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班固的《汉书》卷八十七上《扬雄传》第五十七上中,对扬雄的《反离骚》有详细的记载。《反离骚》中有句云:
“精琼靡与秋菊兮,将以延夫天年;临汨罗而自陨兮,恐日薄于西山。”
此句意为:虽说是精琼与秋菊可以延长天年,但是,面对汨罗,遥想屈子,难免会自伤自怜,恐怕人生短暂,自己的生命和事功就像那西边快要落山的日头一样,在走向终结。
据说,自此,“日薄西山”一词初具雏形。
后来,西晋李密在《陈情表》中,有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为了力辞晋武帝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为由,上表谢绝。在写到祖母的状况时,李密不但用了“日薄西山”,他更加重用词,言其“气息奄奄”。
有以上的名书、名人、名篇,于是,其中的“名词”便广泛传播,便有了成语“日薄西山”。后来,就用此成语来形容人的即将死亡或事物的即将没落。
人的生命途程中,终是要面临一死,这是自然的规律;政权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没落覆亡,这是历史的真实。
满清自公元1644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攻入北京定都,到公元1912年民国成立、清逊帝宣统退位,立朝268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癸酉,光绪帝驾崩于瀛台涵元殿,终年38岁,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大统。。
光绪帝驾崩次日,甲戌,太皇太后慈禧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74岁。
从公元1644年到公元1908年,满清已经建立政权264年,存世时期中的98.51%已经用尽,4年之后便宣告灭亡。
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此时的满清政权,我想,“日薄西山”,肯定是比较恰当的选项之一。
可是,在无法提前预知政权准确的灭亡时间之前,对权力食髓知味者,仍然希望100%把日薄西山的权力牢牢握在手中,仍然希望独占日薄西山权力的大柄、不被任何觊觎者染指。
其实,即使可以准确预知政权灭亡的准确时间,被权利迷醉的人,还是会奋力拼搏,全力争取,希望日薄西山的权力握之在己,能用一刻算一刻。
光绪帝死后,无子,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大统,这一结果很简单,可是,其间的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
光绪帝死后次日,慈禧太后死,虽然新皇帝已经确定,但是,皇位传承的波澜并没有平息。
下面,就看看满清政权日薄西山之际,关于权力争夺的一段记载。
这段记载出自清人胡思敬所撰《国闻备乘》卷三《溥伟争位》一节。
清德宗光绪帝无子,他死后,皇位的继承人选,就成了一项重大问题。
按照一般的做法和思维,光绪帝既然无子,那么,大统的继承者,肯定首先要从他的侄子中找寻。这样做,一来呢,血亲关系在那里;二来呢,可以顺理成章地承光绪帝的祀。
光绪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是咸丰帝的异母弟。按说,光绪帝的继位者,应该先在醇亲王奕譞孙辈中找寻,可是,此时,奕譞孙辈没有合适的人选。
光绪帝死后,具备继位资格的侄子,是在醇亲王奕譞的异母兄奕訢(道光帝第六子)的孙辈当中。
此时,光绪帝的众位侄子当中,奕訢之孙溥伟年龄最大,时年29岁。他是郡王衔贝勒载澂(奕?第一子)的嗣子、贝勒载滢(奕?第二子)的第一子。
要真正说起光绪帝的继位人选的安排来,他死后的这次选人,已经是第二次了。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复出训政。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春节前几天,慈禧太后主持召集王公大臣会议,准备立溥儁为“大阿哥(皇储)”,并计划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元旦(即“首日”,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定元旦为农历一月一日,1912年中华民国起,定元旦为西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以西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举行光绪帝的让位礼,并且,连年号都确定了,预备改元为“保庆”。但是,慈禧太后此举遭到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只能被迫停止了这一次的废立之事。
光绪帝生前,慈禧太后主持所立的继位者溥儁,是端郡王载漪的次子。载漪是道光帝第五子惇亲王奕誴的次子。奕誴被过继给道光帝的异母弟惇恪亲王绵恺为嗣子。奕誴也是光绪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的异母兄。
光绪帝生前,溥儁曾经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差点入继大统,但是,溥儁最后还是被废黜。
虽然,慈禧太后策划的对光绪帝的废立之事未成,但是,光绪帝的皇位已经岌岌可危,对皇位有想法的人,都随时梦想着乘虚而入。
这些怀揣梦想的人里面,被认为希望最大的,就是溥伟。
众人这么想、这么看,溥伟更是满心希望。
当然,除了满心希望之外,溥伟也付诸行动。
溥伟的姑姑,被封为固伦公主。
这位固伦公主,就是荣寿固伦公主(公元1854~公元1924年);恭亲王奕訢的长女;清文宗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特旨封为固伦公主,恭亲王固辞,诏改荣寿公主;光绪年间,晋封为荣寿固伦公主,赐乘黄轿,赏食公主双俸。
荣寿固伦公主12岁时,在慈禧太后主持下,出嫁富察氏。出嫁五年左右,额驸志端因病去世,她才17岁,就成了寡妇。
守寡之后,慈禧太后就把荣寿固伦公主接到宫中生活。
溥伟对继承光绪帝的皇位有想法时,首先想到的得力内援,当然是他的这位姑姑。因为这位姑姑和当时的实际主政者慈禧太后可以说得上话。
除了内援以外,溥伟还有外援。他的外援是载振。载振是庆亲王奕劻的长子。
说到他们,可以看看这一时期奕劻与载振的简单情况。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廷命奕劻兼管陆军部事。
本年,御史赵启霖上奏:
“段芝贵善於迎合,上年贝子载振往东三省,道经天津,芝贵以万二千金鬻歌妓以献,又以十万金为奕劻寿,夤缘得官。”
上奏之后,段芝贵被罢免,清廷命醇亲王载沣、大学士孙家鼐查证其事,没有查出实证,结果,御史赵启霖被夺官。
于是,载振再次上疏,请求辞卸御前大臣、农工商部尚书之职,许可。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一月,命奕劻以亲王世袭。
由此可见,溥伟拉载振为外援,也是有他的思考与用意的。
溥伟在拉载振为外援时,还向载振口头承诺:
“事成之后,荣华富贵一起享!”
