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一个曾经非常神奇的地方!

大前日,原南斯拉夫地区的著名演员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因病逝世,享年83岁。也许这个既拗口又难记的名字是一个在你脑中压根记不起的形象,当然,在其短暂而又繁忙的演艺生涯里,他还有另一个称呼——英雄“瓦尔特”。

1972年上映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早已经成为影史上的经典,1968年恢复正常邦交后,作为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反“苏修”的亲密伙伴,价值观更加趋同,出身“根红苗正”的南斯拉夫在还处于那场运动中的国内复杂环境里反而得到了艺术上的承认和推崇,“瓦尔特们”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国引进“国外大片”的首选。

等到1973年北影厂译制完成的“瓦尔特”开始上映,国内观众仿佛是久旱逢甘露一般的蜂拥到电影院,一时间,万人空巷,“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南斯拉夫游击队长手持卡宾枪的潇洒形象成为了那一批年轻人争相模仿的英雄,甚至可以说,在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的影响下,“瓦尔特”凭借着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一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

后来,这些人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先头兵。

一部电影到底能有多大的能量,即便你未曾经历过那个年代,也可以从父辈的只言片语中窥探一二。

兴许上了年纪的他们还能哼唱出当年在“卡拉OK”红极一时的那首歌——“啊朋友再见”。

扮演游击队长瓦尔特的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是一个充满了光辉的演员,从1957年起到2012年为止,他一共参与演出了300多部影视作品,这位堪称“劳模”的男人几乎将自己的全部人生都贡献给了大银幕,当然,在他辉煌的从影生涯当中,像《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这样的经典影片,大多数都留在了南斯拉夫,这个现如今只剩下历史记载的国度。

南斯拉夫,一个曾经非常神奇的地方。

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纠葛日益复杂,苏联霸权主义兴盛的时期,铁托同志用“非凡”的智慧摆脱“老大哥”的控制,坚持推行“不结盟”运动和“有限的”市场经济,使得南斯拉夫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了畅快呼吸的空间,表现在文化上就是,那一段时期内诞生了以库斯图里卡和马卡维耶夫为代表的一大批世界知名导演与经典作品。

其中库斯图里卡拍摄的影片《地下》,用一种极致的荒诞和疯狂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国家纠缠了五十年的迷茫,让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在他的手中达到了一个无人可及的巅峰,关于这个人和这部电影,有时间我们会单独聊聊。

有了南斯拉夫文化创作相对自由的“空气”,已经扮演过“瓦尔特”这样深入人心的英雄角色的巴塔自然就不会停下挑战自己的脚步,于是,由他参与制作并演出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临时工》,就那样应运而生了。

这也是今天最后要和大家重点介绍的。

如果说库斯图里卡的荒诞喜剧是一部击穿生活的讽刺小说,那么《临时工》给我们展示的,就更像是南斯拉夫人民写给生活的一首情歌,细腻而真实。

主人公是一位没有固定教职的代课老师,微薄的收入和漂泊的生活共同构建的平凡,让他只能毫无存在感的寄养在姐姐、姐夫的蜗居里,方寸之地间,小人物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房子问题,车子问题,工作问题,孩子问题,看着故事里同样的面临这些问题的主人公们,今天的我们依旧能感同身受。

由“瓦尔特”饰演的姐夫一角更像是他真正的日常生活,他的烦恼既是我们的烦恼,也是大家为之生活、奋斗的原因。

而著名英雄“瓦尔特”背后的“不知名”演员巴塔,其实和我们大家一样,是一个平实的普通人,普通人的世界里没有政治、杀戮、战争,有的只是我们每天的工作、社交,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然而正是这些事情,才构成了我们,让我们在与亲人拌嘴、和朋友吹牛的日常里,极易寻找到那一丝最简单的幸福和快乐。

就如一位普通人说的,时间从来不会让英雄离开,因为英雄,早就融化在了日子里。


分享转发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哟!

剧透,让你更懂电影!

关注剧透社订阅号(Jutou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