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笑相关的痒
与发笑相关的痒,更像是一种社会化行为
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给一个人挠痒时,虽然手指还没接触到,可对方已经蜷缩着笑成了一团。
这种情况看上去和笑点有关,不过在更深层次上却牵扯到痒这种感觉的形成机制。后者是神经学研究中最有趣的领域之一。到现在人们甚至还不能断定,将痒和笑联系起来究竟是一种生理反应,还是社会化行为?
一种不适的感觉
痒是一种身体的防御机制,其产生涉及人的意识的各种机制。人们普遍认为,引起痒的神经纤维与触觉和痛觉有关。
过去一个世纪,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对痒这种神经反应的研究似乎被遗忘在了角落。
让人感到尴尬的是,现在人们对痒的认识和还没有学会使用蒸汽机的前辈没多大区别,甚至大多数医生和研究人员目前所接受的对痒的定义,还是三个半世纪前德国内科医生塞缪尔·哈芬雷弗提出的。
哈芬雷弗在1660年首次给瘙痒症状下了定义:“瘙痒是一种会诱发抓挠欲望的不适感觉。”不停抓挠皮肤试图迅速止痒,其结果只是徒增烦恼,陷入“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情况下,甚至能引发出血和感染。
痒和痛的区别
痒感被认为和疼痛有关联。人的皮肤下散布着一层被称为“痛觉感受器”的神经末梢。它的功能是把可能会带来伤害的刺激信息传递给脊柱和大脑。这些神经元感受到较弱的攻击会带来痒的感觉,而完全的攻击刺激会带来疼痛感。
也有理论认为,一些神经元负责痛觉,另一些神经元负责痒的感觉。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有一组负责痛觉的神经元,但它们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分辨痛感和痒感。
尽管痛觉和痒混淆不清,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当人们感到疼痛时,身体会有缩回反射。比如,伸手靠近蜡烛的火焰,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会产生一种把手缩回的强烈欲望。
但痒带来的反应却是相反的,搔挠反射会把注意力引向受影响的皮肤。这其实也是一种身体的自我防御,比如,为了减轻被蚊虫叮咬后的症状,搔挠可以去掉皮肤上或头发中携带的不需要的东西。
一种加强友谊的交流方法
与发笑相关的痒,更像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而非简单的条件反射。对灵长类这样的社会化动物来说,挠痒是一种加强友谊的交流方法。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心理学家玛丽娜·达维拉-罗斯在研究中注意到,年轻的猿猴最享受挠痒。她说:“它们给年幼的猿猴挠痒,根本不想停下来。”
对年轻的猿猴以及人类来说,挠痒是一种好玩的打闹。它能玩得上气不接下气,而正是来不及呼吸,导致了笑声。
在1000万到1600万年前,人类从类人猿中分离出来,因此这种挠痒发笑的社交传导机制已存在了很久,甚至历史更为悠久。因为在灵长类之外的动物身上,也观察到相似的行为。
点开视频网站,可以发现有不少热门视频,都是各种动物在体验搔痒时的奇怪表情。
比如,在BBC拍摄的动物纪录片《行星地球》中,就有灰熊在树上蹭痒时露出陶醉表情的镜头。在其他频中,还能看到人们给猫头鹰、企鹅、大象乃至鱼挠痒。
这些视频可能反映了挠痒会给动物带来快乐,但要测试它们表现出来的挠痒和发笑的行为是否与人类的行为类似,并不简单。
就连我们喜爱的猫和狗也未必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喜欢被挠痒。毕竟人类的挠痒并不完全是一种界限明确的行为。
对不同的人来说,挠痒可能让人感到愉快,也可能感到痛苦;挠痒可能是快乐的事情,但也可能成为折磨人的一种形式。
挠痒能带来快感
好在生活中见到的绝大部分挠痒行为都是快乐的,而不是酷刑。
中国有句话叫“搔到痒处”,指的是说话说到点子上,事情做到最佳处。与此遥相呼应的是美国诗人奥登·纳什的诗句:“幸福就是所有痒处都能挠到。”
在不少情况下,挠痒不是疼痛的延伸,而是能增加幸福感的行为。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生理学家乔治·毕晓普曾在《皮肤科研究》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说:“在不痒的地方用力挠会产生疼痛,但是在痒的地方用力挠,则会带来一种极为微妙的愉悦。”
这种带来愉悦的痒并非大脑反应,而是脊柱反应。研究者曾在2009年给灵长类动物注射组织胺,让它们的腿部感到痒,同时用电极来监控它们的脊髓丘脑束的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刚把组织胺注射进去,那些动物的神经就开始快速兴奋。挠了几下之后,这些神经元又显示出兴奋状态。
电极让研究者了解到痒会对脊柱产生作用,但是不会对大脑起作用。但是,在注射前进行搔挠不会抑制兴奋的神经元。看起来,脊柱能够分辨什么时候搔挠是有效的,什么时候是无效的。
有趣的是,这种挠痒带来的愉悦感,也和打哈欠一样,会在人群中“传染”。有医生反映,在治疗疥疮患者后,他们自己也会开始感到痒。而研究者也进行以痒为主题的讲座,以便观察能否让听众有痒的感觉,结果证实,痒是能够通过心理暗示来传播的。隐藏的摄像头揭示了在这类讲座中,听众挠痒的时间比听其他主题的讲座要长很多。
灵长类动物的试验表明,猴子之间也会发生传染性挠痒,这暗示了一种进化趋势——当人们看到其他人挠痒时,自己也会挠痒。
作者:张燕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