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洋枪土炮战太行,如何做到的?

洋枪土炮战太行——抗战中1299师的武器装备

太行山,绵延400余公里,地势险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云:“得太行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70年前,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师长刘伯承的率领下进击太行,经略中原,以巍峨险要之地势,舍身取义之信念,河山换尽血流红之气概,在太行山筑立起钢铁般的“天下之脊”。自此,一出出经典的抗战大剧拉开了帷幕。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本刊记者走访了刘邓大军抗战时期创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参观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并采访了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将军,以及一二九师抗战老兵。本期将集中介绍抗战中一二九师的武器装备,看看这些洋枪土炮如何在太行抗日中发挥作用的。

如果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举办一个武器陈列展,就会发现这可能成为一个当时世界主要武器展览。我军当时的主要武器有:中正式、仿中正式、日造38式、仿造38式、自制81式、自制46式步枪,81式马步枪,捷克ZB26式轻机枪,马克沁式重机枪,毛瑟十响、二十响、26式驳壳枪,仿德造木柄手榴弹,27式50、60、88、120掷弹筒,31式50、60迫击炮,日造41式、仿造41式山炮等。此外还有少数手提式机关枪,高射机关枪,平射炮,野炮和枪榴弹发射筒等。这些武器来源渠道多样、种类繁多、型号庞杂、规格不一,性能相差悬殊,在总体质量、数量上与日军相差甚远。然而,129师就是凭借这样的“万国牌”武器,与日伪军鏖战八年,抒写出一部部不朽的传奇篇章。

性能优异的“捷克造”

提起“捷克造”,即便是80后、90后的军迷,也都完全不陌生。1926年定型并大量生产的捷克ZB26式轻机枪,是抗日战争中我军使用最为广泛的武器。该枪全长1165毫米,其中枪管长602毫米,瞄准基线长586毫米,弹匣容弹量为20发,使用当时世界上最流行的7.92毫米毛瑟步枪弹,全枪质量(不含弹匣)为9.66千克,有全自动射击和半自动射击两种模式,最大理论射速为500发/分,实际战斗射速为120发/分(全自动射击)、40发/分(半自动射击),子弹初速为830米/秒,有效射程800米,最大射程2000米,表尺射程最大为1 500米,膛线为4条右旋,瞄准装置为准星片状,采用弹匣供弹,容量20发。

捷克ZB26式轻机枪自身具有的诸多优点是其“流行”的主要原因。火力凶猛,采用重型尖头穿甲弹,能够击穿当时一些轻型坦克装甲车侧后的薄装甲。射击精度极高,一些熟练的射手可以用其击中几百米开外电线杆上的水壶,甚至是飞鸟。操作简单,对一个新机枪手来说,稍加训练,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提着机枪上阵杀敌,这对于主要在战争中学习训练的八路军尤为重要。可靠性强,可以连续射击1~2个小时,在严寒、高温、沙漠、潮湿等各种环境下都能正常工作。可以连发和单发,射手可以根据战场情况自由选择射击模式,有利于节省子弹,这也使物质匮乏的八路军部队对捷克ZB26式轻机枪极为青睐。散热迅速,枪管外有散热片,用来增加枪管和空气的接触面积,扩大散热面,延长机枪的连续发射时间。枪管更换简单,熟练的机枪手在10秒钟之内就能更换枪管。

对于采用游击战战法的八路军来说,“捷克造”的上述优点得到了充分发挥。进攻时,机枪可以伴随步兵迅速前进,机枪手可以端着机枪一边冲锋一边射击;防守时,机枪也可以给进攻的敌军以重大杀伤,可谓攻防兼备。在129师多次成功的伏击战中,捷克ZB26式轻机枪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连日本人都承认捷克ZB26式轻机枪的作战性能要远远超过“歪把子”。

