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对抗蒙古、满州的神器——超长矛

Pike,在西方军事著作的定语中被翻译为了长矛,然而这个单词实际是指2~3米的短矛。Long pike在西方军事著作中则被用来定义长度相对短矛更长的长矛,被翻译为超长矛。


在欧洲中世纪晚期,使用长达5米超长矛的瑞士雇佣兵成为各国的宠儿。尤其是在勃艮第战争中,训练有素的瑞士长矛兵的战术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各国纷纷效仿组建类似的军队,掀起了一阵“步兵复兴”的风潮,长矛成为了统治欧洲中世纪晚期各大战场的主要冷兵器。而在地球的另一边的中华帝国,当时正处于明王朝,长矛同样成为了明军将士的主战兵器。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对他的军队做出了如下规定:每百户刀牌二十,长枪四十,弓三十,铳十。也就是说,长矛兵占到了明军总兵力的40%。根据《太祖实录》记载,明初长枪长度为一丈三尺,即约4米多。早期明军临战时,先使用弓箭手和火器进行远程轮射击,当进行近距离肉搏战斗时,使用长矛为主战兵力推进,刀牌手则作为掩护兵种使用。以此兵力和战术配置为基础,名将徐达、常遇春等率领明军进行了著名的北伐。


面对蒙元铁骑时,依托长枪的明军步兵在正面对抗上丝毫不落下风,个别勇猛明将还经常使用长矛突入敌阵,例如洪武元年明将指挥于光持矛横冲元军侧翼,将元军阵型搅乱“敌众披靡”,都督郭子兴乘机追击十余里将元军击败。有人评价明军以长矛为主的精锐步兵:“淮北劲旅,虽燕赵之精骑不及也”。最终明帝国取得北伐胜利,一举收复北方,攻破大都(今北京)灭亡了元朝。从此,长枪就成为了明帝国军队的制式主力冷兵器,在漫长的北方防线上,长枪成为对付蒙古铁骑的利器。


较为特殊的是,明代长枪手通常兼为弓箭手,“军士各执一器如枪刀之类,然皆必兼以弓矢焉”。在战阵上,长枪手不仅要执行近身肉搏的任务,还要使用弓箭进行远程射击。这是明代长枪手的特殊地方,无论是山东的长枪兵还是豫西毛葫芦兵,这些以长枪著称的兵种皆擅长使用弓箭。嘉靖年间,名将曾铣就在他的复套计划(嘉靖时期河套被虏占据)中要求挑选两千山东长枪手与火器兵种一同使用,以其弓箭配合火器做为远程攻击力量,同时长枪手也可用于保护火器兵。


同时在北方,明军也有一些特殊用途的超长矛出现。如抗倭名将俞大猷在镇守大同时曾使用过长达3、4丈,也就是10~13米,被称作“八步枪”的一种超长矛。这种大型超长矛其作战目标为北方的游牧骑兵。此长矛要三人同使,使用时从地上挑起,以用于抵御敌方重装骑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蒙古人拥有大量的重装骑兵,比如蒙古俺答汗及其子黄台吉有“精兵万余骑,其精兵戴铁浮屠,马具铠,长刀大镞,望之若氷雪然。”面对具装骑兵对步兵阵线的冲击,超长的矛即便不做任何穿刺动作,骑兵也不敢向密集长矛上撞去。


到了明末,明军当中又有一只地方土司兵,同样使用较为特殊的超长矛进行作战,并取得了辉煌战果。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末传奇女将秦良玉和她的白杆兵。秦良玉为明末著名女将,其夫为四川世袭土司石砫宣抚使,史载“太保既归马氏,农隙简练士卒,精劲冠诸部。善用长矛,以白木为之,不假色饰。厥后屡立战功,石砫白杆兵遂著名天下”。

