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有新朋友听说我有两个男娃,他们都会说:“你不容易啊,以后要准备两套房!”
一边说,眼睛里还流露着安慰的神情,就差轻拍我肩膀两下。
按理说,此时应该求我内心的阴影面积。
其实,我没那么忧虑——
“不用想那么远,他们这一代以后想不想结婚,说不准~”
不说以后,就是现在,单身潮已经慢慢涌现。
前不久,在微博上惊现一张2018年各省的结婚与离婚比例统计图,像东北三省都高达60%以上。
来源见水印
二三十年前,周围能见到离婚的例子极少极少。
现在,即便在保留许多传统的城市里,婚姻选择权更宽松自由了。
01 城市化的进程
我的爷爷奶奶是盲婚哑嫁。
洞房花烛夜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子,是高是矮,是胖是瘦。
现在听,匪夷所思!这可是托付终身的人,怎么不是自己去选择?
即便如此,60多年,他们一路携手走过来了。
旧时的婚姻,默认是两个家族的大事,由两户人家的家长拍板决定。
家族婚姻似乎跟个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有苦有痛,自己咬咬牙忍忍就过去,不得与外人说。
若家族里还有许多兄弟姐妹,空气里多少流动着“竞争”的气味。
站在家族聚会中,那都要表现出一种幸福洋溢的感觉。
即便吵架,家族里的其他人也会站出来劝导:“哎,两夫妻过日子嘛,不就是这样,床头吵架床尾和!”。
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大家想的更多是集体的利益、合作的优势。
“没这老头赚钱,我和娃几个都没得吃......”
“没这婆娘照顾家,我没办法安心出去工作......”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更频繁。许多农村的进城务工,许多小城市的土著奔赴大城市生活。
最新的调查显示,全国有2.6亿流动人口,平均每6人就有一位在外地。
以往,一大家族生活在同个村或城镇邻近区域;现在,关起门来,三口之家。
城市里更多的是小型家庭,还是远离了家族生活的小家庭。
很明显的变化是,今天父母给孩子起名字,想怎么起就怎么起。
往前推几十年,能自由发挥的空间是很小的——名字中还有一个不能动摇的字辈,那是家族规定好的。
离得远了,家族大聚会一年顶多一两次,见面问候几句。平时没事见不着面,没人会催你为家族开枝散叶。
在婚姻选择上,“我背负家族繁衍重担”的观念在淡化。
想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父母多是叮嘱提醒几句,没办法插手太多。
年轻人关注更多的是“这辈子,我自己想活成什么样的人”。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最近几年,关于自我探索、个人战略、价值提升、活法等一系列课程火了。
城市化带来的另一点变化,物质丰饶。
博洛尼亚大学硕士、互联网时代新锐科普作者卓克说:
“家庭或者说婚姻这个东西,其本质是物质不丰饶的时代,男女互相博弈的结果。"
男性能种地,有更丰富的生存资源,但他不能确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
女性能确定孩子是自己的,但怀孕期间、抚养孩子期间都需要外来的生存资源。
双方经过博弈,产生了婚姻。”
当物质开始丰饶,男男女女都能靠双手养活自己,婚姻便引发更多的思考。
02 独生子女政策
作为第1代也是唯一一代的独生子女,我认为这个政策对婚姻制度有影响。
我们这代独生子女,早已进入婚恋年龄。
因为是家庭的核心,单身时始终万千宠爱集一身,更关注个人的感受,“凑合”这两个字听起来憋屈。
从男性的角度讲,独生男性是家中珍宝,甚至可能是九代单传。父母长辈百般呵护,有些不知不觉被养成了“乖宝宝男”。
即便年龄是成人了,内心像个小孩一样,问及梦想也没梦想,更别谈成长和奋斗。
近年来,很多专家呼吁关注“男孩危机”。
我的很多同学在学校里教书,她们也深有体会,以前说男生小学成绩差,高中都会赶上来,现在女生一直长期领先。
当然,不是说全部都这样,总会有优秀的金光闪闪的个体。
从女性的角度讲,家里只生了一个女孩,父母多会放下“重男轻女”的想法,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我小时候,有亲戚家的婆婆见我父母只生了一个女孩,当着我的面跟二老说:
“女孩子家随便啦,不用读那么多书,反正以后也是嫁人的,是别人家的,念完初中去结婚就好了”。
她的意思是,让父母不用费太多心思给我教育。
好在,我爸妈没听她的。父母把他们100%的精力、资源贡献给唯一的女儿(插播:老爸老妈,我爱你们~~)。
只有一个女孩的家庭,基本都这样。细想一下,大拨新一代女性自立自强,要感谢曾经的独生子女政策。
因为有这个政策,更多的女性享受到被尊重、被父母的爱100%包围的福利。
因为有这个政策,更多的女性被教育要学习、要成长、要经济独立、要个人奋斗。
因为有这个政策,更多女性需要和男人同样扛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而不是等着结婚后依赖男性。
结婚是六七十年把两个人绑在一起,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也是难度很大的事情。
两个成长环境,家庭教养,价值观念以及感知能力等截然不同的男女,走进同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多多少少都要削掉单身时的棱角。
曾经都是原生家庭的核心,等到两个独生子女走到一起,这样的碰撞更激烈——
现在凭什么我要让着你?人生路漫漫,天下何处无芳草,犯不着在你这里难受!
