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靖康之变”发生时,最危险的人就是康王赵构了——他能够逃脱金国的魔爪,只能说是命太大了。赵构在北宋灭亡前后有两次只身前往金军大营的经历,第一次他是凭着自己的胆略震惊了金国大将,反而被释放回国了。第二次则是奉命再次前往议和,结果没去成。
先来说第一次,在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南下并包围了北宋的都城汴梁,随后要求北宋政府派亲王和宰臣前往金军大营议和(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军于城西北,遣使入城,邀亲王、宰臣议和军中)。少年康王赵构那是一个义愤填膺啊,史书说他“慷慨请行”,带着少宰张邦昌一同深入虎穴,与金国商议太原、河间、中山三地的交割事宜。他们这次出行的目的说白了就是给金国送地去了。
在敌营的十几天时间内,赵构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意气闲暇”。突然,这紧张而又平淡的生活突然被打破了——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突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对金营发动了突袭,金国人立即前去责备赵构与张邦昌。赵构对此却“不为所动”,与被吓得“恐惧涕泣” 张邦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构的这种反常表现让金军主将完颜斡离不感到非常意外,他甚至怀疑这个赵构是不是宋朝某位想着杀身成仁的大臣假扮的啊,于是他对宋朝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要康王赵构了,要肃王赵枢!于是,深入虎穴的赵构就这么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宋朝境内。
这次出行后来被南宋史家大肆渲染,让我们后世都觉得赵构年轻时一点都不怂啊,他除了身强力壮更是有胆有谋啊。但是仔细分析呢——赵构前往金军大营是受皇帝之命,去得去,不去也得去!赵构前往金军大营的目的是与金国商议交割太原、河间、中山三地事宜,是割地求和去了啊!说起来也没什么好夸耀的。
再来看第二次——同年十月,金国再次向北宋索要土地,并已大举出兵为要挟(金人坚欲得地,不然,进兵取汴都),赵构便在十一月再次奉命北上。但是当他走到磁州(现在的河北邯郸附近)的时候,当地守将宗泽劝他,肃王已经被长期扣押了,您再去干嘛啊,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肃王去不返,金兵已迫,复去何益?请留磁)。赵构正在纠结呢,面前突然发生了惨不忍睹的一幕——他的陪同人员兵部员外郎王云被磁州百姓当成卖国贼给活活打死了。赵构低调地潜水了,没再奉命北行。当他慢慢悠悠回到相州(现在的河南安阳附近)的时候,汴京真的被金军包围了,随后便发生了“靖康之变”。赵构此时躲得远远的,成为宋徽宗五十多个孩子中唯一一个逃过金国魔爪的人,反而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至于为什么只有赵构成了“漏网之鱼”,《宋史》是这么解释的:“(王)云不死,王必北行,议者以是验天命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