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崇拜红色?

千百年来,人们对纯正鲜艳的颜色的渴望从没有停止,曾经有一种色彩的染料在欧洲掀起过历史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争夺战,因为这种颜色不仅让频临破产的西班牙继续帝国之路,也让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全体总动员,不惜让国王、贵族、探险家、科学家、海盗和间谍们统统牵涉其中。这种能让人们挣扎在财富和死亡中的颜色就是红色!

高贵的胭脂红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普遍崇拜红色,因为红色代表太阳、血液和火,能让人联想到温暖、勇猛以及温饱。

在很多文化中,红色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颜色。在中国,红色被看作是幸运、健康、繁荣的颜色;在阿拉伯世界,红色被解释为神之恩宠;在古罗马,红灯等同于圣火一样神圣,红色还是战神的颜色。中世纪之前的整个欧洲,红色一直被当做贵族身份的象征,贵族们不仅把红色穿在身上,盾徽上也多用红色,而城邦里穿红衣服的人是最有权势的人,例如国王和主教,一些国家的法官、贵族和大臣们也都穿红色衣服,平民们是被禁止穿红色衣服的。

红色之所以在那个时候能受到如此的追捧,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物以稀为贵,那时候即便是最便宜的鲜红色布匹,1码(不足1米)的价格也相当于一个熟练的泥瓦匠一个月的工钱,而高级的红布价格则是这个的两倍。红色染料在当时不仅少之又少,而且染出来的颜色不纯正、不鲜艳,还容易脱色,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红色染料的身价倍增。

16世纪初,殖民者先锋西班牙在开辟美洲新大陆时,从美洲掠夺而来的除了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以及烟草、辣椒、番薯、西红柿等农作物外,还有举世震惊的红色染料——胭脂虫。

胭脂虫是墨西哥阿兹特克人世代养殖的一种生活在仙人掌上的介壳科寄生虫,能用来当成染料的就是这种雌虫,胭脂虫染料经过金属化合物处理后可以持续数个世纪而不褪色。胭脂虫是欧洲曾经见过的最接近完美的红色,除了鲜红色和深红色,还能制出柔和的粉红和玫瑰色。1523年底,胭脂虫红染料被西班牙殖民者首次运到了西班牙,在整个欧洲引起轰动之后,西班牙就牢牢地把持着胭脂虫贸易,从16世纪到19世纪将近300年,胭脂红贸易成为仅次于金、银的最具有价值的美洲特产,西班牙一直靠着这种小虫子带来的巨额利润称霸欧洲,浓烈的红色在那个时代是人们奢华生活的象征。

争夺红色之战

西班牙人控制了胭脂虫贸易,为了防止被人窥破胭脂虫的秘密,他们假称胭脂红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却不告诉别人这其实一种寄生虫制作而成的。其他欧洲国家为了购买鲜艳的红色布匹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他们不想再受制于西班牙,也想在胭脂红的财富浪潮中分一杯羹。于是,他们开始在海上劫掠运送胭脂虫的西班牙商船。

与西班牙同为海上强国的英国率先动手,西班牙商船被英国海盗的袭击弄得晕头转向,就连航海经验最丰富的西班牙船长也对这个横跨大西洋的航程胆战心惊。1597年9月,英国战舰成功地虏获了三艘装满胭脂虫的货船,一共缴获了27吨胭脂虫红染料,这是16世纪最大的一起胭脂虫海盗事件,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甚至说其数量足以“供应整个国家很多年”。海盗后起之秀——荷兰的舰队是一支能与英格兰海盗相抗衡的舰队,在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荷兰都在公海海域攻击西班牙,1628年他们虏获了西班牙载满胭脂虫的整支舰队,狠狠赚了一笔。

不过,即使是数量再巨大的胭脂虫战利品总有用完的一天,而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海上抢劫总是见不得人的。于是各个国家开始摩拳擦掌,想要仿照西班牙也要从美洲寻找昂贵的胭脂红染料,各国的冒险家们争先恐后地踏上了寻找染料的探宝之旅。

