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打开一个鸡蛋时,你会发现一个橙色的蛋黄,他不溶解于蛋清。
它是雌性动物为胚胎包装的维生素,矿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事实上很多卵生动物的蛋里都有蛋黄(卵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动物蛋都有一个明显的比例很高的卵黄!
一场叫做进化的竞赛
要理解为什么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类型的蛋,你需要知道所有的生物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一个叫做进化的过程而缓慢变化的。
当一个生物生来就具有一种特殊的差异时,我们称之为“特征”。有时这种特征会帮助他们比没有这种特征的生物更好地生活和生存。
这种特性可能会帮助他们活得更长,生更多的孩子。
由于这些生存上的差异,最终,让一个个体生物生存和繁荣的特征将变得相当普遍,并在整个物种中都能找到。
回到蛋的话题
想象你是一只生活在数百万年前的蠕虫。你生产了一堆又一堆的蛋,这些蛋很快就长成了小虫子。
但大多数幼崽的死亡是因为它们很小,在孵化后必须马上找到食物。它们不能走远,因为它们很小,所以大多数会饿死(或者被更大的动物吃掉)。
但如果这些蛋碰巧含有来自母亲的少量脂肪呢?与它的兄弟姐妹相比,脂肪可以让蠕虫在蛋里多花一点时间生长,在孵化后少花一点时间寻找食物。
幸运的是,那些体内含有脂肪的蠕虫更有可能存活足够长的时间,从而拥有自己的孩子。它们把这种脂肪蛋的特征传给自己的后代。很快,这种脂肪蛋的特征就变得相当普遍。
所以能够在婴儿还在蛋里的时候给他们喂食的蠕虫有更多的婴儿存活下来,卵黄也进化了。
哪些蛋有大比例卵黄,为什么?
在诸如蚯蚓,水蛭,蛤蜊,贻贝,海星,海胆和海洋节肢动物(虾,龙虾,螃蟹)和一些昆虫等动物中发现了带有少量卵黄的卵。
这些动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产生大量的卵,从而产生大量的后代,也就说以量致胜的卵生生物会产生少卵黄的卵。
大多数在这类卵中生长的幼虫在进入成年阶段之前必须经历很多步骤。首先,它们必须长成幼虫(我们称之为初级体,通常看起来有点像蠕虫)。
这些幼虫必须变成大幼虫才能吃东西,吃了一点之后,它们就会发育成成虫,而成虫最终会变成蝴蝶。
那些卵黄含量较高的动物,它们的幼崽能够完全发育,并跳过幼虫阶段,比如盲鳗和蜗牛。
在生产极少卵的动物中发现具有非常大比例的卵黄,并且后代可以使用蛋黄完全发育。
这些种类的卵只存在于头足类动物(鱿鱼,章鱼和鹦鹉螺)和一些脊椎动物(带有骨干的动物)中。
产生大比例卵黄的脊椎动物包括硬骨鱼、软骨鱼(鲨鱼和鳐鱼)、爬行动物、鸟类和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和针鼹)。
其他哺乳动物(不下蛋的动物)使用了一个不同的系统。它们有一个胎盘,这是一种连接母亲和母亲体内胚胎的喂养袋。
这个系统允许发育中的胚胎或胎儿直接从母亲那里获得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