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八百媳妇国”都损兵折将,元帝国的武力其实全靠汉人支撑?

编者按:蒙古大征服时代过去后,蒙古军战斗力的衰退是一个网络史圈中常见的话题。有些人说,说蒙古兵纯粹是被军队里的大量汉人拖了后腿。而反驳者说,明明是蒙古人沉迷中原的花花世界,自己不会打仗了,后期要靠汉军才能打仗了。那么,到底真相如何呢?

首先确定一点,在蒙古大征服时代,既要强调蒙古兵的战力,也要正面看待各族仆从军发挥的重要作用。(详见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都是马快弓强的游牧帝国,为啥只有蒙古人成了世界征服者?》)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势力的对峙

网络上流行着忽必烈靠汉军打败阿里不哥的说法,这种说法过于片面。实际上掌握汉地的忽必烈手上的资源远多于阿里不哥,忽必烈麾下的蒙古军实力已经不在阿里不哥之下。当阿里不哥第一波突袭失败之后,忽必烈结合麾下蒙古军和汉军的力量,阿里不哥的失败就成为了必然。然而,汉军在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武卫军骑兵,忽必烈以汉地世侯子弟为基础建立的蒙古式骑兵部队

就忽必烈时代而言,蒙古兵和北方汉军的衰退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忽必烈借李璮之乱解除了北方汉人世侯的封地之后,汉军世侯们失去了对元王朝大扩张的股东感,世侯军战斗力也开始下降。而蒙古兵则因为进入中原已久,骄奢淫逸而不断失去战斗力。但是这一阶段,战斗力的退化还不是很明显。加之蒙古此时国力远胜南宋,靠着国力碾压,还是成功灭宋。然而无论是征讨越南、爪哇、日本的惨败,还是面对西北海都、笃哇等诸王的肆虐表现出的乏力,都体现出元军战斗力的退化速度实在惊人。

▲蒙古军队日本的入侵,以惨败告终

元朝统治稳固之后,蒙古人为了防止汉人的反抗,颁布禁武令禁止汉人习武、储存兵器,以削弱汉人的尚武精神。元朝又在军队中降低汉军的比例,让汉军担任二线部队甚至辅兵、炮灰等位置。但这样的举措丝毫没有减缓元朝军队战斗力下滑的速度。元成宗时代,试图开疆拓土,曾经在张弘范麾下效力的“金头将军”刘深(此人号称极为骁勇,张弘范的战功一半是此人之力),受皇命征讨泰国境内的“八百媳妇国”。然而刘深路过贵州西部,因征粮激起土著反抗,水东土司宋隆济、水西女土司奢节相继起兵,刘深迎战之下【深既不能制乱,反为乱众所制,军中乏粮,人自相食,计穷势蹙,仓黄退走,土兵随击,以致大败】【失地千余里】。

元成宗大怒,命令处斩刘深,命刘国杰(此人与刘深齐名,为张弘范麾下双子星)率数万精兵,再次进讨,结果依然作战不利,【屯戌险隘,难以破获】元成宗不得已,增兵至十万,从云南贵州两路夹击义军。经过两年苦战,付出巨大伤亡后,刘国杰方才先后擒杀奢节、宋隆济。

▲毕节风光,曾经的水西战场现在幽美如画

元成宗虽然艰难平定了水东水西之乱,但并未废除两土司,两土司被削减的土地很一部分更是交给了播州杨家,导致播州杨家的坐大。这时元朝才建立30年,灭宋不过20余年,由此可见元军战斗力退化迅速到什么地步。同时,元代使用军户制度来建立军队,却又不放心让大量汉人加入军队。然而在蒙古贵族的盘剥之下,军户制度日渐衰败,负兵役义务的底层蒙古人承受着极大的负担,而不再有征服战争则使得他们无法获得战争红利。

