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特辑:不应忘却的纪念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不乏对先祖和逝去亲人缅怀的日子,其中以清明最重。人一旦死去,就成为埋在地里的历史,在这个信息发达头条横飞的年代,一个不小心,过去的就过去了,难以冲破当下新鲜事物的重围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如同投向大海的石头,不管多么珍贵、巨大,“咚”的一声后,就是永远的寂寂无声。

但是任时光荏苒,我们总不会忘记逝去的亲人,也总会在特殊的日子里想去追忆、祭奠。他们给你我的生活带来了如此重要的影响,以至于不仅在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过去,不舍昼夜的当下,乃至我们未来的记忆里,他们都是鲜活的存在。

除了亲人,也有些人,可能并不为人所广知,但其毕生付出也为我们的生活投下了或隐或现的影响,他们,也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追忆。在“清明”这个以纪念为主题的日子里,就让我们科普人为逝去的科学家们送上这份“不应忘却的纪念”吧。

张宗祜: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物名言】:“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人物简介】张宗祜 (1926.2.19-2014.02.19),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家。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的科研工作,对我国黄土高原的区域地 质、地层、地貌及黄土工程地质性质、土壤侵蚀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特别 荣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张宗祜

张宗祜的家乡位于太行山下,村口有座铜锣山,那是张宗祜儿时和小伙伴们的玩耍胜地。他们在山脚下集合,然后一起向山顶爬去,比赛谁先到达。爬山是一种纵向的跑步,比在平地上撒欢更有趣味。身手敏捷的张宗祜总是第一个到达,然后一边用衣袖和风擦去津津汗液,一边举目远眺,遥望着绵延到天际的太行山脉。

从小就对自然界景观着迷的张宗祜,理所当然地成长为一个地质学家。在他以后跟祖国的山山水水打交道的岁月中,他由衷地被奇妙的地质景观所折服,但那时,他已经不是用观赏的眼光把山水当成风景,而是把山水看成是地球的语言,跟古老而年轻的地球进行一次又一次亲密的对话。

绵延的太行山是张宗祜地质梦的摇篮。(资料图)

对于高深莫测的地质考察工作,张宗祜总结出一个八字箴言:亲眼看到,亲手摸到。

地质是地球的历史,跟书本上盖棺定论的历史不同,地球的历史时刻在改变着,去年的数据到了今年就不能完全来用,一个微不足道的误差有可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损失。为此,张宗祜总是亲力亲为,他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大自然就是他的办公室,跋山涉水就是他的日常工作,而外出的种种意外也成了家常便饭。他在包头至银川线600公里的铁道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时,遇到过拿枪的土匪;在唐山大地震之后一波又一波的余震中完成了勘探工作。

晚年的张宗祜仍在关注国内外地质科学前沿进展。 (河北日报记者郭伟 摄)

“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正是张宗祜的工作和人生写照。

师昌绪:我的中国心

【人物名言】:“爱国是一种永不衰减的动力。我现在的所有动力几乎都来源于小时候形成的爱国心。”

【人物简介】师 昌绪(1920.11.15-2014.11.10),金属学及材料科学专家。河北省徐水县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5-1985年在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高温合金及高合金钢研究,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等多项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获得包括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在内的国家级奖10余项、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国际实用材料创新奖等。

师昌绪

2014年11月10日,微博和朋友圈里都被一个日本影星的死讯刷屏,他就是因出演《追捕》而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高仓健。但鲜有人知道,就在同一天,中国材料学之父和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先生与世长辞。

西工大师生悼念师老。(资料图)

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农村的一个大家庭,虽然家在农村,却是不折不扣的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他正确而笃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把对祖国有所贡献当成人生第一要义。他还是一个高小一年级的学生时,听闻日军侵占沈阳的消息而嚎啕大哭。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

1941年,师昌绪报考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8年8月师昌绪到了美国,仅用了不到一年就在密苏里大学矿业学院攻克了硕士学位;随后到欧特丹大学,用两年半时间拿下冶金学博士学位。因为战争关系,美国对那些富有才华和天赋的留学生实行管制,明令制止其回国。直到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对美国这种克扣人才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之后,才迫使美国放手,师昌绪和众多爱国学生一起回到祖国怀抱。

