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半岛风格交融的古建筑

风格交融的古建筑

伊比利半岛是整个欧洲的最南端,安达卢西亚则位于伊比利半岛的最南端,从这里到北非的摩洛哥,比去法国还近。正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安达卢西亚曾被不同肤色的人群统治,这里发生过的战争不计其数。

其中,摩尔人对安达卢西亚的影响最为深远。

公元711年,强悍的摩尔大军从北非挥戈北上,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几乎横扫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统治这一地区长达近8个世纪。摩尔人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安达卢西亚深深地留下了伊斯兰文化的印记——塞维利亚大教堂、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这些壮观的古建筑,就是历史留给西班牙的珍贵遗产,也是两种文明交融的见证。

塞维利亚大教堂哥伦布遗骸安葬地

在安达卢西亚的古建筑中,塞维利亚大教堂是一大亮点。

塞维利亚大教堂位于安达卢西亚首府塞维利亚市内,是位居世界第三的大教堂,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像所有从微小到巨大的人类造物一样,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建造始于一个梦。据说,1401年夏季的一天,塞维利亚的神父们做了一个相同的梦,在梦中,他们被神告知必须要建造一座“天下无双”的教堂。于是,在原来摩尔人修建的清真寺基础上,塞维利亚人建起了中世纪时期世界最大的教堂。大仲马曾写道:“这座大教堂的修建者曾下令拆除了清真寺里除了塔楼之外的所有建筑,而教堂奢华的装饰就像是它的建造者所发出的豪言一样:‘我们所建造的教堂,必须让我们的后代感到那是一种疯狂的铺张。”

事实的确如此,大教堂的建造从1402年开始,直到16世纪才完成。这座大教堂为哥特式,主体为矩形建筑,长116米,宽76米,顶部带有许多尖柱。大教堂由5座哥特式殿堂组成,殿堂之间以宽广的回廊相连,极其壮观。不仅如此,每座殿堂的装饰非常华丽,尤其是作为宗教活动主要场所的主礼拜堂,由椭圆形的穹顶覆盖,内部是火焰状的翼部拱顶,形成高大的空间。礼拜堂的墙上挂着西班牙著名画家穆里略创作的宗教油画。而最吸引人眼球的,则是那座雕刻了82年之久的世界最高大的包金木祭坛,祭坛浮雕面积达220平方米,描绘着45个基督故事场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今天的塞维利亚大教堂是天主教塞维利亚总教区的主教堂,也是世界最大的哥特式主教堂之一。教堂内的塔楼遗迹,完美保留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风格。所以,塞维利亚大教堂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融合的产物。

除了建筑本身极具特色,塞维利亚大教堂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这里有世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的陵墓。陵墓位于王室座堂的大厅内,由哥伦布时代的4位西班牙国王的雕像抬着,可见这位航海英雄在西班牙的地位和受尊敬的程度。

其实,有关哥伦布的遗骸是否真的在塞维利亚大教堂内,人们争论了上百年,直到2016年才得到确认。在欧洲,哥伦布的生与死都带有神秘色彩,历史学家迄今也无法确定他的准确出生地点,但毋庸置疑的是,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大部分是在以塞维利亚为中心的安达卢西亚海岸进行的,这片神奇的土地对哥伦布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2016年5月,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4年的研究,运用DNA比对,终于确认塞维利亚大教堂安放的遗骸就是哥伦布。

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雅致的橘园和森森的廊柱

在安达卢西亚,同样融合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化的建筑,还有位于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

大清真寺始建于785年,当时,科尔多瓦的第一位埃米尔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花巨资从西哥特人手中买下圣文森特天主教堂,决定将其改建成可以和当时的宗教中心巴格达、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相媲美的又一中心。拉赫曼一世雄心勃勃,下令从新征服的领土上运来大量的大理石、金银和其他罗马遗迹中的建材,经过200年的修建,大清真寺才得以完工。此后,历任摩尔人国王不断扩建,到拉赫曼三世统治时,寺内已经可以同时容纳2.5万人祷告,成为当时穆斯林世界的第二大清真寺。

在塞維利亚,那些镌刻着古罗马痕迹、西哥特符号和摩尔文化特征的建筑群落,比比皆是,行走其间,能让人产生一种在穿越不同历史时期的错觉。图为塞维利亚的西班牙广场。

大清真寺整个布局为长方形,长180米,宽130米,从东面的拱形大门进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开阔的大院落,院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橘园”——伊斯兰时期,这里种植了许多橘树。院子中间有一个喷水池,是当年穆斯林在礼拜前洗净的地方。院子三面都有穆德哈尔风格的回廊,那时,经学院的师生常常在这里研习《古兰经》,据说伊斯兰神秘主义哲学家伊本·阿拉比大师也在此参与过讨论。橘园清新雅致,当年大仲马来这里参观时描述:“寺院中央有一个永不干涸的泉眼,四周围绕着棕榈树、柏树、柑橘树和柠檬树。当穿过这充满阳光又郁郁葱葱的庭院进入主殿时,梦幻感油然而生。”

