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本的反坦克导弹

日本的反坦克导弹

日本很重视反坦克导弹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自研了五种先进的反坦克导弹,包括79式反坦克/反舟艇导弹、87式反坦克导弹、96式多用途导弹、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中程多用途导弹,这在世界上也不多见。这些反坦克导弹在技术性能上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在日本修改“武器三原则”之后,它们可能外销。

79式反舟艇,反坦克导弹

该弹是由日本陆上自卫队研究本部从1964年开始设计的重型远程反舟艇/反坦克导弹,主导研制生产的是川崎重工,参与研制的是三菱汽车。该弹于1979年定型,并命名为79式“重马特”反舟艇/反坦克导弹,也称ATM-2或HMAT。从1984年服役至1995年停产,日本陆自总共采购了240部发射器。

79式“重马特”导弹弹长1.565米,弹径152毫米,弹重33千克,战斗部装药4.2千克,系统全重103千克,破甲厚度500毫米,最大射程4000米,最大速度200米/秒,采用触发或延时引信。

日本在冷战时期一直担心苏联在其本土登陆。而苏联没有船坞登陆舰、两栖攻击舰,只有坦克登陆舰,仍像二战那样抢滩登陆。有鉴于此,79式在服役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打登陆舰艇,反坦克退居次要地位。直到苏联解体,登陆威胁消除后,79式才重点转向反坦克。

79式与美国“陶”式反坦克导弹结构相似,采用目视瞄准、红外半自动跟踪、导线传输指令制导方式。整套导弹系统包括筒装导弹、光学瞄具或热像仪、红外测角仪、三脚架发射装置、指令控制装置等。79式与“陶”式也存在差别。79式的控制翼面更靠前,为X-X型布置,前面4片翼面比后面4片小得多。另外,79式导弹有锥形空心装药和半穿甲两种战斗部,前者用于反坦克,后者打击登陆舰艇。79式的发射管为一个简单的圆柱形,没有“陶”式导弹那样前细后粗的分节。

79式在发射时,导弹被弹射出筒一段距离后,固体火箭发动机才点火,以避免尾焰伤及射手。红外测角仪在飞行中测量导弹和瞄准线之间的角偏差。尾部弹体的放线管放出的导线和发射架连结,制导指令由这根导线传给导弹。弹尾还有一盏氙气灯,导弹发射后点亮,与NEC制造的发射架瞄准单元对准,射手据此不断调整导弹飞行姿态。

79式的发射管可由三脚架支撑,人工便携发射,也可装在三菱73式吉普车上发射。另外还可采用方形发射箱,挂在89式步兵战车炮塔两侧发射。87式反坦克导弹

该弹是日本陆自从1978年开始设计的轻型反坦克导弹,主导研制生产的是川崎重工,参与研制生产的是三菱汽车。该弹于1982年开始试验,1987定型,并命名为87式“中马特”反坦克导弹,也称ATM-3或MMAT。1988年进入陆自各师团、旅团普通科连队(即步兵团)的反坦克队服役,2006年采购终止。

87式反坦克导弹弹长1.0米,弹径110毫米,弹重12千克,破甲厚度600毫米,最大射程2000米。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重量只有79式的三分之一左右,大大提高了携行机动性。二是取消了导线制导,改为半主动激光制导。射手发射导弹后可迅速转移阵地,交由隐蔽处的激光照射器照射制导,提高了生存力。但导弹需要持续的激光照射,不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

87式反坦克导弹每个小组由射手、激光照射手和3个弹药手组成,包括6枚导弹、三脚架、激光照射器等在内的装备总重140千克。作战时,射手与激光照射手之间的距离最大为200米。96式多用途导弹

该弹是日本陆自从1986年开始设计的重型远程反坦克导弹,川崎重工主导研制生产,1996年定型,命名为96式多用途导弹,也称ATM-4或MPMS。1996-2012年,陆自共采购了37辆发射车及配套装备,装备于陆自富士学校、武器学校、通信学校、北部方面队反舟艇/反坦克队、西部方面队反舟艇/反坦克队、第2师团第2反舟艇/反坦克队。

96式多用途导弹弹长2.0米,弹径160毫米,弹重60千克,最大射程10千米以上。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光纤/红外成像制导,数据信号在光纤内传递,导弹不向空间辐射电磁波,弹体上没有信标源,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它在发射前无需精确识别并跟踪目标,能够盲射攻击不在瞄准线上的目标,还可在飞行过程中更换目标,且能精确选择弹着点。理论上说,96式导弹的攻击命中率与攻击距离无关,所以最大射程可达10千米以上。由于操作者在导弹飞行中无需持续瞄准,因此战场生存得到了保证,而且如果选择发射后不管的模式,射手可快速转换攻击目标。

