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开篇的这张照片,是不是与二战中,德军的Pak40-75毫米反坦克炮有些相似呢?可别搞混了。拥有火炮制退器的它,可并不是什么德国货。而是由日本人所设计的90式75毫米野战炮(九〇式野砲)。同时,可不要觉得它的外形酷似德国货,就一定是借鉴的德国科技。实际上,它的诞生,和德国的宿敌——法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上两是由法国人所设计的施耐德(Schneider)Mle1927型85毫米野战炮。有趣的是,这款生产了一定数量的火炮并未在法军中大规模列装,反而被巴尔干小国——希腊所使用。而在1941年的巴尔干征服战中,德军也缴获了一批Mle1927型野战炮,并将其更命为8.5cm Kanonehaubitze 287(g)【即85毫米野战炮】,投入二线部队使用。
而在凡尔赛条约后,一战前信仰德国造的日本人,也转而投入法国人的怀抱。购置了一小批Mle1927,以它为原型设计一款新式野战炮,用以替换掉老旧的38式75毫米野战炮。
由克虏伯兵工厂设计,日方大阪军械厂(Osaka Arsenal)改进并量产的38式75毫米野战炮,自1905年生产以来,一直被用到二战结束,各类型号总产3059门。无论是炮口初速,还是弹丸重量都比不上日方采购的法国Mle1927.因此,新式的野战炮设计/服役迫在眉睫。1930年,日方推出了经过改进的90式75毫米野战炮,并在1932年正式入伍服役。与38式相比,90式拥有了火炮制退器来提升全炮的机动性。但新炮的诞生,并没有解决日本人实战的苦恼。这又是为何呢?
▲90式75毫米野战炮的档案测试照片。
无论是Mle1927型野炮还是90式野炮,其生产复杂程度与昂贵的成本都不是日本所能接受的。同样,大量经费流入到海军之手,也使得日军在反坦克技术/陆军炮兵技术上并没有什么太大长进。即便是把这款75口径的野炮,拉去反坦克也是马马虎虎。因而,在面对太平洋战争后期,成群而来的美军“谢尔曼”“斯图亚特”,甚至是可能会在本土决战遇到的“潘兴”重型坦克时,陆军也只是揣上炸药包与反坦克叉,甚至是竹枪,采取自杀式攻击对付他们了。毕竟海军都被美军所征服了,何况技术落后的陆军呢?
▲由98式4吨全履带车牵引的90式野战炮(上)与98式SHI-KE全履带车模型图。
当然,本文刚刚也说过,除了发射榴弹外,90式野战炮也可发射穿甲弹攻击敌军坦克。装配有木轮/橡胶轮,用以适应骡马/机械化运输方式。虽然90式野战炮发射的一式穿甲榴弹,可在450米的距离上击穿M4谢尔曼的正面装甲,但其弹头强度并不足,会导致炮弹在射向美军坦克后弹开的情况。且90式野战炮的炮口初速,相比日军其他型号的75毫米炮外更高,因而也能保证更好的精确度。不过,过大的体积,以及缺乏汽车的缘故,使得90式野战炮的机动性堪忧。无数日军士兵甚至要推着这玩意,前进数百米后才能抵达发射阵地。因而评价并不中肯。
▲由国外军事爱好者所拍摄的90式75毫米野战炮实物图。
▲骡马牵引的90式75毫米野战炮模型封绘。
▲橡胶轮的90式野炮在进入射击阵地后,对敌军发起炮击。
▲1945年4月5日,英军第17步兵师的士兵在缅甸的Kangdaugn地区缴获的一门90式野战炮实物。
除了作为野战炮/反坦克火炮外,90式还被日本人装在了“本土决战”之一的武器——三式中战车上。然而,倘若1945年美军的潘兴登陆了日本本土,就算是装备了3式75毫米坦克炮的三式中战车,能阻挡的了美军进击的步伐吗?
▲陈列于日本陆上自卫队(JGSDF)炮兵学校内的三式中战车,其主炮就是由90式改进而来的3式战车炮。
参考文献:
《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上册】 王法 2015长安出版社
Wikipedia:Type 90 75mm field gun;Mle1927 field gun
Tank encyclopedia:Type 3 Medium Tank Chi-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