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友谊,已被科学证明
朋友之间的彼此相似不只停留在一起欢笑一起哭的表面,还存在于他们的大脑结构中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之间,总能找出各式各样的相似点来。有的是三观。有的是审美,即使成为酒肉朋友,也要口味一致才能一起吃喝。
然而,人们对友谊的根基还认识得不够深入,科学研究仍在不断地发现朋友间的相似点。
对男人们来说,呼朋唤友一起看球,是展示友谊的大好机会。
喝着啤酒撸着串。并排坐在沙发上指责绿茵场上球员或者裁判的表现,是世界杯的正确打开方式之一。往往一场球看下来,小伙伴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得到巩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新的研究发现,朋友在一起看球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会以非常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所以,两个相似的大脑惺惺相惜就不足为奇了。
在看一场比赛的时候,朋友间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有着相同的起落,时而出现相同的奖励反应高峰,时而又有相同的厌倦警示。比如,大家都会为喜欢的球员的一次进球而振臂高呼,也会为其失误感到沮丧。与不是朋友的人相比,这种朋友在看球时的神经反应模式“神同步”如此明显。研究人员甚至可以单凭任意两个人的大脑扫描就推测出他们关系的亲疏,即同步性越高,就越可能是好朋友。
足球或许更多反映出的是男人间的友谊,而朋友间神经反应模式的类似性是超越性别与年龄的。比如,女性朋友在观看综艺选秀类节目时,会有相似的感觉,而小朋友也会根据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的剧情而表现出类似的紧张或者开心。
如果看球的时候朋友并没有和你一起为一次绝妙的突破击节赞叹,那么也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其实是个隐藏很深的伪球迷,二是在刚才的那一刻他走神看手机了。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罗宾·邓巴认为。朋友群规模和群体大小具有一定关联性,一个人至多会跟150人产生有意义的关系。150个朋友也被称作“邓巴数字”,而能进入这个数字范畴的人,则都与主体有明显的思维相似性。
在邓巴作研究的那个年代。社交网络尚未诞生,他希望找到一个办法衡量人们与朋友的互动关系。邓巴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研究对象认识多少人,他还想知道每个人真正在乎多少人。他发现每年寄出圣诞卡是衡量情感纽带的有效方式。毕竟送卡片是种投资:你必须知道邮寄地址,去买卡。得写上几句,买邮票,然后寄出去——大多数人都不太愿意为无足轻重的人如此费心费力。
社交网络的兴起,为研究朋友之间相似性的关系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但要区分“评论之交”“点赞之交”还是更深层次的友谊,并不容易。因此研究人员还是从现实的社交圈子开始入手。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认知学家卡洛琳·帕金森选取了达特茅斯商学院的27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观察他们观看视频时的神经反应,以相似度与他们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作对比研究。
这些学生都相互认识,有些还住在同一个宿舍,他们被要求填写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与哪些同学交往,比如一起吃饭、看电影,或是邀请回家等。根据调查,研究人员绘制出了连接程度不同的社交网络:朋友、朋友的朋友、三度朋友等不同的疏密层次。
随后,学生们被邀请参与脑部扫描。在学生观看一系列有长有短的视频片段的同时,一台设备会追踪他们大脑的血液流动情况,这是神经活动的一种衡量方式。
通过对学生大脑扫描的分析,帕金森和同事们发现,血液流动的模式与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友谊程度存在高度相关性。
帕金森的研究团队将他们的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这项研究表明友谊不只是拥有共同的兴趣或是在社交媒体个人资料中勾选过多少相应的选项,而且与友谊引发的“化学反应”有关,而且这种“化学反应”还能带来“血浓于水”的效果。
研究人员甚至还精确定位出了人的大脑中能显示朋友间模式一致性的区域,下前脑负责奖励处理的伏隔核,以及位于大脑顶部和后部的顶上小叶,这个区域决定大脑如何分配对外部环境的注意力。也负责处理朋友们的“神同步”。
朋友之间的彼此相似不止停留在一起欢笑一起哭的表面,还存在于他们的大脑结构中。“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朋友在如何关注和看待周围世界等方面是相似的,”帕金森说,“这种共同的处理方式会让人更容易成为朋友,拥有令人感到满足的、彼此契合的社会交往。”
朋友间兴趣不一致的时候,情绪会相互感染,进而实现同调。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中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往往会在倾听陪伴朋友时,也培养自我觉察的能力,并适时消化整理自己的情绪,避免让他人变得不快乐。
这项研究由英国华威大学研究团队主持。研究对象是2194名青少年。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家访并让其填写表格,了解他们在校交友情况与情绪状态。
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情绪会受身边人的情绪影响,所以应多交积极乐观的朋友,在相互影响下大家的情绪状态会更好一些。
从这个角度看,即使你有一个伪球迷朋友,但多叫他一起看球,多告诉他比赛中表现出的团队精神和拼搏意志等“正能量”,那么,比赛看多了,也会将其潜移默化成真球迷,到时大家就能更加开心地一起看球了。
作者:张燕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