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早的人类朝脑袋上顶上坚固的动物头骨或果壳开始,人类朝脑袋上戴的防护工具,全都是靠天灵盖顶着的,最多靠带子固定在下巴上。而15世纪欧洲所出现的全盔(Armet)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包在头上的头盔。
虽然在这之前,已经有竞赛用的大型头盔象现代的重型潜水服或者宇航服那样,把头盔直接固定在肩膀上,但是那样的头盔基本都无法转动,或者靠扩大的视野让脑袋在头盔内部转动,或者干脆就是用于骑枪竞赛那样不需要转脑袋的项目。有些非常早期的全盔依然有这样的缺点,但是当15世纪中期它成熟的时候,它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看15世纪中期逐渐成熟的ARMET的结构吧。
▲全盔图解
如图所示, 除了可动的面甲部分外,全盔的主盔体是由颅顶(SKULL CAP)和两侧由铰链所连接的护颊所构成的。佩带全盔前,需要将护颊向左右打开,然后戴上头盔后放下,用皮带或者挂钩固定。这时,护颊下方的开口尺寸小于人的头部,从而把整个头部包裹在了头盔中。而接下来的学问,就都在这个开口部分了。
最早期的全盔依然试图以单独一个头盔里提供对整个颈部的保护。如下图所示意的式样,将整个护颊和护喉一体化,全部通过头盔左侧的铰链开闭。虽然在防御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依然无法分散头盔对颈部带来的负担。
▲全盔侧面打开示意图
另一种中期的设计采用护喉甲。在下面彩图的左上,就展示了这样的头盔,而且图中的模特也使用着同样的设计。
▲意大利式歌特铠甲
在这样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头盔合起后护颊下方形成一个均匀的倒锥台型,并且钉有一圈加厚的皮革。当戴上头盔后,在合起面甲之前先戴上护喉,将护喉通过皮带固定在胸甲上后,另两条皮带绕过头盔固定在头盔后的小圆盘下,之后再合上面甲。
这样的话,通过皮革圈和护喉的摩擦以及半漏斗型的护喉造型,可以有效地将头盔的大部分负担,通过护喉分散到承受胸甲重量的双肩上去。但是这样依然效率不高,而且穿着顺序过于烦琐。休息时,穿着铠甲的骑士没法完全脱下头盔,也没法快速地再次戴上头盔。所以这种过渡期间的结构,很快就被更彻底的设计所淘汰。
真正成熟全盔的设计,与肩颈甲的成熟是分不开的。15世纪早期,由于工程学尚未成熟,要制作前后对称可动的环片圈型结构的成本和难度都相当高。因此当时多层式的环片在铠甲上都只是半面,比如肩,膝,铁手套或是护喉甲等结构。到了15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和德国的技术工匠们开发出了可以前后完全对称对接,并且在牢固连接的同时,依然可以保持可动性的环片式的结构。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完全前后包覆式的高领肩颈甲。
▲各种搭配全盔的肩颈甲
仔细观察这些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初叶的肩颈甲,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出现了相当粗的卷边。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穿着者的脖子不被磨伤,另一方面,它们起到了和头盔固定的作用,一如数十年前头盔下方用于和护喉甲摩擦的皮革一般。
▲后期全盔
在这一时期的全盔上,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长足的进步。一个是不再需要彻底拆下面罩才能打开护颊,另一个,就是护颊的下方合拢时形成了喇叭口的结构。这两点结合起来,就使头盔可以由穿着者一人之力轻松简便地穿脱,而戴上头盔后,喇叭口就坐在肩颈甲的卷边上,可以自由转动,又可以均匀地将重量完全分散到使用者的双肩,而且喇叭口的结构还可以保证穿着者抬头低头时不至于暴露出柔软的咽喉来。这种头盔和肩颈甲的结构,之后延续了近三个世纪,一直成为重型全身甲胄的标准配备,直到随着全身重型甲胄退出舞台而一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