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拿生命作赌注去生孩子值得吗?

“我觉得一个家庭没有孩子,他是不完美的,所以就算有一线可能性,我也要尽十分的努力去做”说出这番话的吴梦已于2019年4月1日去世了,她最终还是为了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因患有严重的肺高压和先天性心脏病,医生曾多次告诫她终止妊娠,但她依然坚持要怀孕生产。

历经千辛万苦,孩子是生下来了,因为早产只有巴掌大小,不得不放在暖房,而吴梦这时出现了严重的肺衰竭,到了不得不换肺的地步,虽然肺移植手术很成功,但吴梦没享受几日与孩子共度的时光,便因为慢性排异反应最终停止了心跳。

首例世界首例高龄肺动脉高压产妇去世引发了网络热议,这么拼甚至拿生命作赌注去生孩子,求得那一份完整感,真的值得吗?

与吴梦相反的是,我身边有许多不育者,他们不再把生孩子当成自己人生的必经之事。这个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所体现:2007年以来,美国的生育率达到了历史最低值,比1909年下降了10%(Baer,2016)。根据2006-2010年的全美家庭成长调查(NSFG)数据,15%的女性和24%的男性在40岁时还没有生育孩子;在日本和德国,40岁的女性有三分之一没有生育过。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在英语中“childfree”这个词语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替代了“childless”这个词,前者中包含的free这个词,更体现了不要孩子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从词语的色彩上来说也更积极正面。它指代的是自主选择不生育(childlessbychoice),而非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美国,40至44岁的未生育女性中,有44%的人是自主做出了这样的选择(Furnham,2015)。

Blackstone(2016)分析认为,选择不生育子女的现代人,做决定的过程有以下两个特点:

1. 选择不生育不再是暂时的想法,而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在选择不生育子女的人当中,更多的人将这个决定看作是严肃的、清醒的,是有意识地做出的。不过,尽管男性和女性都表现出这一决定是深思熟虑后的想法,仍然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更多地提到,这是一个由自己做出的、清醒的决定(consciousdecision),强调自主性;而女性则更多地提到,这是在考虑到多种可能之后做出的负责任的决定(responsibledecision),强调对他人的责任。

2. 这个决定是在很长的时间范围内形成的,而不是受到某个孤立事件的影响。

据Veevers (1973) 估计,大约三分之一选择不生育的成年人,是在人生的早期就独立做出了这一决定。从童年开始,他们就通过观察他人成为父母的过程而选择了不育,并在之后的多年时间里持续检验和坚持了这一结论。

研究表明,整体上,女性的教育水平越高,生育子女的比例越低;而且受教育的领域也与生育行为相关。读教育、健康医疗相关专业的人,生育率更高;而学习艺术、人文专业的人,生育比例更低;其他专业与生育行为的关系不显著(Abma&Martinez,2006)。

女性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与生育率成反比,选择不生育的女性,与“较高的收入”,“在工作中从事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居住在大城市”有相关性(Abma&Martinez,2006)。

Kanazawa(2014)则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智商的高低与生育选择相关。在女性样本中,想要成为母亲的女性的平均智商为99.94;想要选择不生育的女性平均智商为105.5。男性的差异则没有那么显著,想要成为父亲的人平均智商为100.02,想选择不生育的男性平均智商为104.35。

此外,比起有兄弟姐妹的人来,独生子女更有可能选择不生育;而如果一个女性在家庭环境中,被鼓励争取独立和获得个人成就,那么她们不生育的几率也更大(Houseknecht,1987)。

在信仰和立场上,选择不生育的人更大概率是无神论者,在政治取向上更大概率是信奉自由主义的人。

此外,一些人格特质也被证明和生孩子的意愿成负相关,比如内向,独立,敏感,焦虑,完美主义,缺乏耐心等(Park,2005)。

通过Houseknecht(1987)1975-1987年间对人们不愿意要孩子动机的研究,发现占据前几位的是以下几个原因:

·不想失去个人的自由:79%

·想要获得更高的婚姻满意度:62%

·事业上的考虑和经济利益:55%

·早期社会经验的影响,对自己做父母的能力的怀疑:31%

·害怕生育、恢复过程中的生理痛苦:24%

……

以下我们简单分析几个最重要的主观原因:

1. 不想失去自由

Houseknecht发现,在所有相关研究中,最常被提及的原因是“为了自由——不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更好的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和自发的流动性(spontaneousmobility)”。很多人认为,生孩子这件事会挑战到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感(Bleidorn,2016)。

2. 为了更有质量的亲密关系

尽管在传统观念中,到了一定的年龄便生育孩子会给人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但事实是,很多人选择不生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保证婚姻和亲密关系的质量,担心生孩子会减少亲密关系的满意度。(Duxburyetal.,2005)。

3. 受到他人经历的影响而害怕做父母,或者认为自己缺乏做父母的能力

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对他人做父母的过程、教养模式的观察,而做出不要孩子的决定的。这其中包括对自己父母教养方式的观察,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解释。在这一点上,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影响,而产生对生育这件事的恐惧和焦虑(Park,2005)。

