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息的涟漪
M1911A1对话BH-DA
自动手枪里面M1911A1也留有很深的印象。因为它的握把保险很舒服,手感很轻并且行程很短,给人一种若无若有的感觉,没有什么存在感。如果说“乌齐”的握把保险给你一种必须留意的感觉,M1911上就完全不用在意了,两款枪上相同的机构却设计得如此不同,一个是舒服,一个则是十分让人不爽。M1911A1的握把很粗大,我自己握持十分吃力,一些女生根本握持不住。它的空仓挂机布置的位置不大好,拇指基本上别想碰到,弹匣释放钮位置也只能算是凑合,但都做的比较大,做工精细,手指去拨触的时候没有刺痛感,这点比54手枪好得多。小洋曾经咨询过一位海外华人,他告诉小洋:他的手也很小,为此买了一支双面保险的M1911,左手持枪,这样就方便得多。小洋试过以后发现确实如此。左手使用M1911A1的话,按钮都变得不是一般的舒服,远远好于右手持枪,这也算是意外发现了。
手枪中BH-DA留下来的印象也很深。BH-DA是80年代FN在BHP基础上开发的单一双动的版本,采用14发双排单进弹匣。相比于遍地都是的BHP,BH-DA比较稀少,至少在国内如此,因此能在选修课中遇见十分意外。这款枪的人机工效不是一般的好。它的握把很瘦,也不厚,握持起来十分舒服,这在国外手枪里面十分难得。同时它的空仓挂机、弹匣释放钮的位置都十分舒服,远非54、M1911A1这些手枪能比。相比于M1911A1,BH-DA的分解要没“玩头”的多。因为这个枪不完全分解很简单,分解完零件数远远少于M1911A1,这么少的零件体现不出拆装的水平。M1911A1的分解要拆复进簧帽、组装时要对铰链孔,而BH-DA上复进簧帽、枪口帽直接和套筒做成一体,十分好装,不好装配的铰链机构也变成了几个斜面,没有了孔对准的问题。总之,M1911A1的分解需要学好久,即使会了组装时也不好对准,磨擦大。BH-DA则基本上一学就会,不会出错。
此外,M1911A1要装配的零件较多。也许是生产年代久了,用的也久了,M1911A1有时装好以后总有一些奇怪的故障,往往需要“一拍灵”的帮助才行。小洋猜想,那么小的空间内,不完全拆装的零件过多,产生的磨损、磨擦必然也会多。零件之间出现干涉的可能也多,这就造成了M1911A1拆装过程的不顺畅。经过实际对比,M1911A1的不完全分解及组装要在一分钟左右,装的不顺畅时间花费更多,而BH-DA则在20秒左右。总而言之,M1911A1拆装有玩头,但BH-DA则进步得多。
难用的转轮手枪
小洋对转轮手枪一直没有什么好感。因为转轮手枪闭气性不好,同样装药时威力小,容弹量少,并且不安全,同时增大了尺寸,弹槽不仅容易割伤手指,漏气时还会吹疼手指。一般手枪的弹匣多紧紧排列在扳机之后,因此必然有扳机连杆,从而造成许多手枪的扳机手感只能算凑合,特别是打双动时扳机特别的不舒服,而在转轮手枪上快速射击必然是全程打双动,双动状态下扳机行程长、力量大,扳机力随行程的增大非常不均匀,越接近击发力越突然性的增大,十分难以控制。无论是接触的2支s&w转轮还是日26式转轮都是如此。最糟糕的是,实际接触中发现,由于扳机太难操作,打的急时瞄准基线都晃,手感没法和自动手枪比(虽然自动手枪也很一般)。小洋的水平的确不高,但通过拆枪课上许多人的表现以及与其它手枪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转轮手枪操纵的起点更高、更难以控制。所以小洋一直不赞成把转轮手枪推广成基本自卫手枪——配备自卫手枪的人员一般用枪少,突发状态下用难用的枪很可能只能听个响声。
此外,日军的26式给了小洋重新认识转轮手枪的机会,它完全颠覆了转轮手枪高可靠性的印象。这支26式浑身的刀痕、糟糕的表面工艺、差的离奇的扳机手感、体积大重量大,就像是黑作坊的产品,改变了二战日本枪械设计精致的形象。以至于一开始小洋死活不相信这是日本枪械,直到看到铭文才相信。后来查询了不少资料,结果评价大同小异,都认为其做工粗糙、体积奇大、可靠性在转轮手枪里比较低。也不知当年日军为何开发了这样一款枪械。但考虑到二战中,日军的其它手枪的表现也较为糟糕就可以理解了。无论是转轮手枪还是自动手枪,要保证工作可靠,最好的方法就是保证加工质量,否则任何设计都是白搭。
结构巧妙的“米尼米”