▲蒙古骑兵,他们在元朝建立后战斗力迅速退化

为了自筹装备,不少蒙古人不得不卖儿卖女,甚至典身为奴,来凑足从军的盘缠。这样的情况下,蒙古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红巾军起义尚未爆发时,就出现过一万官军屡屡被36名山贼打败,之后朝廷只能招募盐商将这群山贼平定的窘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原红寇(指红巾军)未起时,花山贼毕四等仅三十六人,内一妇女勇捷,聚集茅山一道宫,纵横出没,略无忌惮。始终三月余,三省拨兵,不能收捕,杀伤官军无数。朝廷召募鹾徒朱陈,率其党与,一鼓而擒之。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宰相脱脱之弟也先帖木儿率十余万大军,含辅兵多达三十万,讨伐红巾军刘福通。元军中颇有阿速卫(来自北亚的钦察人组成)等强兵。元军和义军并没有发生什么大规模交战,期间刘福通发动一次小规模奇袭,斩杀元军先锋巩卜班。随后对峙月余,元军夜惊,三十万大军轰然崩溃,也先帖木儿仅收散卒万人退守汴梁。一次夜惊损失29万兵力,实在是古今所未有。1353年,元军主力又在高邮之战中被张士诚所摧毁。实际上,到了这时候,元王朝所能依赖的,就都是各地的义兵、地主武装了。原来的正规军体系,已经彻底崩溃了。

元顺帝使用地主武装,上来就给予了他们最大的权限,这与唐末、金末都不同。这样下来,即便平定了义军,元顺帝最好的结果亦不过当一个汉灵帝,到他的儿子则会成为汉献帝,但他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了。

▲韩国影视剧中被美化的元顺帝,历史上以喜欢与西藏喇嘛共享自己的嫔妃著称

实际上,走到这一步之后,元末军阀混战就成了南方汉人和北方汉人争夺天下霸权的战争了,而元帝在其中主要发挥的只是象征意义。就以察罕帖木儿和其养子扩廓帖木儿为例子。他们出身地主,都是汉化程度极高的蒙古人,有自己的汉名(李察罕、王保保),所依赖的军队主要都是自募的汉人军队。假设这一对父子获胜,建立的新王朝亦不可能还注重蒙古贵族的特权,而是必然像沙陀李氏一样走向全盘汉化的道路了。这一点从李察罕和王保保麾下重将的身份也能看出。关保当系汉人无误,貊高可能是蒙古人,但名字的组成来看,应当也高度汉化。而另一家大军阀孛罗帖木儿虽然是元初重臣纽璘的后裔,但麾下军队也以自募的汉军为主,其重将孔兴同样也是汉人。

▲影视剧中的王保保形象

而关中的李思齐、张良弼,辽东的刘益,这些军阀干脆就是汉人。他们虽然打着忠元旗号,代表的无非是自己所在地域的汉人之利益。对于指责他们跋扈的蒙古族官僚,杀起来绝不手软。在编制上,北方军阀的军队也是高度中原化的。察罕帖木儿、王保保父子在作战时并不是很依赖骑射手,而具装冲击骑兵却颇为精锐,重步兵质量亦佳,同时喜欢使用土木工事作战,这是明显的汉族军队特征。至于王保保逃亡草原后使用游牧军队对抗大明,是因为其时他已经没得选择了。

▲洪武北伐示意图

北方军阀对于明王朝北伐的抗拒,无疑是得到大量北方汉人的支持的。因为这已经无关于元王朝的利益,而是在于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哪一方能够在新时代有更多话语权了。事实也是如此,朱明王朝统一全国后,南人一度打压北人,朱元璋不得不借南北榜案杀南人气焰,来平衡双方,挽回北人之心。所以,不要再说什么汉人拖了蒙古兵后腿这样的怪话了。在蒙古兵彻底腐朽掉的元末,汉人一旦得到自主权马上就有了惊人的战斗力,在元末朝廷中,汉军才是大股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