的确,一方美丽的水池和整齐种植的橘树装饰着宽敞的外院,而通过院落踏入幽暗的内门,进入主殿时,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座建筑的不同凡响之处:主殿由856根以水苍玉、缟玛脑、大理石和花岗岩打造而成的柱林构成,行走其间,果真有大仲马所描述的“梦幻感”,好像随时可能穿越进入《一千零一夜》中的那些场景。法国唯美主义诗人戈蒂耶也说:“刚踏入这座令人崇敬的伊斯兰圣地时的感受是难以言喻的,并不像是在一座建筑物里,倒像是在一座封闭的森林之中。目之所及,所见的唯有一望无际、绵延不绝的柱林,如同从地下冒出来的一棵棵植物。”大清真寺运用这种结构的重复、柱式的排列,营造出庄严、和谐与秩序,让人对“真主”产生敬畏。或许正是这壮丽的廊柱之森,才让后来者不忍心破坏,使得这片柱林作为清真寺最古老的部分被保留下来。

保留下来的柱林是大清真寺最具伊斯兰文化氛围的遗存,而在寺内,我们还能看到基督教文化的痕迹。1236年,天主教君主斐迪南三世率军攻破科尔多瓦,对大清真寺进行了一连串改造。后来,查理五世将清真寺的一小部分改建为教堂。教堂被装饰得精美夺目,意大利风格的硕大穹顶上嵌满耀眼的马赛克,雕工精美的唱诗班坐椅尽显西班牙巴洛克风格……此外,清真寺的宣礼塔也被改造成天主教的钟楼。如今,每当弥撒时分,塔里传出的钟声响彻全城,取代了往昔宣礼的邦克声。

如今,大清真寺作为科尔多瓦的天主教主教堂被使用,体现了一种文化撞击后的融合。水池依旧,橘树仍继续生长,只是少了冥想之人,尖尖的钟楼矗立在橘园旁,看似有一丝突兀,读懂之人却能体会出另一种难得的包容。正如1986年纪念大清真寺奠基1200周年之际,西班牙国王卡洛斯站在大殿的壁龛前所说:“这座城市首先意味着两个世界的精神统一,它的大清真寺就是理解东方和西方的钥匙,如果人类以为可以丢弃各个民族用信仰和玄思培育出的人类感情和精神价值,那么人类将失去前途……”

阿尔罕布拉宫流水与建筑的相融

在摩尔人留存于安达卢西亚的古建筑中,还有一座被称为“宫殿之城”和“世界奇迹”的建筑,那就是阿尔罕布拉宫。

阿尔罕布拉宫位于格拉纳达市,是摩尔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纳达埃米尔国的王宫,堪称“西班牙的故宫”。格拉纳达位于内华达山麓,附近是灌溉便利的平原,城市盘踞在3座小山丘之上,阿尔罕布拉宫就坐落在山丘的最高处。

宫殿始建于13世纪中叶,为穆斯林那萨利王朝苏丹所建,起初它只是一座堡垒式建筑,主要功能是防御外族的侵袭。随后,历代苏丹和卡洛斯王朝不断对其扩建修葺,到15世纪中叶,阿尔罕布拉宫占地面积达到130公顷,呈不规则条形分布在山脊上,外围有长达4000余米的环形城墙和30余个坚固的城堡拱围,成为拥有豪华宫殿、行政事务中心、清真寺、学校、军营、花园、浴室和手工业作坊的繁华宫城。

在阿拉伯语中,“阿尔罕布拉”是“红色”的意思,所以它又名“红堡”。至于为什么名为“红”,有人说是因建筑外墙多用红色砂岩,还有人说是当初修建宫殿时日夜赶工,宫殿外墙在夜间火把的映衬下,如同火焰般赤红……不管“红堡”之名从何而来,那热烈的色彩都让人震撼,似乎有一种魔力将人吸引。所以,1526年夏天,新婚的罗马帝国皇帝查尔斯五世与他的亲表妹、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在格拉纳达度蜜月时,看到在晚霞映照下熠熠生辉的阿尔罕布拉宫,心生欢喜,遂萌生在此建造行宫的念头。于是,在摩尔人建造的伊斯兰宫殿中,一座极具匠心的罗马皇帝的宫殿屹然而起。

(上圖)阿尔罕布拉宫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精华之一,也是伊斯兰美学精粹的集中展现。

除了规模宏大,阿尔罕布拉宫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宫殿内常常会看到流动的水——喷泉被引入室内空间,模糊了内与外的界限;建筑投影于水中,造成虚实相映的幻象。

要想感受这种水与建筑相融合的意境,不妨去到宫殿的桃金娘中庭。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庭院,也是当年阿尔罕布拉宫最为重要的外交和政治活动中心。它由大理石列柱围合而成,中间是一个浅而平的矩形反射水池,以及漂亮的中央喷泉。在水池旁排列着两行桃金娘树篱,庭院也由此得名。寂静的夜晚,月影倒映在水中,整个庭院升起一种神秘魔幻的氛围,犹如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记在他的随笔《阿尔罕布拉的故事》中描述的一般:“神秘公主的白色手臂在向我召唤,漆黑的眼睛在窗棂后闪烁……”

阿尔罕布拉宫堪称摩尔式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西方媒体曾评选出“世界上最美的十大宫殿”,阿尔罕布拉宫就位列前三名。这座代表伊斯兰文化的圣殿是历史的见证,象征着摩尔人曾拥有的权利和地位,所以华盛顿·欧文在《阿尔罕布拉的故事》结尾写道:“在落日余辉中,我来到了道路折入山峦的地方,我停下来最后望一眼格拉纳达。我所站立的小山上能够看到那座城市和周围山峰的美妙景致。这是在传说中摩尔人最后叹息之地,叹息山相对的方向。我现在终于理解可怜的波伯迪尔(最后一个摩尔君王)最后离开时的心情,留在他身后的是一座天堂,而摆在他面前的是崎岖的漫漫流放之路……”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