机枪中留印象最深的是FN“米尼米”,因为这把机枪的一些结构设计得太巧妙了。比方说它的枪机导柱带动平面只和枪机框接触一小点,而不像56式一样接触的面积较大,这样它的枪机就可以比较轻便的解脱平面带动,减轻预转面的工作量。脱离带动平面的预转面直接做到了节套上靠近枪管末端的位置,并且此预转面的螺旋面设计得相当大并缓和,枪机走完预转面后基本上就闭锁了,预转动作是滑滑梯的感觉,而56式的预转动作给人撞一下的感觉。小洋做过试验,枪口向下竖起枪管,把FN“米尼米”的枪机放进节套,枪机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从开锁状态滑到闭锁状态,这样顺滑的闭锁无与伦比。由于闭锁容易,枪机闭锁时对闭锁螺旋面的要求就比较低,恶劣环境下可靠性就高。总而言之,小洋认为这是十分独特、有用的好设计。但这种设计和枪机闭锁凸笋宽度、厚度、数量、回转角度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任何一把枪都能这么设计的,比如M16的7闭锁凸笋结构,是无论如何没法做成FN“米尼米”这样的。
其次,FN“米尼米”的节套对加工水平要求更高,节套里空间很小,预转面做成这样比较困难。此外,不同于其它枪械引导枪机、枪机框的导轨是直接机加工的,“米尼米”的是焊接上的导轨。我们知道焊接零件想保证不变形、焊接位置准确颇为困难,而枪机导轨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零件,全枪最核心的动作都以此为基础,所以FN“米尼米”采用了点焊,枪身上明显可见焊点,但即使如此还是体现出了FN公司高超的加工水平——在80年代初期就敢这么干,而且成功了,也算是个传说了。FN“米尼米”机枪的表面处理工艺相当好,在数次选修课上,仅有销子生锈的现象。而56式班用机枪则是枪机闭锁片浑身锈迹,其它几款国产枪或多或少也有掉漆的情况。
但“米尼米”机枪也有几个让人比较头疼的地方。首先是开膛待机击发时复进簧储备能量太大,放空枪都震动明显、声音极大。相比之下,56式班用机枪和ZB26机枪基本无震感。这样大的震动势必会对精度造成不利影响,并且和节套部分精细、细微的动作设计背道而驰。此外,“米尼米”上的复进簧不像56式冲锋枪一样是定装的,不完全分解后还要自己塞进去,预压量很大,安装空间小只能伸手指去压,不仅不舒服还有点疼,弹簧夹手还有掀指甲盖的事情都被小洋碰上了,有一次安装失败反弹回来还撞了小洋的眼睛,导致肿了3天。因此小洋还是喜欢像56式冲锋枪那样的复进簧,复进簧导杆直接施加了预压量,组装时候不容易受伤,并且省力,虽然增加了额外的重量,但是值得。此外,“米尼米”上的拉机柄限位十分奇特:拉机柄装上以后,在拉机柄轨道的一端焊上了一些焊锡类的东西堵住拉机柄导轨,阻止拉机柄脱落。也许是早期的型号,这个焊锡类的东西强度并不高,再加上“米尼米”放空枪时冲击比较大,出现了拉机柄复位时把焊锡击碎的情况。但击碎后焊锡掉落不完全,摩擦阻力大增,导致拉机柄卡死在焊锡位置无法移动。
“紧凑”的80式
小洋对80式印象最深的是它的节套。相比于“米尼米”,80式的枪管尾端和节套配合面很长,并且表面光滑,配合精密,再加上是新枪,因此出现了拆掉枪管固定栓后枪管还取不出来的情况,要较大的力量缓慢地拔出来,可见配合较紧。这和其它任何口径的机枪都迥然不同。80式通用机枪的枪管固定栓也十分有特色——由机匣盖压紧来防松防掉。但数次拆装中发现这个机构实际上碍手碍脚,装枪中经常是机匣盖盖不住,然后固定栓又跑出来,导致机匣盖无法复位。此外,这把枪的复进簧让人难以忍受。80式装配时是装好枪机后再把复进簧装进去,而复进簧末端又有半截复进簧导杆,这截导杆没有预压的效果,也没有弹性,还要卡在枪机框的下部孔中,而这个孔又位于机匣中较深的位置,整个安装过程非常痛苦,像是在狭小深坑里将一根“L”形杆对准一个孔,并且复进簧力量很大,一个人装比较困难。在所有枪械中,80式的复进簧最难装。
舒适的ZB26