秦良玉辅助丈夫训练士卒,总兵力达到三千三十名,其使用的白杆枪由古代巴人的巴式矛和巴式戈演变而来。该枪用结实的白木(白腊树)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这实际上是将戈与矛相结合的一种特殊长矛,也可以被称作钩镰枪。


白杆兵作战时,其阵法一般以二十四旗排列为阵,各旗精选二十五人,以一、三、五、七、

九人数排列五排组成尖队,其余士兵列在阵后呐喊助阵。这是一种尖锥型的阵型,如果第一排士兵受伤倒下,第二排士兵马上补上来,第三四五排士兵及阵后助阵士兵也作相应调整,不断补充以保证队形的完整不乱。阵列中,第一排为武艺最高的士兵,执最长最粗的白杆枪以刺、扎为主要攻击手段,作为整个战队的尖锋引导攻击。尖队两翼则执白杆枪以刺、钩、扫的技巧作战,是整个战队的两刃。战队中间的人则一手执短矛,一手执盾牌,对两翼和第一排士兵提供保护。这是一种将超长矛与枪盾兵相结合的一种尖锥型战阵,表现出极强的机动性与灵活性,进退自如,攻守兼备。


秦良玉及其手下白杆兵在自万历时期的播州之役起即立下功勋,在萨尔浒之战后,天启元年,白杆兵在秦良玉的兄弟秦邦屏、秦民屏的带领下于奉命支援辽东抗击满洲八旗军队。在沈阳城外的浑河两岸,白杆兵(史称为川兵)与浙兵(戚继光死后,继承其兵法的浙江义乌兵)一起,打出了被清代著名学者魏源称为“辽左第一血战”的浑河之战。

当时努尔哈赤率八旗兵压沈阳,辽东经略袁应泰急招总兵陈策、童仲揆率川、浙兵支援沈阳。但是当川浙兵团到浑河时沈阳已经失陷,但川浙兵团上下并未退缩,诸将请战“我辈不能杀敌救沈,三年驻此何为”。于是三千白杆兵列阵浑河北岸,三千浙兵列南岸作为后援。面对被称作八旗军中精锐的数万右翼四旗巴雅喇铁骑,白杆兵背河列尖锥长矛阵背水一战。白杆兵其人数虽少,却毫不畏惧清军的优势兵力,在敌人的猛攻之下坚守战阵。

拥有优势兵力的清军以步兵作为正面力量推进,以铁骑列阵后突驰,但清军却被白杆兵杀伤颇多,白杆兵“凡三胜之”,毙敌数千,清军甚至有数名高级将领被生擒。努尔哈赤不得不继续派兵增援,同时清将李永芳用千金悬赏明降军炮手,利用从沈阳城缴获来的大炮轰击白杆兵阵,同时用铁骑从两翼夹击白杆兵。密集长矛阵的克星就是威力强大的野战火炮,此时白杆兵血战已久,又饿又累,最终被八旗以数倍优势兵力兼火炮的强大力量击溃。未战死的白杆兵奔入浑河南岸浙兵车营阵内,浙兵在火器弹药消耗殆尽,杀伤数千八旗军之后被八旗军攻入车营阵内而失败。


这是一场以少战多的战斗,白杆兵虽败犹荣,即使是清方原始史料《满文老档》,也不得不对白杆兵留下了这样的评语:“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我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可以说,这是整本《满文老档》对抗清的各路明军的最高评价。在明朝内部,白杆兵(川军)英勇善战之名也得以流传。

纵观明代历史,长矛这种冷兵器在明朝军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时期,不同的将领利用这个冷兵王者演化出了种种不同的战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令人遗憾的是,明代军事将领对自己的兵法要诀秘而不宣,写史者又往往不谙军事。所以能被史料记载下来的兵器战术过少,仅仅从文臣的奏疏和少量语焉不详的兵书中留下只言片句,这就使不少令人称奇的战术发明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明代超长矛的军事应用也往往被历史研究者所忽略……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李梦阳。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