放以前,在婚姻里委屈了,但只要经济不独立,昨天晚上吵一架,今天还是得继续干家务,太阳照样从东边升起。
如今,至少不会有谁离开谁活不下去,选择的自由度自然更大。
03 互联网的发展
之前有个段子说,社交媒体是口香糖的终结者。
殊不知,社交媒体对婚姻也有冲击
睡在一个床上,可能各在被窝里看手机。甚至,住在同一个房子里,要跟对方讲话都懒得走过去,用手机微信发信息。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手机变得如此不可离身。
好玩的APP不要太多,眼花缭乱看不过来。手机只会让你开心,不会让你受气——就算单身也不无聊。
如此,两个人挨得很近,可心却离得远。
10年前,一位未婚朋友对婚姻有困惑,问她妈说:“为什么人必须结婚?”
她妈妈给的答案是:
“如果你一直单身,将来周围朋友都有家,你和朋友聊的话题都说不到一块去。妈怕你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太无趣。”
这个答案放在以前可能成立,现在呢?
旧时走进“围墙”的人,只要看到周围朋友都成家了,多半觉得是自己的想法有问题。像这样心存疑惑的声音,仅能在小范围传播。
现在,网络畅通无阻,就像装上扩音器,各类思考与想法共存:
“哦,原来有人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志趣相投的朋友,因互联网联结在一起。线上熟悉相识,线下连成社群。
越来越多的社群拔地而起,三观一致的人们,彼此相望,相互依偎,抱团取暖,慰籍心灵。
另外,互联网还让知识飞速传播。
更多的单身男女提前学习、预料到婚后会面临的状态,重新去思考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别人没说出真相,还有知识能当人生导师。
比如,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所作的科普书《自私的基因》,因为互联网的传播广为人知。
读过这本书,如果还愿意结婚,绝对是很喜欢结婚的人。
女孩子们开始明白,所谓的白马王子梦想,并不是琼瑶阿姨电视剧里那样,缠绵悱恻、花前月下。
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一两百年的成绩,一瞬间跨越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随之而来的,在经济技术与思想观念交互的时候,在物质丰富与情感多元的时代,许多人重新思考婚姻。
现代社会,对婚姻的认识更为理性和冷静,对个人婚姻选择的包容度更高。
城市化的进程,让人生选择远离家族的影响。
独生子女政策,让婚姻质量更重体验与情感。
互联网的发展,让个体随时能找到社群取暖。
以前,婚姻是一种必然;未来,婚姻是一种选择。
这种小趋势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
用短文记录一个时代的小趋势,讲述所思所想,也是提醒广大单身弟弟妹妹们——
睁大你的双眼,看明白了才下注!
若是选择走进婚姻的围墙,那就要甘愿一同进化,互相成就,皆大欢喜!
聊一聊:你认同这种小趋势吗?你怎么看?
——
作者:发愤的草莓,干货新书《现在就干》作者,专注时间管理与妈妈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琐碎的生活变成像游戏一样好玩。家有2宝,每天5点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