这话,很耳熟,电影里的黑道常常这么说。
这话,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中,也有类似的言辞: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谋划运作归谋划运作,实际情况还是实际情况。
结果,慈禧太后拍板,决定让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奕譞第五子、光绪帝异母弟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光绪帝的皇位。
慈禧太后决定之后,载沣叩头,极力请辞,说是自己的儿子不适合继承皇位。
不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如何,载沣的叩头力辞是内心的谦让?是礼仪上的客套?是心疼年幼的儿子?还是对权力的惊惧?一切真相,全都不得而知。
只知道,载沣叩头力辞之后,被慈禧太后严厉喝叱:
“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讲谦让。你是真奴才啊!”
传说,喝叱完载沣之后,慈禧太后又放缓语气,慢慢训斥道:
“如果你担心以你一人的力量,不能胜任辅佐皇帝的大责,在关系上,溥伟算是最亲近的人,那么,你可以引进溥伟,为你助力!”
溥伟虽然没有被认定为皇位的继承者,但是,听到传闻,说是慈禧太后有这此一语,所以,得知后,他还是大喜。有一点总比完全没有好吧!
于是,溥伟私下思量着,这样也好。他的内心,对此后能够掌握权力,还是满抱希冀的。
但是,等到慈禧太后死后,遗诏下来,内容中只提到,国家大政,全都听由监国摄政王(载沣)主持,并没有半句半字言及自己,于是乎,溥伟大失所望。
据说,溥伟还跑到枢廷,大骂张之洞:
“大行皇太后临崩前,命令我帮助摄政王,这是顾命之托,现今皇太后的遗诏下来了,里面并没有提及我,这怎么能行?应当重新撰写遗诏。”
光绪帝、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逝,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此时,张之洞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所以,溥伟才会去找张之洞。
张之洞回答说:
“凡是在朝廷任职当差的臣子,都应当帮助摄政王,哪能因为您说的这个理由,就把太后的遗诏撤回去?况且,太后弥留之际,我就在近旁,我实在是没有听太后说过您说的那些话。”
溥伟一听,没招了,他跺脚大哭,还把枢廷的军机大臣统统骂了一遍。
张之洞对于溥伟,谨慎对待,能避则避,也不和他计较。
过了几天,溥伟忽然跑去内务府,发布旨令,并在内务府指手画脚,说是慈禧太后有遗命,让自己总管丧事,丧事内外都要由他指挥。
内务府大臣奎俊(字乐峰,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京城四大财主之一、荣禄的叔父,书法家。)既不敢相信溥伟的话,又不敢当面和他顶撞。于是,奎俊就派人秘密汇报此事给监国摄政王载沣。
载沣听说溥伟口传懿旨,他马上就被吓到了,慌忙邀奕劻一起入内,去见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并向隆裕述说溥伟悖逆的情状。
于是,隆裕安排,立刻降旨:自皇帝以下,都必须服从摄政王的命令!
旨下,溥伟再不敢胡乱逞强了。
后来,载沣摄政还不到一年,太福晋、正福晋(荣禄之女),弟弟载洵、载涛,还有溥伦、善耆等人,依着摄政王的权势,浊乱朝政,弄得物议纷纷。
这个时候,一些人又说,当时没有让溥伟继承皇位,是一大错失。
但是,观察溥伟的行事,比如说,他为了争取皇位,曾经亲自向载振屈膝下跪;比如说,因为偷着与外面的女子有染,而与福晋不合,还生气到持刀自刎,差点丢了性命。就这些小事看来,溥伟也不过是倾覆江山的材料罢了。
满清的江山大统,因为两位皇帝的绝嗣而一再出现波澜,满清皇室似乎没有优异的人才可以继承社稷。有识者早就预知,满清的离乱覆亡,是迟早的事情。
虽然如此,日薄西山的权力也还是权力啊,所以,斗着争,跪着争,都必须争啊!
作者:史遇春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