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漫长的通勤时间,高高兴兴上班去?

高高兴兴上班去

“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是流传最广的标语之一。这固然体现出人们的美好愿望,但对于每天都要在拥挤的地铁或者拥堵的道路上耗时两三个小时通勤的人来说,要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快乐的心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拥挤得令人窒息的车厢,拥堵得水泄不通的马路,都是好心情的杀手。不少研究表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距离延长会导致人们产生倦怠情绪,睡眠习惯会变坏,社交活动会越来越少。不过,最新的研究认为,长时间通勤并非有百弊而无一利。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恨不得把时间规划精确到秒。但通勤却是高效规划最大的敌人之一。世界各地的平均通勤时间是单程38分钟,住在大城市里的人花费的时间更多。很多人在通勤过程中感到无力。因为当被困在地铁或拥堵的车流中时.大家都难以挪动一步。虽然网络和智能手机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这种焦虑,但依然难以改变步履维艰的糟糕体验。

从东京到墨西哥城,类似的上班通勤困境几乎出现在全球每个大城市中。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对伦敦一家大型媒体公司的225名员工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通勤时间越长,就越不快乐,对自己的工作就越不满意。

《美国人时间利用状况调查报告》则直接量化了长时间通勤对美国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份报告指出,“通勤过程每增加1分钟,就会减少0.0257分钟锻炼时间、0.0387分钟烹饪时间和0.2205分钟睡觉时间。”而从全年来看,如果一个人每年工作50个星期,每个星期花在通勤上的时间是15小时.那么此人每天会因此而损失0.5小时的睡眠时间。当然。睡眠不足或许是通勤带来的负面影响中最不重要的一项。

开车通勤所需的时间要短一些,比如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该国公交通勤时间比私家车通勤时间长出81%,换句话说,每天开车的话,能省出41分钟,但开车通勤时间消耗的是“净时间”,必须心无旁骛,稍稍走神就会有出交通事故的危险。相比之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会放松些,可以在路上看看书、写邮件或者打个盹。

但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即私人空间遭到侵犯。在多数社交环境下,人与人会至少保持一臂的距离,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却几乎会破坏所有的社交互动原则。“通勤过程充满紧张情绪,而紧张情绪会对健康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英国人伊恩·盖特利解释。他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是《拥挤时刻:5亿通勤者的日常生活》。

盖特利的书里介绍,人们上下班途中经常乘坐的交通工具堪比牲畜所处的非人道环境,在一些大城市里尤为如此,那里拥有全世界最繁忙的公交系统。“我们并没有把人当做人来看待。”盖特利说,“在我们眼中,其他人只是环境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接受这种情况。”他说。

在这种漫长而又拥挤的环境下,利用上班通勤的时间较为困难。

由于条件艰苦,大多数人上班的路上很难快乐。同样是一个多小时,谁愿意困在路上,而花这些时间与家人朋友相处、去健身房锻炼,或只是懒懒地坐在电视机前放松,明显是更容易让人感到快乐的方式。

然而,换个角度看,如果提前规划,那么通勤时间或许说不上快乐,但起码不会那么痛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商学院乔·雅希莫维奇教授曾经参与撰写了一篇名为《有计划地通勤》的论文,他解释,对大西洋两岸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自控力较强的人,更有可能以结果导向的方式来看待通勤过程。”

实际上,那些不将通勤视为险途的人只是做了一件简单的事情:上下班途中在脑海里展开预先规划。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自控力较强的人通常会在早晨通勤过程中问自己一系列问题,例如今天应该干什么?今天的计划如何融入本周的计划?这是否符合整体职业目标?比起漫无目的踏上上班之路的人,那些擅于做“工作前瞻”的人能更好地适应通勤路上的压力,无形中也增加了职场满意度.

研究显示,只要每天早晨在通勤过程中花几分钟进行这样的规划,便可从心理上暂时脱离家庭角色,进入工作角色,从而降低紧张感和疲劳感。长途通勤消弭了上班族在家庭角色与工作角色间的冲突。毕竟,在家里,你可能是室友、配偶或家长。个人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与职场里所期待的表现大相径庭。有些人无法在不同角色之间自由切换,便会造成一种冲突感,从而加重了工作压力。

“当我们哭在这两个角色之间时——研究人员称之为‘角色模糊’——就会感觉冲突,从而造成很多负面结果,像是疲惫感、倦怠感等”,雅希莫维奇表示。

他说。上班途中花些时间想想即将到来的这一天,可以减轻上班前的压力,“从离家到上班,这段时间真的是一个绝佳机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做角色转换”。

通勤时间包括上班和下班两部分,上班的路上要做好规划.下班的路上也同样不能闲着,那段时间用来反思复盘是不错的选择。

下班路途是整合白天所学巩固记忆的好时机。美国哈佛大学商业学院的弗朗西斯·吉诺教授要求信息科技行业:培训生做一项特别任务,让他们在一天结束前花十五分钟进行自我反思。培训期结束后,与那些在同时段里进行其他练习的学生相比,吉诺的培训生表现更好。整体绩效高出20%。这些培训者表现优秀。很可能得益于他们在办公室的反思。上班族完全可以利用通勤时间来静心。反思当天的所失所得。

通勤是个力气活,中途需要换乘的人对此体会更深。上一趟班,走上一两千步是常事,因此这也为通勤族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好处:锻炼身体。

一项针对台湾通勤族的研究发现,搭乘公交的上班族和那些开车通勤的人相比,患肥胖的概率要低15%。重要的是,即便将其他影响身材的潜在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等纳入考虑范围,通勤与身体健康仍存在关联性。

乘公交搭地铁肯定不如上一堂动感单车舞课那么耗体力,但一般来说,去公交站或地铁站通常需要步行一段路。对台湾通勤族的研究表明,日积月累的话,这些短时间的运动对健康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为了进一步证明通勤与健康的联系,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理查德·帕特森博士从英国国家出行统计数据中调取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由此得出通勤者从日常通勤路途中获得的平均运动量。他发现,在搭乘公交的通勤者中,约三分之一的人达到了政府建议的标准,即每日30分钟的锻炼时间。

帕特森指出,政府拨款进行交通体系建设时应当考虑到这些益处,因为鼓励人们不用私家车而搭乘地铁或巴士上班,的确对公众健康有切实效果。据他估算,以英国为例,一旦公共交通使用率提高10%。会额外让全国120万人达到建议的锻炼标准。他说:“一些政府决策看起来与国民健康无直接关联,却可能对国民幸福产生连锁效应。”当然,帕特森的意思,不是说仅仅靠通勤就能完全替代健身房锻炼,可若能意识到这些益处,原本令人痛苦的通勤路也会少些烦忧。

更妙的是,如果通勤时间用得好的话,那将是宝贵的学习时间,还能顺带健脑。一个人每周6小时左右的通勤时间,可以读或听一本10万字的书,甚至学一门语言。神经科学相关研究表明,间歇式模块化学习的效果最佳,而通勤时间则是将这一方法付诸实践的理想时间。

人们在通勤过程中无需在思考或学习上刻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利用刷社交网络平台的段子与图片的间隙即可,但如果真愿意花点时间来反思。通勤将有助于增强你的成就感,提升工作效率。

因此,在上班途中,比起愁眉苦脸视其为险途,高高兴兴上班去的效果确实要更好,精心设计过程,过程也会给予丰厚的回馈。

作者:张燕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