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4月13日】丁文江小传:《假如我是张学良》的中国地质科学鼻祖
132年前,1887年4月13日,丁文江出生于江苏泰兴一个书香世家。
1902年(15岁),丁文江东渡日本,与反清的中国留学生多有接触,过着“谈革命,写文章”的生活。
1904年,丁文江由日本前往英国,后在剑桥大学学习。1907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
1911年(24岁),丁文江毕业回国,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
1913年(26岁),在北京担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不久,与朋友创办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任所长。这一年,丁文江调查正太铁路(从石家庄到太原)沿线地质矿产。他发现山西的煤很多,而铁却不多,经济价值不大。
1914年(27岁),丁文江赴云南进行野外调查。他调查了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又对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都作了详细研究。他随身带着《徐霞客游记》,以徐霞客为榜样。后来,丁文江潜心研究,重新整理了《徐霞客游记》。
1916年(28岁),他组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担任所长。他担任《中国古生物志》主编长达15年,在地学界、生物学界影响极大。
随后,丁文江去江苏、安徽、浙江三省调查长江下游地质,他详细考证了2000年来江浙各地的历史,推究海岸的变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形成过程,认为江苏海岸平均约60年向外推进1英里。
1917年(30岁),丁文江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并列席巴黎和会。丁文江向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推荐了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以及当时在英留学的李四光。
(1919年,丁文江(后排左二)与梁启超、蒋百里等人参加巴黎和会留影)
1922年(35岁),丁文江与胡适等人创办了《努力周报》。他发表了大量文章,在《少数人的责任》中说到:“中国政治的混乱,不是因为国民程度幼稚,不是因为政客官僚腐败,不是因为武人军阀专横,--是因为‘少数人’没有责任心而且没有负责任的能力。”
1931年(44岁),丁文江任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丁文江又与胡适等人创办了《独立评论》,希望“不倚傍任何党派”以“独立”的身份评论政治。
丁文江对“天下事”广发议论,在《假如我是张学良》一文中为张学良设计作战方案,俨然一位军事专家;又在《假如我是蒋介石》一文中,主张“立刻完成国民党内部的团结”,“立刻谋军事首领的合作”,“立刻与共产党商量休战”。
1933年,丁文江合编出版了《中华民国新地图》、《中国分省新图》,对中国的近代边疆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4年6月(47岁),丁文江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36年(49岁),丁文江在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时,亲自下坑探查,出坑时全身衣服湿透,并不幸煤气中毒。几天后,1月5日,丁文江去世,葬于长沙岳麓山。
胡适说他是“一个欧化最深的中国人,一个科学化最深的中国人”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298篇作品,营员“雪爪淤泥”的第25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