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护肤这种“小事”,还是应该交给科学

前几天看到一个报道:中国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大约是百分之一。这意味着,一个小区里可能就有不止一位患者。乍一看非常违背常识,其实,生活在病痛中的人,远比我们想象得多。举个例子来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正在忍受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还有一些疾病,甚至做到了百分之百无一幸免,每个人都会遇到,比如,痤疮。

痤疮是一种疾病吗?当然是。不仅是痤疮,经常被人提到的肥胖、黑头、皱纹、掉头发,都提示人体最大的器官出了问题。

常见皮肤问题(图片来源:brightnewme.co.uk)

这个最大的器官,便是皮肤。皮肤的展开面积超过两平方米,质量因人而异,大约在20千克左右。它是人体的屏障,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人体的调度员,冷的时候加温、热的时候排汗;还是人体的侦察兵(感觉)、营养师(吸收)、垃圾处理厂(代谢)。有研究显示,气味在择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此说来,皮肤还算是我们的媒人。

人类可以根据气味判断对方的免疫类型进而挑选最合适的配偶(图片来源:nicerweb)

想把这些内容整合到一本书里,可不容易。平心而论,市面上已有不少关于皮肤的书籍,然而,或者过于艰深,或者不那么靠谱。《皮肤的秘密》则既有用又有趣。

皮肤的秘密(图片来源:豆瓣)

皮肤很薄,结构却很复杂。大致上,从表及里一共有三层,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细分起来,光表皮就包括四层:基底细胞层、棘层、颗粒细胞层和角质层。每一层,都有一些独特的结构参与皮肤功能的某个方面。

皮肤的结构(图片来源:webmd)

正常情况下,基底细胞层会不断分裂出新的细胞,这些新生的细胞,一面往皮肤表面移动,一面逐渐成熟。在棘层,它们会合成角质蛋白,这是皮肤屏障作用的关键;在颗粒细胞层,它们要合成大量的脂肪与蛋白质。随后,它们将牺牲自我——分解遗传物质、走向死亡,而上一步中合成的脂肪与蛋白质,会被排出体外,像混凝土一样,把死亡的细胞黏合在一起,构筑起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决定着我们能不能抵御不良刺激、能不能防范感染,一些学者认为,皮肤破损甚至可能是过敏症的关键。

角质层模式图(图片来源:皮肤的秘密)

再往下走,便到了真皮层。真皮层里藏着纤维和感受器。纤维抗拉伸的胶原蛋白和可伸缩的弹性纤维,它们之于皮肤,正如弹簧之于床垫,是维持皮肤形态的根本。换句话说,如果纤维损伤过多,皮肤便会松弛。补充胶原蛋白是很多食品、护肤品的卖点,不过,研究表明,日晒、日光浴、烟草、压力、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缺乏运动等等都会导致纤维流失。想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

感受器也很有趣。有些小朋友特别怕打针,怎么办呢?只要在打针之前按压一下打针部位就好,这叫加压麻醉。其原理是,真皮层含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它们有时候会打架——按压刺激会减弱疼痛刺激。顺便一提,被蚊子咬了,我们会下意识地去挠,也是这个原因,疼痛刺激可以减轻痒感。当然,这么做是错的,挠会导致扩散,进而产生更强的痒感,越挠越痒……

皮肤中的感受器(图片来源:皮肤的秘密)

这就是为什么说《皮肤的秘密》有趣,好玩的小知识,在书中随处可见。

至于有用,则不能不提那些让我们咬牙切齿的东西,比如痤疮。

微博、微信、豆瓣里,任何一个有人的地方,便有关于痘痘的讨论。为什么会长痘痘,中学生物课上讲过,问题在于怎么治疗。哪些因素与痘痘有关呢?说法太多了,糖、盐、牛奶、脂肪、辣椒、巧克力等。看上去除非学古代的仙人辟谷,否则肯定会沾一样。

痤疮(图片来源:京东)

去年有朋友找我问起这个问题,谨慎起见,查了些论文——原来学者们已经找到了答案。2009年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盐、脂肪、辣椒、巧克力,都跟青春痘无关,有关的是高糖饮食和牛奶。

饮食与痤疮的关系(原图出处:Diet and acne: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要求普通人时刻追踪研究进展自然不太现实,所以我们才需要科普书。《皮肤的秘密》不仅指出了牛奶和痤疮的关系,而且详细揭示了其中的奥秘。鲜奶是小牛的食物,所以其中含有激素和生长因子,如果大量摄入鲜牛奶,皮肤的代谢便有可能失衡。好消息是,这也意味着犯不上因此不喝牛奶,只要稍微注意下剂量就好,或者改为食用乳制品。

全书的后半部分,详细说明了饮食、情绪与皮肤的关系,并且列举了一些非常有用的护肤方法,如何挑选护肤品甚至如何利用家常物品打造自己的护肤品。说到这个,需要提醒一下:书中列举的物品极其常见、目测没什么危害,不过,仅限于日常护理,如果皮肤出现病变,还是应该去看医生。

总之,关于皮肤,一个普通人应该了解的一切都在《皮肤的秘密》里。读过这本书之后,就再也不用奔走于不同的网站之间、为了哪个说法更可靠而挠头了。健康的情绪、合适的营养、适度清洁、足够的室外活动时间,虽然这些做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倘若做到这些,受益的将不只是皮肤。

作者:赵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