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历史上堪称全才名气最高的文人,也是“历史上最坎坷诗人”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文人,而正所谓“武无第二,文无第一”,每个人心目中所敬仰的对象可能不同,但是对于苏轼,相信没有人会质疑他的文学成就。苏轼也是历史上名气最高的文人之一。从诗词歌赋到书法绘画雕刻乃至音乐,苏轼都在这些领域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说,甚至是数学、农业、厨艺、建筑等等领域他同样也很厉害。就是这样一位堪称全才的人却拥有着“历史上最坎坷诗人”的称号,究其原因——不会做官,更具体来说,是不会站队,或者不屑于站队。

苏轼出生于公元1037年,正值宋仁宗景佑4年。据四川眉山当地的歌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当然所谓各种神异景象可能更多的还是人们的一种传说。但无论如何,苏洵苏轼苏辙父子3人对于中国而言,是不可遗忘的3位巨匠。

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水调歌头》亦或是《赤壁赋》,其中精彩在这里就不在赘述。其实通过他的作品也不难看出苏轼不仅是一个豁达的人,更是一个豪放的人。这样一个人为何在当时的官场却屡屡被贬,甚至深陷“乌台诗案”险些丧命呢?

这不得不从当时的政治环境说起。苏轼从政正值神宗在位,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想法的皇帝,宋神宗十分器重改革大将王安石,由于王安石的改革实际上是增加了当时百姓的负担,而苏轼对此大为反对。因此,王安石将其视为“保守派”并给予打压。

而在王安石退居二线之后,司马光等保守派得势,全盘否认改革。对此苏轼同样反对,因此又被保守派所排挤,地位越发不保。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王安石以后的改革派)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甚至是“目无圣上”,如此大罪可以说是想要置苏轼于死地。

然而,这个时候,曾经的最大政敌王安石却站出来表示:“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力挺苏轼,最终救下苏轼。虽然苏轼得到从轻发落,不过从此也正式远离大宋的政治核心。而这也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是一个有自己政治抱负的人,他虽学从儒家,但是精神却归于老庄。尤其注重辩证思维。同时他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不仅在杭州就职期间,大兴水利,造就了我们今天都还能看到的苏堤。

同时他还是一个爱生活的人,不仅能吃,而且会吃,大明鼎鼎的东坡肉出自他手,甚至在被贬出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他也亲自躬耕,下水捕鱼,加以烹调,以宴宾客。他虽然被称为最坎坷的诗人,但苏轼同样也是最浪漫的诗人之一,他与李白一样,用最华丽浪漫的笔触映照着冷冽而残酷的现实。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