日军曾经这样描述:“捷克ZB26机枪发射的7.92毫米子弹打在人身上,造成的创伤是进口小,出口大。”被击中的日军非死即重伤,很难治愈。1938年11月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曾刊出这样一段故事和照片:在当年中国山西的一个无名高地下,日军向中国军队的阵地方向前进,一名日军军官和尖兵在路上正指手画脚时,一阵轻机枪点射,军官身中数弹,当场毙命,创造这一战绩的正是中国军队的捷克ZB26式轻机枪。

百步穿杨的“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是侵华日军使用最多的枪支,也是我军在抗日战场上缴获最多的枪支。它的正名是三八式步枪,是日本在明治38年改良的步枪,枪机上有个防尘盖,故称“三八大盖”。这是一款标准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全长1276毫米,枪管长769毫米,口径6.5毫米,枪身纤长,弹匣可容弹5发,初速762米/秒,标尺射程高达2400米,有效射程450米。

与同一时代步枪相比,“三八大盖”射程远,精度高,受过训练的士兵往往能在800米左右的距离上击毙对手,这个射程是其它大多数步枪做不到的,几乎和狙击步枪的射程相当。枪管内有4条右旋膛线,膛线导程为200毫米,这在当时各式步枪中是最小的,因此“三八大盖”发射的弹头转速高,飞行稳定性好,命中误差也相对要小。“三八大盖”加装刺刀后总长度能达到1663毫米,是一战、二战时期的旋转后拉式步枪里最长的一款,非常适合近战。除了零件少,制造简单,使用方便外,“三八大盖”还安装有防尘盖,在推枪机时,防尘盖又随枪机一同向前滑动,直至完全封闭机匣的装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这就有效阻止了尘土、沙石进入步枪的核心部位。

在抗日战争中,“三八大盖”成了八路军的主要装备,缺少后勤武器支持的129师几乎当制式武器来使用,这样也可以从日军手里缴获弹药,直接补充。我军神枪手不仅用“三八大盖”击毙了日军高级军官,还流传下许多诸如“步枪打下飞机”的传奇故事。作为一种取之于敌,又为我所用的战利品,“三八大盖”在中国军民手中使用之久,分布之广,得胜之多,实为罕见。“三八大盖”作为世界枪林中的普通一员,曾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但同样也打得日本侵略者灵魂出窍,是中国人民赋予感情色彩极为鲜明、极为厚重、极为复杂的一支枪。

土洋结合的马步枪

尽管129师使用的是“万国牌”武器,可是在这当中,还是有一款我军自己设计并制造的枪支,这就是81式马步枪。

平型关大捷后,毛泽东主席敏锐地意识到我军在武器装备方面的严重不足,要求必须在一年内增加一万支步枪,主要由自己制造。很快,各地的兵工厂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武器生产。刘伯承也在这时提出:“步枪是一种近战武器,只要能保证在200米以内射击准确,越轻越灵巧越好。”193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延安举行的“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上,一支由我军抗日根据地兵工厂自主设计、制造的新式枪支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根据毛泽东关于运动战、游击战的要求而设计和制造的步枪,因展出时还未来得及命名,展览会就标注为“无名式马步枪”,后命名为“81式马步枪”。

将步枪和马枪的优点结合起来,非常适合我军开展游击战和白刃战的81式马步枪,长不到1米,口径7.9毫术,仅重3.36千克。枪管短而轻,后坐力小,高强度的三棱刺刀,平时折叠在枪身下方,用按键扣合,白刃战时可随手甩出。枪管虽然比较短,但枪身和刺刀总长超过日军的“三八大盖”,三棱刺刀不易弯曲变形,刺中人体后通过3条血槽快速放血,被刺后敌人会立刻失去战斗力。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这款枪的诞生可称的上是一个奇迹。

81式马步枪是当时我军产量最大,分布地区最广的制式步枪。在129师同日军的多次作战中,81式马步枪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战效果优良,深受战士喜爱,名扬华北战场。作为我军自己最早研发生产的步枪,改变了人民军队没有生产制式兵器的历史,也改变了我军没有自行设计制造步枪的历史。

