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人都认为白银向来是历朝历代的流通货币,其实宋代之前市场的流通货币基本是铜钱,直到明清时期,白银才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因为当时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
原因主要在于明清时期的小说里都是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里的银两价值都是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前期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混在一起,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货币从材质上可分为:贝币、铁币、铜币、银币、金币等。而我国古代早就有了这些类型的货币,其中汉武帝时期就出现了银币。只是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里,市场上的主流货币基本都是铜币,银币、银两、金币等很少流通,这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古代并不盛产白银。据史料载,宋初元丰元年,全国白银总产量为21.5万两,之后年产也就在20多万两左右,很多读者认为这已经很多了,但是当时北宋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达到数千万贯,换算成白银则高达千万两甚至上亿两,整个宋朝生产总值更是翻倍,这点白银根本不够用,也影响不了市场。
有人会问,铜钱多了很重,装在哪里呢?
实际上,铜钱确实不好带,1000枚铜钱串起来就是一大串,带个10贯出门肯定很麻烦,因此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纸币--交子,不要小瞧这东西,它比西方纸币早了五、六百年。发行交子对应的也有储备金,只不过是铜钱。一直到明中期,纸币除交子,还出现了会子、宝钞等。当时百姓日常生活里,一般很难见到银子。
那么,一块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
据《宋史食货志》、《续资治通鉴》记载,自宋真宗起,由于白银存量少,导致银价不断上涨,一般为2 000个或以上的铜钱换1两白银。那么,按照《宋史食货志》里提及“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以及《宋史职官志》载“每斗(米)折钱三十文”。我们先按2 000个铜钱换1两白银计算,当时的米价是1石600--300钱。这样一来,1两白银一般可以买4--8石大米。宋代一石一般为66kg,则1两银子换成人民币约924--1848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