1951年师昌绪在美国读博士期间的留影(资料照片)。

回到祖国之后的师昌绪远比中学课本里的杜甫要忙得多,他先是服从国家安排来到沈阳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后带领金属所攻关组常驻在抚顺钢厂,解决了中国最早试制开发的高温合金GH30的质量问题。之后师昌绪带又主动请缨,在美国严密封锁技术的不利情况下,带领金属所上百名科技人员一起攻关,研发出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空心叶片,完成了这个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世纪80年代初,师昌绪主持筹建了我国第一个腐蚀专业的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并兼任所长。师老经常笑称,自己的头发就是在同时担任两个所长时被折腾光的。

他总是在马不停蹄地为祖国奉献着所有,正如他在《师昌绪在2010年90岁仍很忙碌》这本自述中所言,“爱国是一种永不衰减的动力。我现在的所有动力几乎都来源于小时候形成的爱国心。”

陆埮:夜空中最亮的星

【人物名言】:无论做什么,首先在于做人。

【人物简介】陆埮(1932年2月23日-2014年12月3日),我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研究领域包括粒子物理、伽玛射线暴、脉冲星、奇异星和宇宙学等,是我国伽玛射线暴的奠基人。

陆琰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种颇为文艺和迷信的说法,说天上一颗星对应地上一个人,人死了,属于他那颗星星就要陨落。而对于陆埮这种说法却无论如何不能成立,即使他的身体已经离开人世,属于他的那颗星星却仍然高挂在夜空。

陆埮整个童年都是在战火中度过,因为战争,他光是小学就转了四所学校。大学毕业后,原本以为可以稳定下来,命运似乎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在他毕业之后, 他没能干上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而是沦为锅炉工和木匠这类生产者,后来几经辗转才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执教。但不管在哪里,他的研究始终没有停下,最艰难的 岁月里,他甚至自费学习,在生活安定之后,他也没有丝毫偷闲享乐,用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的话说:“五十多年来,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还是在改 革开放的浪潮中,陆埮始终将探索的眼光瞄准科学的最前沿。”

陆埮一生坚持勤勉,从2013年给青少年朋友的题词可见一斑。(资料图)

这种精神贯穿他一生,80岁高龄之时,他也没有放松自己,工作量反而是常人的两倍。因为感觉夜里没有打扰,工作效率高,往往一干就是凌晨一两点,在万籁俱寂的漫漫长夜,他就像星星一样勤恳地工作。不仅如此,一有时间,陆埮就会去学校给祖国的花朵们科普天文知识。

201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9102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陆埮星”,以表彰他在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这颗小行星是在1998年2月23日被发现的,比小说里安排的巧合还要离奇的是,那一天正是陆埮的生日。

在课堂上为小学生科普的陆琰。(资料图)

在悼念了三位中国科学家之后,让我们走出华夏,放眼全球。长久以来,都是西方国家的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如同生物入侵一样势不可挡,比如情人节和圣诞节,甚至连万圣节都成为了商场活动的新宠。今天,我们让中国的节日扬眉吐气一次,让清明节走向世界。

亚历山大·舒尔金: “摇头丸”之父(逝世日期:2014年6月2日)

【外界评价】:2000年出品的纪录片《脏图》(Dirty Pictures),将他称之为“上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

【人物简介】亚 历山大•西奥多•舒尔金(1965年6月17-2014年6月2日)出生于美国加州伯克利,是美国著名的药理学家、化学家和药物开发者。 他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开发精神药物最多的科学家,舒尔金在对摇头丸的推广上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被人称为“摇头丸之父”。舒尔金一生研制了超过300种 精神药物,其中包括200余种迷幻药,包括著名的摇头丸。2014年6月2日因为肝癌,在其住所内去世。

亚历山大·西奥多·舒尔金

喜欢看美剧的人对《绝命毒师》一定不陌生,但不要以为那样疯狂曲折的剧情只能发生在编剧充满奇思妙想的脑袋里,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位活生生的“毒师”,他就是舒尔金。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有时候,现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则无逻辑可言。纵观舒尔金的一生,活脱脱就是一部荒诞剧。