由于96式多用途导弹比79式反舟艇/反坦克导弹重了1倍,所以无法人工便携发射,只能车载。其储运/发射车采用的是丰田4×4高机动车,驾驶舱有2名乘员,后部是一座六联装发射箱。发射箱内充有氮气,10年免维护。发射箱平时和行军时平放在储运/发射车上,发射时由底部液压杆推动成30°角状态。发射车前后各有4个液压千斤顶,发射时放到地面上稳定车身。发射时还会在距车尾极近的地面上放置一块燃气导流板,以免尾焰吹起浮土暴露发射位置。

96式在使用上与79式还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除了六联装储运/发射车外,还有一系列配套装备。日本陆自一个标准的96式火力单元是射击分队,包括6辆储运/发射车、1辆侦察车、1辆射击指挥车、1辆信息处理车、1辆制导车、1辆弹药补给车等。其中侦察车和射击指挥车采用的是和储运,发射车相同的4x4高机动车底盘,信息处理车和弹药补给车采用五十铃公司的73式6×6中型卡车底盘。侦察车主要任务是进行前进侦察,发现敌装甲目标或靠近日本海岸的登陆舰艇。信息处理车主要负责将侦察车传来的目标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威胁排序。射击指挥车根据分析后的目标信息指挥储运/发射车实施攻击。制导车负责对发射后的导弹实施控制。陆自资料显示,一个火力单元的采购价格为27亿日元,约2600多万美元,每枚导弹为5 000万目元,约49万美元。

96式导弹发射后,弹体上的2组4片折叠控制翼面展开,并按高抛物线弹道爬升至300米。高抛物线弹道可使操作者持续观察目标区,这就意味着坦克利用地形掩护毫无意义。高抛物线弹道还具有减弱自然或人造战场烟幕的功用。爬升至300米后,弹上的红外成像导引头开始工作,对目标区域进行搜索,并将所获图像通过光纤传回制导车,在屏幕上进行显示(制导车与储运/发射车之间也是通过光纤连接)。这时射手继续通过操纵杆让导弹接近目标,制导车上的操作人员则对图像进行人工目标识别,当确认是目标车辆或舰艇时,就发出指令,通过光纤传给导弹(射手在此期间一直控制导弹飞行)锁定目标,最后配有串联式聚能战斗部的导弹从上方攻击坦克装甲车辆顶部或登陆舰艇的要害部位。导弹在攻击装甲目标时采用触发模式,攻击登陆舰艇时采用延时模式。如要对付多个目标,系统操作人员会根据目标威胁程度先后发射多枚导弹,需要时可对同一目标发射多枚导弹。

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

该弹由日本陆自在上世纪90年代初设计,川崎重工为主承包商,2001年定型并被命名为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也称ATM-5、LMAT、“轻马特”,整个研制费用为105亿日元,约1亿美元。2001-2010年,日本陆自共采购1073枚(包括发射装置),单价2 500万日元,约24万美元。

日本陆自最初计划将0l式轻型反坦克导弹装备给普通科中队(步兵连)反坦克小队(2个分队,每个分队1枚)和无后坐力炮分队(1枚),但是后来觉得普通科小铳小队(10人制装备步枪的步兵班)和小铳分队(8人制装备步枪的步兵班)的反坦克火力太弱,于是又为每个小铳小队和分队各配1枚01式导弹。

01式导弹弹长0.97米,弹径140毫米,系统全重17.5千克,弹重11.4千克,破甲能力为700毫米均质钢装甲。01式的弹体为圆柱形,头部为卵圆形。弹体后部有x型布置的4片矩形弹翼,尾部有十字形布置的4片较小的梯形尾翼。

与87式反坦克导弹需要激光照射器不同,01式采用了红外成像制导,其导引头采用波长8-14微米的非致冷红外焦平面阵列传感器,不仅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还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维护简单、工作寿命长、发射准备时间短等多种优点。另外,制导方式的改变还使得01式的系统组成大大简化,不用再额外占用编制,战术灵活性空前提高。

01式导弹的包装筒采用质量较轻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前后护盖和射手肩衬则采用高强度泡沫塑料。导弹减轻后减少了单兵负荷,方便车辆携带,也有利于单人在隐蔽的掩体中进行射击,因而其生存力明显提高。

01式采用肩扛发射,射击前射手将发射筒的前后护盖取下,利用目标探测系统捕获目标,然后按下锁定快门,这时目标的红外图像就是导弹寻的蓝本。导弹射出后,射手即可离开发射阵地隐蔽或准备发射下一枚。