快速准确的驳壳枪

驳壳枪的正式名称叫做“7.63毫米毛瑟军用手枪”。因为毛瑟手枪有个木制枪套,像个盒子一样,盒子英文叫box,所以在进入中国后被音译为“驳壳枪”,或者意译为盒子枪。由于反应快速、火力很强,很多人当时还夸张的把它叫做“盒子炮”。除此之外,中国人给它起的别名还有“自来得”、“匣子枪”、“二十响”、“快慢机”、“德国大镜面”等。

作为枪械史上的第一代自动手枪,驳壳枪采用了多项新技术。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闭锁卡铁起落式,由弹匣供弹,枪管内刻有6条右旋膛线,并首次采用了空仓挂机机构。驳壳枪枪管细长、指向性好、子弹初速高,瞄准基线长,使得其有效射程远高于其它手枪,能达到70多米。许多优秀的射手根本不用缺口和准星,如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右手的驳壳枪就为了方便拔枪而锉去准星,仅凭手感概略瞄准射击,便能打落飞鸟。如果将枪盒结合在枪尾作为枪托抵肩射击,驳壳枪的有效射程可达到150米。

尽管性能出众,但由于价格昂贵,驳壳枪很少作为西方国家的正式装备。然而,由于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实施机枪、步枪等重型武器禁运,使得不在禁运名单之内的驳壳枪得以顺利地远赴东方,来到当时与冲锋枪几乎绝缘的中国,填补了50~150米的步兵火力空白,进而大放异彩。

抗日战争时期,对活动在敌后的八路军来说,驳壳枪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又能快速反应,准确射击,深受官兵的喜爱。当时流传着“手上拿着一支二十响,心里一点都不慌”的俗语,二十响指的就是驳壳枪。

驳壳枪在八路军使用的非常广泛,我军的许多高级将领,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都与驳壳枪结下了深厚情缘,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就随身佩戴一把“二十响”。广大群众识别八路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驳壳枪。有一次毛泽东看着身边挎着驳壳枪的部下,十分高兴地说:“我们走到哪里,老百姓一看都知道,因为我们背盒子炮的多。”驳壳枪逐渐成为抗战时期八路军的象征之一。

土法上马的手榴弹

抗日战争中,由于制作相对方便,对原材料要求较低,手榴弹成为了八路军装备最多、使用最多、杀敌最多的一种武器。这一时期我国生产的手榴弹以仿制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的木柄手榴弹为主。这种德国的木柄手榴弹有StG24、StG39、StG43三种型号,我军当时生产的木柄手榴弹主要是在StG24式木柄手榴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金属弹体、木柄和拉发机构。该手榴弹原材料易得,构造十分简单,生产周期短,携行、投掷也很方便安全,因而很快在各个抗日战区推广。

129师在太行山作战时期装备的主要是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生产的晋造木柄手榴弹。该手榴弹有大、中、小三种型号,采用圆柱形铸铁弹体,木柄和拉发火机构,弹体直径56毫米,弹长290~310毫米不等,内装TNT炸药和硝酸钾混合炸药70~100克不等。

缺枪少炮的八路军对手榴弹极为重视,如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共歼灭日伪军25799人,消耗子弹701 370发,炮弹19130发,而手榴弹居然达到了惊人的126 602发。对于129师来说,手榴弹在每一次战斗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据战后日本老兵回忆,遭遇伏击战时,八路军一般都埋伏的极为隐蔽,或藏在密林中,或隐身在庄稼地里,无论日军想尽任何办法去试探,八路军都不会暴露自己的位置,直到日军大部队离八路军极为接近,只有大约三、四十米的时候,八路军才会突然开火。这时先响起的并不是密集的枪声,而是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那些手榴弹就像雨点一样向日军飞来,短短十几秒钟内,就会有上百颗手榴弹在日军队伍中爆炸,在一片血肉四处飞溅中,日军被炸死、炸伤无数,那场面简直就如同地狱一般,令日军魂飞魄散。

[太行抗日系列文章全部结束,在此对为本系列文章提供帮助的朋友们深表感谢!并特别鸣谢《天下之脊》一书提供的精美图片。]

作者:王凯张大鹏

来源:《兵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