《绝命毒师》海报,主角与舒尔金颇为神似。

舒尔金从小热爱化学,曾在哈佛大学学习有机化学,还一度获得哈佛大学生物有机科学系的奖学金。直到16岁那年,爱国热情高涨的舒尔金毅然辍学加入美国海军参加二战。服役期间,因为拇指感染需手术第一次服用镇静剂。

战后,舒尔金重返校园,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生物化学博士。一天下午,在几个好友协助下,他第一次尝试了麦司卡林。整个下午,舒尔金都处于狂热的状态之下。这次体验让舒尔金对迷幻药物彻底着迷和臣服。

在实验室中聚精会神的舒尔金。

1976年,舒尔金发展出了一种MDMA新的合成方式。提到MDMA可能很少人知道,但是提到它另一个民间称谓“摇头丸”恐怕就很少人不知道。这让他名 声大震,然而在科学界,他则被看成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或者说一个边缘人物,业内人士都不愿承认甚至谈及他。舒尔金采用的研究方式完全是非正统的,在个人 搭设的实验室中工作,他往往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这种疯狂之举为他赢得了另外一个名声:疯狂科学家。

但不管前面放置什么样的定语,要修饰的还是后面的名词,在他去世之后,人们给他的评价是:无论外界对舒尔金的工作评价如何,他都是一位重要的、极大影响了世界的科学家。

不管怎样,影响世界这一点,他当之无愧。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逝世日期:2014年11月13日)

【外界评价】:“20世纪的代数几何天才很多,可上帝只有格罗滕迪克一个。”

【人物简介】亚 历山大•格罗滕迪克(1928年3月28日-2014年11月13日)在德国柏林出生,在法国圣利齐耶逝世。他于德国出生,一生主要在法 国成长及居住,但是他工作生涯中长时期是无国籍的。在1966年获得菲尔兹奖,他是现代代数几何的奠基者,他的工作极大地拓展了代数几何这一领域,并将交 换代数、同调代数、层论以及范畴论的主要概念也纳入其基础中。他的“相对”观点导致了纯粹数学很多领域革命性的进展。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

提到格罗滕迪克,要么不认识他,要么奉之为业界大神。

跟刚刚介绍的舒尔金一样,格罗滕迪克也叫亚历山大,但二者相似的地方远不止于此,格罗滕迪克同样是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大师,甚至比舒尔金这个“疯狂科学家”更加疯狂。

他20岁开始从事数学,38岁获得菲尔兹奖,在代数几何可谓一家独大只手遮天,毫不客气地讲,他几乎完全改变了现代数学的面貌。但他在42岁时却宣布退 出数学界,60岁后隐居山中拒绝与外界往来,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但格罗滕迪克出众的才华和独立的个性使得他拥有众多追随和崇拜者,他们在提到格罗滕迪克 时会说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没有之一。

青春勃发的格罗滕迪克。(摄于1948年,资料图)

单单是菲尔兹奖一项就能让许多人折服。这个奖项类同于数学界的奥斯卡和科学界的诺贝尔, 而且要比那两个奖项要求更加苛刻。菲尔兹奖正式名称为国际杰出数学发现奖,每四年评选2-4名有卓越贡献且年龄不超过40岁的数学家。四年一届和不超过 40岁这两个条件注定了得菲尔兹奖的人都是数学天才。年龄是硬伤啊。

自从他隐居之后,更加热衷于政治活动,搞环保,反军备,反核武 器。 而且不单自己搞,还组织自由团体,成立人民公社。是的,你没看错,的确是人民公社,和清明节一样是中国的“独家特产”,至少在韩国说是他们的文化之前无可 争议。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格罗滕迪克的偶像就是毛泽东和切•格瓦拉。

在讲座时意气风发的格罗滕迪克。

如前文,死亡就像是一块投入大海的石头,开始会掀起一点浪花,但终究要沉入深深的海底,再不为人知。但对于这些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来说,他们的死却更像泰坦尼克号,虽也沉入不见光日的大海深处,但是关于它的故事,岸上的人却还在铭记和流传。

刚刚进入2015年,中外科学界又有几位有影响力的长者离我们而去,让我们一并献上哀思吧,愿他们一路走好!

李小文:“布鞋院士”低调走完一生(逝世日期:2015年1月10日)

李小文

李小文,中国遥感、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主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 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是 Li-Strahler 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 。2015年1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作者:刘小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