机枪中印象最好的是ZB26,作为一款二战前设计的机枪,它的很多地方人机工效性非常好,这在拆枪课上就能体现出来。ZB26能快速换枪管,这在同时代同类枪械中出类拔萃,基本上和现在枪械相同,并且枪管更换正确后枪管紧定手柄锁扣能卡在机匣凹槽上,很好地提醒一些新手枪管安装就绪,而像FN“米尼米”等枪械上就没有这样的设计。两脚架长度可调,前后都可使力,不像大正11式和DP机枪一样向后拉着才能支撑,向前推一下两脚架就会摔倒。装调手柄和67式通用机枪一样可以折叠,内外都无尖锐凸起,表面勾挂少,抱持时舒服,而大正11式抱起来则相当难受。整枪布局和现代机枪基本一致,十分合理,拆装很流畅。最关键的是,拆装过程舒服,没有机枪常见的复进簧难装问题(复进簧封闭在枪托里,可以不拆),此外,ZB26也是固定销,不存在丢失的问题,在那个年代十分难得。不管当年仿制驳壳枪是否出于无奈,仿制ZB26颇有追踪世界先进水平之意,确实值得。
另类枪械
撇开繁琐的拆装,选修课中有很多很珍贵的枪。比方说美制钢笔手枪。这款枪比较奇特,一是击发方式,即旋转笔叉击发,二是至今没搞明白它是怎么瞄准的。估计发射后也很难握持,再加上枪内只能容纳一发枪弹,小洋更相信使用它时,先把笔尖(枪口)顶在要害部位再击发,杀伤效果更理想。而这支枪本身和威力、精准扯不上什么关系,或许很少见,但远远不是那么神秘,反而显露出更多的无奈。
另外一支比较神秘的枪要属66-136步枪了,小洋第一眼看到这支枪的时候都不相信是国产枪,总觉得似曾相识:其机匣、弹匣与M14很相似,其它部分又有56半的感觉,但从铭文看又明显是国产枪。66-136步枪采用了自创的药柱短后坐原理,这在当年算是相当大胆的创新,可惜的是,至今这原理也只是在一些文献上提到过,采用这个原理的枪更是见不到了。能在拆枪课碰见这样一支枪,已有相当的意外之喜。
此外,一把英国生产的BOYS反坦克步枪也令人印象颇深,因为这把枪很长,接近小洋的身高,重量也不轻。它拥有一些现代反器材步枪的特点,采用大口径枪弹保证威力和射程,以及大型的枪口制退器。但这把枪的握把、枪托看起来都很别扭,用起来也怪怪的。最奇特的是,作为旋转后拉式枪机的步枪,它的开闭锁动作相当的沉重,以至于一开始以为是一把根本拉不开栓的坏枪。一些文献中记载过,BOYS反坦克步枪曾伴随过中国军队打击过日本的侵略者,也许这把老枪的背后有着传奇的故事吧。
花絮
拆枪课中会碰到许多意外的搞笑事件。因为这不是自动武器的专业课,而是面向所有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所以很容易闹出一些“菜鸟”级的笑话。印象比较深的有三次。一次是M16的错装。M16的复进簧拆了后,枪托位置恰好是一个圆孔,而M16的枪机框外形状大致也是一个圆柱,最关键的是两个孔差不多大小。一个同学把M16拆了后,也许是拆得太快忘了步骤,就把M16的枪机框(M16装配时,枪机框和击针、击针定位销、枪机装配成一个整体再进行装配,文中把装配好的枪机、枪机框等零件简称为枪机框)给塞到了复进簧的那个孔里,而枪托上复进簧孔有一定的弹性,一定程度上能塞得进去,于是他往前使劲推了推,结果枪机凸笋就卡在了复进簧的孔内,拔都拔不出来,又敲又打费了好大的劲才取出来。
在拆装HP-DA时,大家对枪身上的铭文很感兴趣,然后我们一群自我感觉英语良好的人翻译了半天,结果只翻译出来一个“BROWNING”(勃朗宁),后来还有人不死心记下了铭文回去翻译,最终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这是法文。
另一次是小洋自己的糗事。在装FN“米尼米”机枪时,没有仔细观察枪管是否锁紧,就放了空枪,结果“米尼米”的枪管“唰”地一下飞了出去,ZB26上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十分常见,拆装完多个零件的情况数不胜数,毕竟每个人都有学习的过程,都会犯错,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的是大家都十分喜爱这门课,十分喜欢这些武器,犯了错误都是笑声琅琅,而后继续学习继续实践。这些情景,回忆起来心里总是满满的甜蜜。
虽然每次拆枪课下来一手油污,有时候还会带点血,有时候还会青一块紫一块,但正如一个同学所说“满手油都不舍得擦,这是大学四年最美的记忆了。”回忆早已经把欢笑“炖”得飘香,那年岁月的演出却找不到第二张票,留下几张照片,让时间把它一点一点的涂上曾经的淡黄色。
(全文完)
作者:王洋
来源:《兵器知识》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