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 ,是给懒惰充值吗?

知识付费,是给懒惰充值

2017年最火的东西之一,无疑是知识付费。

“这个世界,正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当你挤在沙丁鱼罐头一般的地铁车厢中,猛然瞥见明亮的灯箱上印着这句广告语,刚刚还垂头丧气的你马上来了精神:为什么诸事不顺?就是缺乏学习!

不过嘛,你每天辛苦加班,时间不多,精力也有限,只好先花钱。挣扎着在人群中掏出手机,花199块买一个知识付费课程《如何三年做到财富自由》,心里瞬间踏实不少。打从买下知识课程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觉得拥有了它。

如果将全国买了却没听的网络课程累加起来,恐怕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买网络课程的目的,无非也是想为生活求一个答案。把这种内心活动细分,大致有这么几类。

首先是内心惶恐。坐在5A级写字楼里,每天都有不懂的词汇塞进耳朵。新风口都来了,你还没有弄懂它的基本概念,怎么做一头站在风口上的猪?于是焦急点开APP,发现各位导师就像盘丝洞里的美女,一个个笑眯眯地冲你招手。他们西装平整,镜片锃亮,眼神睿智,表情自信,双手环胸的封面分明在告诉你:“来吧,包你成功,包你加薪,包你发财。”

其次是望子成龙。家长们都盼着孩子的起点高一些,比别的孩子跑得再快一些,于是对《国学经典诵读》《学习是从小养成的习惯》等课程趋之若鹜。本质上,这和小时候父母节衣缩食给我们买的一摞摞学英语光碟一样,与其说是让孩子快人一步,不如说是父母自己花钱买心理平衡。

还有一种是希望一劳永逸地学会成功法门,比如《七天摆脱不自信》《咪蒙教你月薪五万》等课程就声称要教给听众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无效还承诺退钱。这种理论先于实践的课程,倒是与机场书店里的成功学书籍一脉相承。

就这样,知识付费的蛋糕越做越大,网络平台一窝蜂开辟付费课程版块,各路网红也纷纷抄起教鞭参战。

知识付费的大热,建立在当代人尤其是都市人普遍的焦虑上。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过:“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也是我们过去在学校里接受的正确学习态度——持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功到自然成。但上班族的时间都被打碎了,这个需要大量连续时间的学习方法显然太奢侈。那有没有花几天工夫就能收到效果的学习?“有!”导师们拍着胸脯保证。

可惜,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干货可以轻松获取?很多线上课程不像是教学授课,倒像是迎合用户的心理需求。导师的每句话都那么贴切、那么受用、那么治愈,但仔细一想,这和星座性格测试题差不多:每段话看起来都很有道理,最后说了和没说一样。

众所周知,线上讲师背后都有专业团队在运作。就算罗振宇有五双手、八只眼,也没法短时间读完那么多书。购买课程的人,无非是雇一帮人为自己读书,再让最面熟的那个人作为“导师”在屏幕前讲出来。知识付费,实质上是花钱请别人代你读书。网上课程并非没有精品。在罗振宇主持的知识付费平台上,就有一堂50位导师开设的“名家大课”,阵容比国内任何一所大学的哲学系都要强大。

这样的课程自然是凤毛麟角,把知识付费当大学课程来学的人,也是少数。据工信部互动媒体产业联盟数字文化工作组组长包冉透露,目前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仅为7%。93%的用户并不是为知识付费,而是给自己的懒惰充值,越购买知识课程,越疏于读书求知。

在所谓的知识付费时代,“知识”越来越像是一种快时尚商品,有的还是高端奢侈品。不过人们把它们买下来后,却没有像买的包包一样拿出来常用,这究竟是知识的悲哀,还是知识买家们的悲哀?

作者:曹吉利
     来源:《意林》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