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发表《被网络追捧的中国山文甲能被真实复原出来吗?》的文章后,有许多网友表示,希望知道除了山文甲,还有什么中国铠甲比较有名,但仍充满神秘感而没有被复原出来吗?答案是有的——全铁甲。这款铠甲在网络上也非常有争议。因为有一些人喜欢说中国没有出现整体式大片铁甲,而很多人反怼回去的论据就是就是本文的主角——全铁甲。
显然,从现存兵书绘画上来看,这是一种带有整体式大块甲片的铠甲。而相比不知结构和制作方法的山文甲,《武备要略》关于全铁甲有这样的记载:每副约用好闽铁一百斤,北地煤炭约用四五担,南方木炭约用十数担,其铁愈多,炼得熟,愈好用。蓝棉布二疋,棉线四两,蓝绒绳四两,用好生漆六两或加二两。其甲片打完,用生漆表里漆过。俟阴干,将蓝布双层以线饰纳过,俱照甲片阔狭剪就做衬里,俱要包过甲片外边一寸许。甲片搭缝处,外加纳布二寸,每边折三分,以绒绳并纳布穿联成副。其甲片,俱要搭交半寸。每全副约重三十斤为度,太重则不宜矣。
从相关记载来看,全铁甲成本很高。一副全铁甲重量在30明斤(一明斤590克),重量大约在34.4斤左右,要消耗优质的福建铁一百斤,北方煤炭四五担、南方煤炭十几担。铁料不提,光是燃料钱就不少。根据《宛署杂记》记载,万历五年,煤炭每百斤0.1两、万历二十年0.12两,《工部厂库须知》记载炸块(小煤块)每百斤约0.13两,《宛署杂记》记载每小车煤土0.03两。《工部厂库须知》还记载,礼部铸印局所用水和炭每百斤值银1.35两、《宛署杂记》记载,柳柴炭每百斤值银4两。
▲网友画的全铁甲想象图
从记载与绘图出发,有观点认为,一些网友的板链甲方案复原并不对。全铁甲并不是板链甲而是用帆布连接。但这必然导致防御上的薄弱点,因此这也成为全铁甲复原上的一个重要逻辑问题。也有观点认为,《武备要略》中全铁甲的结构图中,看上去的多块铁片实际上应该是一整块板甲,只是因为包上帆布而显得像多块。另外,长城博物馆还有几块疑似实物。这些疑似实物上面还有线孔,有网友还做过一些对比和分析。
▲长城博物馆里疑似实物
从尺寸对比还有线孔上来看,疑似实物大致相似,但是缺少其他实物比如蒹葭和臂甲。而且这件藏品相比较板甲而言,并不符合人体工程学,而且还缺少其他信息,所以还是难以确定。
▲网友wolflance所做对比图
▲网友wolflance所做对比图
最后,要说一下,中国到底有没有搞过整体式板甲的问题。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是接触过欧洲板甲的。毕竟在明朝时,当时中国对外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像葡萄牙很早就与明朝进行了接触。
比如在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时候,葡萄牙使者佩雷斯就到南京觐见正在“南巡”的朱厚照,因为做了大量的先期工作,又送给朱厚照西洋火铳等礼物,所以这次外交活动很成功。明武宗不但赏赐了大笔金银,更发给了葡萄牙人“贸易勘合”。这也标志中朝贸易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明武宗去世。佩雷斯被明朝文官下狱,而翻译亚三直接被斩首……
饶是如此,弗朗机后装火炮、所以火绳枪、以及发长身管火炮先后传入中国。所以你要说板甲这种盔甲没有传入中国那就确实很奇怪,毕竟一副板甲可没有火炮贵,连日本大名们都搞到过不少套。所以中国没有搞板甲的原因真的可以说是迷了。但笔者估计还是成本原因。一副甲要一百斤闽铁和十几担木炭就已经不便宜了,此外还需要精心打制。所以相对布面甲,板甲肯定没有更好的性价比。
另外要说的是,到了清朝,板甲反而成了给清宫妃子玩cosplay的工具了,和先进火器一样成了统治者的娱乐工具。而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更是对外一无所知。
▲清代妃子画像
就像清朝某个大学士说的:“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这位大学士或许不知道,当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和中国交往三百多年了。器物上的落后不可怕,就怕观念上自我封闭、自我满足,在当时侍卫的刀都用洋钢的情况下,还抱着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观念才是最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