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腊八粥”……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中,都涉及到农历——历法的一种。历法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很多,比如农历、公历、夏历、阴历、阳历等。它们常常让读者头痛。要解释这些名词,必须先从天文学的基础知识说起。因为历法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天象变化的规律性总结;历法的制订,往往与当时的认知水平有关。
古今中外有很多种历法,可谓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历法,某个朝代有某个朝代的历法。可以说,离现在愈近,科学愈发达,测试手段愈先进,历法就愈科学。中国从古到今使用过的历法,就有一百多种。不过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归入三大系统:阳历、阴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计算周期。这个周期有两种:一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二是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
要真正弄懂三大历法系统的区别,必须要先搞清两个天文学概念。第一个是回归年。据天文学家定义,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即一回归年;天文学家又精确推测,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199天,即365日5时48分46秒。如何把小数点后面的部分合理运用到历法中,是天文学家们精心思考的问题。第二个是朔望月。据天文学家定义,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即一朔望月;天文学家又精确推测,一朔望月的长度29.530587天,即29日12小时44分2.8秒。同样,小数点后面六位数直接影响一个历法系统。
这两个概念及数据充分说明了古代科学家们在天文观测上的杰出能力,而把这些数据运用到历法中,并进一步为农业服务,足以说明他们超凡的思维能力。
天文数据运用之一就是阳历系统。阳历即太阳历的简称,是回归年为计算基础的历法。古人制订此历时,规定一阳历年为365日,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或31天。到了近代,又把每年二月规定29或28天。由于一个阳历年(365天)比一个回归年(365.242199天)少了0.242199天,长此以往会偏差越来越大。聪明的科学家们便在历法中规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天,为366天,叫闰年。即使这样,同实际还有差距,因为0.242199日不等于1/4日,每4年闰1日又比回归年多出约0.0078日。这么小的数字,一年两年看不出什么问题,如果过了100年,就会比回归年多出约19个小时,400多年多出近75个小时,相当于3个整天多一点,所以阳历历法又补充规定每400年从100个闰日中减去3个闰日。如此,400个阳历年就闰97天,比400个回归年的总长度多2小时53分22.5秒,两者大体符合。阳历系统的优点就是季节固定,冬夏分明,便于安排生活,进行农业生产。它的缺点就是与月亮的运转规律没有丝毫关系,比如30号晚上可能月明如昼,而15号晚上又往往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阳历一直沿用至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历。
天文数据运用之二就是阴历系统。阴历即太阴历的简称,是朔望月为计算基础的历法。太阴就是月亮的书名;日月对举,我国古人便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一个朔望月29.530587天,两个朔望月就是59天多一点。为此,阴历系统就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为一年,共354天。在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两个问题:一是两个朔望月比一大一小两个阴历月约长0.061天(大约88分钟),一年要多出8个多小时,这个可不能忽略;二是一个阴历年与一个回归年相差11天,这可不是好现象。第一个问题得知,一年多8小时,三年要多出26个多小时。为了补足这个差距,所以规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个大月,5个小月。如此,阴历每三年19个大月17个小月,共1063天,同36个朔望月的1063.1008天,只相差约2小时25分9.1秒了。第二个问题的直接影响就是,阴历系统与太阳没有丝毫关系,阴历的新年一般是冬季或春季,甚至也可能是夏季。西方的伊斯兰历即是属于阴历的一种。
阳历系统没法判断月亮的运行,阴历系统没法判断四季,那怎么指导农业生产呢?为此,聪明的天文学家又制订一种既与朔望月基本相符,又与上回归年基本相符的历法,这便是第三种历法系统:阴阳历系统。
阴阳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能有效解决阴、阳历之间的矛盾,所以又叫阴阳合历。阴阳合历的天文学基础来自阴历:以月亮一次圆缺时间为一个月,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为了解决一个阴历年与一个回归年相差11天的问题(即上文阴历系统的第二个问题),又加入闰月,使得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以调整四季。采用的具体衣服就是“19年7闰”法,即19个平年中加上7个闰年。平年一般有354天或355天(有难度的是,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闰年全年则383天或384天。这样19年的总天数算起来与阳历基本一致了。
中国古代科学家创制这种历法时,发现虽然与四季变化,月亮圆缺符合了,但与农业发展的具体指导还有些差距。为此,他们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比如“立春”就表示,此节气前后气候转暖,春天到来;“雨水”就表示,此节气前后雨量增多。二十四节气与阴阳历相结合,便与农业种植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农民生产生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阴阳历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后来又被农业学家们称为农历、汉历,民间称为老历、旧历,一直沿用至今。与阴阳历相匹配的天文运用,还有颇具中国特色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以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