗,而楠溪江也未曾意识到,自己将融入中国古代诗歌的血脉和基因之中,源远流长。

实际上,关于这场相遇,原本带着悲凉的色彩,因为东晋时期,少帝即位,宦官弄权,政治上失意的谢灵运因受排挤贬谪,出任永嘉太守。但来到楠溪江畔之后,他深藏于内心的山水基因便被神奇地激活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他,带着诗词情怀走进楠溪江,寄情山水,恣意遨游,一不小心就成了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而楠溪江也成为中国山水诗的起源地。

谢灵运在永嘉只生活了一年多时间,但这段时间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其现存的40余首山水诗,在永嘉创作的便有20余首。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楠溪江的自然景色。后世名家评价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是的,当人们读厌了那些“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突然接触到谢诗中那些山姿水态与典丽新声时,自然会感到鲜丽清新,耳目一新。

谢灵运对楠溪江是迷恋的,楠溪江也温柔地抚慰着他的心灵——在他初到永嘉时,创作中还流露着孤独和忧愁的情绪。但渐渐地,楠溪江迷人的山水让他的心境趋向了平静和舒畅,一种轻松感和解脱感逐渐浮现在诗句之中。例如在登临绿嶂山时,他就抒发了“幽人常坦布,高尚邈难匹”的情致,而当他游览岭门山,看到农夫樵子在林荫中缓步归家,他便生出人生可贵在于自由的感慨——“人生谁云乐,贵不屈所志。”

受谢灵运的影响,后世无数的文人学士都为楠溪江泼洒下笔墨。如丘迟也吟咏“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孟浩然写下“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苏东坡也感叹“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如今,三百里楠溪江依然潺潺不息,江岸的山水田园恍若昨日。乘竹筏顺流而下,望着两岸风光,似乎能够想象当年的诗词大家立于船头,抚着长须,抒发情感的那份潇洒与惬意。

是的,谢灵运将楠溪江带到了世人面前,而1600年来,楠溪江也在深深地怀念着这位伟大的诗人,散落于永嘉的池上楼、谢公池、落屐亭、谢池巷等纪念性遗迹就是最好的见证。尤其是矗立在楠溪江大桥桥头的那尊高大的谢灵运塑像,更是让人崇敬。他一手捋着长须,一手握书,眺望远方,仿佛在默默地感悟这条曾经温暖过他的河流……

作者:尹业光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