探险家和间谍齐出场

欧洲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教授最先踏上了征程,他派遣了自己的许多学生到世界各地寻求和收集胭脂虫,但他的学生中只有一人在南美洲北海岸找到一种野生变种的胭脂虫。年轻的学生将养有胭脂虫的仙人掌放在玻璃容器里带回瑞典,但是园丁却不小心把这棵仙人掌当做被污染的植物清理干净了,这令人遗憾的结局最终导致林奈患上了终身性“致命的偏头疼”,而其学生更惨,他精神崩溃,丧失心智和健康,最后靠行乞结束了一生。法国国王也曾资助科学家列奥米尔开展了一次寻找胭脂虫的秘密远征,列奥米尔不负所望,在墨西哥找到了胭脂虫,但不幸的是,在回途中胭脂虫就已经死掉了。

为了找到胭脂虫,欧洲各国竟然还派出了间谍。1825年,荷兰派出一名间谍偷偷潜入西班牙港口卡迪斯,隐藏身份在当地一家仙人掌种植园当雇工,两年时间学会了胭脂虫饲养方法,之后一艘荷兰战舰悄悄来到港口,这名间谍和其他荷兰人把72棵长满胭脂虫的仙人掌和600多枚仙人掌叶偷运上船,并且带走了高价收买的仙人掌种植园园主。经过半年多的航行,虽然大多数的仙人掌和胭脂虫都死了,但是荷兰人还是成功地把胭脂虫移植到了他们位于印尼爪哇的殖民地种植园。

间谍们最终还是让胭脂虫养殖蔓延到了世界各地,从墨西哥、危地马拉、加拿利群岛到印尼的瓜哇,到处都是胭脂虫养殖场,从1830年到1850年的20年间,全球胭脂虫供应量翻了4倍,年产量超过200万磅,这是空前的记录。

小小的胭脂虫还促进了科学的发展。1685年,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邀请荷兰的显微镜大师、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列文?虎克加入胭脂红的研究之中。但是,由于当时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精确度不够高,他第一次观察这种晒干了的胭脂虫体时,错误地把它当成一种树木的果实。后来,他又打磨出了更精确的显微镜并再次观察了胭脂虫,他看到从一个颗粒上分离出来的腿、翅膀和脑袋的模样,于是他在重新向英国皇家学院提交的实验报告中为这种可以生产胭脂红的颗粒定义为“身体内充满了卵的雌性动物”。

红色黯淡下去

这场长达3个世纪的胭脂虫大战,虽然丰富了人类染料世界,让欧洲人穿上了梦寐以求的鲜红色衣服,可是灾难也随之而来,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早在西班牙殖民者于1518年侵占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时,杀戮就开始了。殖民军队将领赫尔南?科尔特斯为了得到胭脂虫和黄金、白银,摧毁了阿兹特克帝国,在这块曾经的玛雅文明圣地上大开杀戒。

而之后,成功把胭脂虫带到印尼爪哇的荷兰殖民者为了扩大胭脂虫养殖,强迫当地居民摧毁良田、集体养殖胭脂虫,最终制造了19世纪中期数十万人死亡的“爪哇大饥荒”。

幸好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合成染料面世了,至此持续了3个世纪的染料殖民灾难才宣告结束。1858年8月26日,英国的18岁少年威廉?伯琴在从煤焦油中合成奎宁的试验中偶然发现了“伯琴苯胺紫”,这种物质能在丝绸上染出一种微微发亮的淡紫色,随后伯琴从皇家化学院退学开始了苯胺紫在伦敦工厂的批量生产。这种紫色很快就被法国尤金妮皇后穿在身上,之后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到了1859年,柏琴的苯胺紫已经无处不在了。

从此之后,合成染料的时代到来了,先是在1859年法国化学家创造了品红,1869年伯琴的公司和德国化学家同时发现了合成茜素,这种新染料成本很低,但是却与胭脂虫染料同样浓烈,1878年比布里希猩红诞生,此后新的红色染料不断出现,每一种似乎都更好、更鲜艳、更便宜。而且,随着红色染料的迅速普及,人们对红色不再热衷,在最受欢迎颜色的民意调查中,红色在欧洲只排到第三至第五位。

红色的战争终于淡出了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