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小传:徐悲鸿一手捧起来的得意门生,一幅画价值千万


【1997年4月9日】吴作人小传:徐悲鸿一手捧起来的得意门生,一幅画价值千万

1908年11月3日,吴作人出生在苏州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当地有名的画家。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生活清苦。

他在家翻到祖父和父亲留下的画作和画笔,自己忍不住在纸上乱涂乱抹起来,激发他绘画的兴趣。

(吴作人作品《熊猫》,1963年作)

1927年(19岁), 他考上了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他的素描作业,得到了授课老师徐悲鸿的大加赞赏。徐悲鸿十分欣赏聪明好学的吴作人,时常邀请他到家做客。

1928年(20岁),吴作人进入徐悲鸿等人创建的南国艺术学院学习。后又转到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工作室学习,跟着徐悲鸿学习西方绘画。对此,吴作人感激涕零地说:“一生能遇到徐悲鸿这样的恩师,真是万幸也!”

(吴作人作品《鱼戏》)

1930年(22岁),吴作人留学法国,进入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经徐悲鸿的帮助,他取得助学金,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在这里经过5年的艰苦训练,他打下了坚实的素描、油画和速写功底,创作出《纤夫》、《女人体》等写实油画作品。

(吴作人油画《欧洲小女孩》)

1935年(27岁),在徐悲鸿的邀约下,吴作人回国,在南京中央艺术大学艺术系任教。 1937年(29岁),徐悲鸿创建“默社”,以“通过严肃创作和宣传,挽救艺坛衰颓之风”为目标,吴作人积极参与。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作人随学校一起后撤至重庆。他呼吁艺术家走出象牙塔,以笔做刀枪。他曾组织“战地写生团”,提起画笔奔赴前线,记录抗战将士形象和战区人民苦难。因此,他被推举为全国美术抗敌协会理事。

1939年(31岁),吴作人经历了人生的重创。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先后夭折,自己也患上眼疾,戴上眼罩,不能视物,更不能画画。经过两三年的休整,眼疾才慢慢好转。

1943年(35岁),吴作人带着复杂的心情,辞去中央大学教职,去西北沙漠,青藏高原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西北之行。这趟西北之行,是他艺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转折点。

(吴作人油画《高原傍晚》 , 1944年作)

他被敦煌壁画深深震撼,他认为敦煌是“世界仅有的最伟大的中国古画陈列馆”。他也深感中国画更能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意向,他创造性的将东西方绘画技巧糅合,开创中国新兴艺术的新风。

他的中国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是牦牛、骆驼等,无疑都是出于这次西行。

(吴作人油画《藏族妇女》)

西行回来后,吴作人大为释怀。1946年(38岁),他遇到以前就心动、现在丧夫的女同学。历经沧桑后,两人怦然心动。1948年(40岁),在徐悲鸿的见证下,吴作人有了第二段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此后的30年里,他居然连续当选了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吴作人油画《解放南京号外》1949年)

1955年(47岁),吴作人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下,吴作人拿起画笔去草原、建设工地等,创作了大量反映新生活的油画作品,如《三门峡》、《大连海港》等。

1958年(50岁),吴作人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成立吴作人工作室。他始终认为生活和大自然是创作的源泉,重视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营养。

(吴作人油画《齐白石像》,1954年作)

吴作人开始大量创作国画,尤其画骆驼、金鱼更是一绝。他坚持“师造化,夺天工”,凭借扎实的西画功底,融合中国画的技巧,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走出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之路。

1966年(58岁),文化大革命开始,吴作人被下放到农场劳动,失去了创作的自由,到70年代后,才逐步恢复。

(吴作人《任重致远》,1960年作)

1985年(77岁),吴作人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88年,任全国政协常委。

1997年4月9日,吴作人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

吴作人是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领军人物。他的绘画作品非常受欢迎,动辄拍卖上千万。

(吴作人《战地黄花分外香》,以8050万元成交)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295篇作品,营员“凌空子”的第8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