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名字

那个年代的名字

夏季的牛津,小城挤满一拨拨的“游学生”,从欧洲到亚洲、从七八岁到十来岁都有。他们穿着统一的外套,背着统一的大书包,闹闹嚷嚷出没在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塞满市中心的街道市场,有时像一群羊,有时像一群猫。我们这些未来的家长看了,平添几分对未来不太乐观的预测。

孩子们的书包上都标记着他们的英文名。在临时性小团体里,方便老师、领队和学生互相快速熟悉起来。一个不超过十岁的小男孩叫Hugh(休),和他差不多大的一个小女孩叫Nancy(南希)。我觉得这两个名字有点奇怪,又说不上来为什么。待走出几十步以后,我忽然明白过来了:这两个名字都很“老”,一点不像小孩子的名字。

英文名有时代感,就像中文名有时代感一样。建国、卫东、向红……标记着名字的主人是“50后”“60后”;“70后”“80后”则不得不忍受高重复度的双字名:李娜,王刚,张磊……各有数十万个重名。为了避免他们小时的尴尬,“70后”和“80后”把他们喜欢的电视剧或言情小说里的名字送给自己的孩子:子轩、浩宇、诗涵,英文名的流行则像大垫肩外套、尖头皮鞋或鱼尾裙,是一种“时髦”。因为某个社会名人的走红或脍炙人口的小说电视,新父母会一窝蜂地给孩子起某些名字。英语世界中叫“南希”的名人如今有美国下院民主党领袖南希·佩洛西,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乍见小女孩名叫南希,有种时代不匹配的感觉。

非英语国家的人给自己或孩子起英文名常会老气横秋,好像呼唤一个幼儿园小孩为“介甫”。原因很简单:取名者往往在经典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选名字,也就是说,那个时代已是过去时。英语国家的父母追随着时代的变迁给孩子起名字,导致他们上大学以后到处都会遇到跟自己重名的人,不得不互起外号以区别。我的配偶读大学的时候,同学中有两个约翰:一个叫“农民约翰”;另一个叫“发炎的约翰”,因为他刚进大学的时候穿了一个乳头环,不幸感染发炎,这倒霉绰号就在整个大学期间跟定了他。2017年,英国最流行的女孩名字是Olivia(奥利维亚);英国王室前两年新添小公主的名字Charlotte(夏洛特)位列第十二。最流行的男孩名字则是Noah(诺亚);因为演出《神探夏洛克》而人气极旺的“卷福”和他的太太苏菲·亨特的新生儿名叫Hal(哈尔)一个不常见但是可以追溯回莎士比亚年代的古老名字,位列第三十。

名字的时代感有时也通过缺席来体现。2016年,英国脱欧投票闹得全球不宁,极右势力政党英国独立党大肆鼓噪英国应该事事以英国人的利益优先,限制来自欧盟的外国人。独立党的党魁奈杰尔·法拉吉(NigelFarage)摇旗呐喊,出足了风头,代价是他的政治前途。脱欧公投居然通过了,他却被迫辞去了党魁职务。他的讨厌形象还连累了Nigel这个名字:2017年出生的新生儿中一个Nigel都没有。

作者:Harps
      来源:《意林》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