01式导弹配有空心装药破甲弹、温压弹、穿墙排障弹等多种战斗部。它与日本从德国引进的110毫米“铁拳”3无后坐力炮相配合,构成了较完善的步兵火力体系,既能对付坦克装甲车辆,也能攻击掩体、野战工事及建筑物等目标。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01式导弹的快速反应能力,陆自还为其配备了小松制作所生产的4x4轻型装甲车。中程多用途导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陆自开始新型中程反坦克导弹的论证,2000年开始设计。2004年,川崎重工成为该导弹项目的主承包商,导弹代号为XATM-6或“新中马特”。日本陆自发展该导弹的目的是替代现役的87式“中马特”导弹。

该导弹在2006年开始进入试验阶段,2009年定型,整个研制费用为120亿日元,约1.1亿美元。但是,该导弹并没有获得命名。陆自在2009-2014年采购总数已达75套,但至今除了富士教导团普通科教导连队第2中队、东部方面队东部方面混成团第3陆曹教育队实际装备用于教学训练之外,还没有在战斗部队正式服役。

中程多用途导弹弹长1.4米,弹径140毫米,翼展0.33米,弹重26千克,最大射程4~6千米。它采用了模块化、多用途化设计思想,以及第二代凝视焦平面阵列、串联聚能装药战斗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外形类似美国“海尔法”反坦克导弹,弹体后部有X型弹翼,尾部有X型尾翼,两组翼面距离非常近。

中程多用途导弹采用车载发射,储运/发射车为丰田4×4高机动车,在其后部车厢装有六联装发射箱,发射箱上集成了搜索用的毫米波雷达、第三代热像仪和激光照射装置,发射速度可达1发/秒。该导弹还可用陆自AH-IS武装直升机发射,以替换老旧的美制“陶”式。

中程多用途导弹能对付多种目标,包括主战坦克、装甲车辆、混凝土工事、土木掩体、建筑物、登陆舟艇等。它可选择射前锁定和射后锁定两种模式。选择射前锁定时,指挥车会将所发现的目标进行分类、威胁判断和攻击排序,然后通过数据链向导弹储运/发射车发出指令,车上计算机解算射击诸元并将参数输入导弹。当目标进入导弹有效射程时,导弹发射并按预定弹道飞行,确保导引头截获目标。该导弹采用红外成像和半主动激光双模导引头,一方面增加了战术使用灵活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攻击效率。

日本反坦克导弹的发展特点

日本这五种反坦克导弹与美、法、德、苏/俄、以等国的反坦克导弹进行比较,有不少独特之处。

第一是不进行改型,直接发展新型号。研制生产反坦克导弹的大国中,除苏联,俄罗斯研制了近20种反坦克导弹外,美、法、德等国研制的反坦克导弹型号与日本差不多,尽管它们研制的时间远早于日本。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在一型反坦克导弹装备之后从不进行改型,而是直接研制新型号。

例如美国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在上世纪60年代研制,1970年服役,直到现在也没有停产。在30多年时间里,“陶”式共发展了一个基本型和7个改进型,总产量达80多万枚。法德联合研制的“米兰”和“霍特”反坦克导弹与“陶”式一样是在上世纪60年代研制,1974年双双服役,至今仍然在生产中,总产量分别在33万枚以上和10万枚左右,并且均有3个改进型。苏/俄的反坦克导弹尽管型号最多,但每种型号也都有2个以上改进型,像9M14(北约代号AT-3)最多有7种改进型。相比之下,日本的每种反坦克导弹生产年限最多10年左右,产量无一达到万枚,而且没有一种存在改进型。有分析认为,日本此举是因为陆自规模不大,反坦克导弹需求量不大,如发展改进型所需资金并不低,还不如用这些资金去发展新型号以维持科研队伍,同时大幅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第二是日本的反坦克导弹不像美、法、德、苏/俄那样发展便携式、车载型和机载型,而是只发展便携式和车载型。因为日本的反坦克导弹需求数量不大,机载型反坦克导弹都是随同武装直升机一起购自美国,所以自身并无太大发展必要,即使是最新的中程多用途导弹号称可用AH-1S武装直升机发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实际的机载型服役。

第三是注重反舟艇能力。79式导弹研制时就以反舟艇为首要使命。尽管苏联解体后,登陆威胁几乎消失,但日本在研制新型反坦克导弹时仍然强调具备反舟艇能力,像96式、中程多用途导弹等均可换装战斗部来打击登陆舰艇。

第四是注重新的制导模式。日本在研制反坦克导弹方面并没有多少创新之举,但其对新技术的应用却极为快速。例如当激光、光纤、红外成像等新的制导技术出现之后,日本都能迅速将这些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新型反坦克导弹之上。特别是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红外成像制导格外受日本青睐,像96式多用途导弹、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中程多用途导弹均采用了红外成像导引头。

[编辑/旭日]

作者:郭莹
     来源:《兵器知识》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