在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一点上,有一部分人会因为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不健康的(比如忽视、虐待、控制等),而产生对做父母的抵抗心理,害怕自己不自觉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同样的伤害。

但有趣的是,也有的人,童年生活非常幸福,受到了父母很多的关爱,但他们在观察父母的过程中,看到父母为了养育自己经历了很多困难,因为害怕自己要承受这些责任而选择不育(Park,2005)。

4. 对孩子缺乏兴趣,不喜欢有孩子在身边的感觉

还有一些人,仅仅是对孩子有一般性的“不喜欢”或者“缺乏兴趣”。在Houseknecht(1987)的研究中,43%的男性样本认为自己不喜欢孩子,26%的女性认为自己不喜欢孩子。不过,在2005年的研究中,女性对孩子的“不喜欢”的情绪比18年前的研究表现出了增加,有一半的女性都表示自己不喜欢孩子,和小孩待在一起会让她们感觉不舒服。(Park,2005)。

5. 对事业和个人成就发展的担心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担心孩子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Houseknecht(1987)的研究中,受到这一点困扰的女性更多,在以女性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有74%提到了这一点;男性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则只有29%提到这一点。研究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生育会直接导致女性工作的中断,以及女性会更多地被作为孩子的主要照养者。

多个研究证明,成为父母这件事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在生理上,生育能够使人分泌被称为“爱的荷尔蒙”的催产素,这种催产素会减少焦虑和恐惧,使人感到平静和满足,增强信任。而且,不仅在女性身上,研究者还发现,男性在孩子出生后的6个月也会出现催产素的上升。

除此之外,孩子的出生还能够增强生活的意义感,使我们更利他、更有归属感,感到人生变得更有方向、有意义(Belsky,1990)。

不过,此前的研究大多不针对新父母的自尊水平变化。而2016年的新研究证明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成为父母后都会导致他们自尊水平的持续降低,而对女性的影响尤其显著。

Finkenauer(2016)对187对新婚夫妇跟踪了5年。他发现,母亲的自尊水平在孩子出生前2年会上升,在出生的那一年急剧下滑,然后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都持续下降。父亲的自尊水平也会在孩子出生前缓慢上升,在之后的3年时间内持续下滑。最终,父亲和母亲的自尊都低于5年前的水平。

也就是说,这个研究认为,生孩子好像并不会让女性感到自己因为成为了母亲,而变得更有价值,反而会对自我的评价降低。——不知道你对这个研究的结果怎么看。

能够肯定的是,如果你要生育孩子,最好将这件事作为一项认真的决定,确定你已经做好准备。研究表明,非计划内出生的孩子,在之后受到的照料更差;而且,越对生育这件事焦虑和恐惧,产后抑郁发作的可能性就越大(Belsky,1990)。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要不要孩子,会越来越大程度地成为属于一个个体自身的选择。尤其是,一个女人,她能够有权利选择成为一个母亲,也可以选择永远不成为母亲。社会、父母辈、乃至伴侣,都不能用污名、用爱的勒索、用暴力剥夺这份权利。我们可以喜欢孩子,也可以不喜欢孩子——都不是罪。

今日互动:你有孩子么?孩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如果还没有,你未来会想要孩子么?为什么?

References:

Adrian Furnham. (2015). Choosing to bechild-free. Psychology Today.

Abma,J.C.,&Martinez,G.M.(2006).ChildlessnessamongolderwomenintheUnitedStates:Trendsandprofiles.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68(4),1045-1056.

Blackstone, A., & Stewart, M. D.(2016). “There’s More Thinking to Decide” How the Childfree Decide Not toParent.The Family Journal, 1066480716648676.

Belsky,J.,&Rovine,M.(1990).Patternsofmaritalchangeacrossthetransitiontoparenthood:Pregnancytothreeyearspostpartum.JournalofMarriageandtheFamily,5-19.

Bleidorn, W., Buyukcan-Tetik, A., Schwaba, T., van Scheppingen, M. A., Denissen,J. J., & Finkenauer, C. (2016). Stability andchange in self-esteem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Social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948550616646428.

Drake Baer. (2016). America’s baby-makingrate is the lowest forever. Science of Us.

Duxbury,L.,Medhill,J.,&Lyons,S.(2005).Childfreebychoice:AstudyofchildfreewomeninNorthAmerica—Summaryreport.Ottawa:CentreforResearchandEducationonWomenandWork.

Houseknecht, S. K. (1987). Voluntarychildlessness. In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pp. 369-395).Springer US.

Kanazawa, S. (2014).Intelligence and childlessness.Social science research,48, 157-170.

Mark Hugo Lopez. AnaGonzalez-Barrera. (2014). Women’s collegeenrollment gains leave men behind. Pew Research Center.

Park,K (2005). Choosing childlessness: Weber's typology of action and motives of the voluntarily childless. Sociological inquiry,75(3),37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